生而为人,却被数字网络支配,我们是否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全球技术地图

创新丨前沿丨科普丨资讯

我们有道德义务去讨论人类的未来及科技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毕竟生活不只有智能和数据。

作者简介:杰妮维芙·贝尔(Genevieve Bell)是一位人类学家,因其在文化实践与技术发展交叉融合领域的研究工作而闻名于世。她曾被Fast Company评为“全球商业100名最具创意的人物”之一,曾是英特尔公司高级研究员,现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3A研究所主任,该研究所旨在解决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技术等领域的复杂问题,并研究其对人类的影响。本文虽讲的是澳大利亚,但技术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关系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

30年前,我离开澳大利亚去美国学习人类学。那次旅程让我走向了硅谷的中心,得以回溯人类创造技术的历程。而八个月前,我回到了澳大利亚。

在硅谷的那段时光让我清楚地意识到,在谈论技术发展、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需要重申人类的重要性以及生活经验的多样性。

人们很容易被技术带来的新潜能和它所许诺的奇迹蛊惑,天花乱坠的描述数不胜数,谨慎的讨论却少之又少。因而现在也是时候去讨论电子技术带来的可能和人类的未来,以及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怎样的世界。

不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集体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有独属于澳大利亚的指导策略吗?我觉得澳大利亚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行动。

寻找新突破

澳大利亚需要新的专业人才来控制管理这个正由数据驱动的世界,也需要能够约束和管理这些专业人才的人员。相比于立刻就调整现有学科,我们更应该提出一系列关键问题和想法。在这个数据驱动的数字世界里,想要找到能够保持人性的方法需要进行跨学科之间的对话。在高校领域,我们需要重新考虑资助、支持和奖励研究项目与研究人员的方式。比如说在资金资助方面,以牺牲其他学科为代价优先投资某些项目,往好了说是目光短浅,往坏了说,完全有害无益。

进行人性谈话

我们需要在澳大利亚数字技术的伦理规范、道德准则和潜含的文化哲学领域展开更深入的讨论。我不确定我们是否需要为此成立专门机构、财团或政府智囊团,但这不失为一个好的开始。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业、新闻媒体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进行更细致、更复杂的阐述,问出更好的问题。把人类培养成未来的利益相关者,需要大家不懈的努力,并抵挡住机器人杀手简单致命的诱惑。下次,当你听到一个关于机器人杀手的故事,请扪心自问:这项技术起源何处?既得利益为何?谁是又受益者?最重要的是,它能应用到哪些更广泛的领域?

坚持问责制度

在一个被算法支配的世界,人类没有话语权,也无法深入洞悉,那我们要如何传达人性道义呢?所以我们是否应该建立问责制度,让这个世界更加透明、开放。如果是的话,针对的受众是谁呢?这番改变要如何体现呢?在这个由数据驱动的聪明、快速又互联互通的数字世界,义务要如何定义?澳大利亚需要积极制定合适的管理和政策框架。澳大利亚人民应该和欧洲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数据吗?或者是即使在别处因商业利益建立的算法也需要审查和监督吗?要像对待新药物治疗一样在公布之前先进行测试吗?我们如何确定政策制定者完全了解这些新技术和基础设施呢?董事成员会需要金融能力资格证明,那政策制定者或许也应该需要相关技术资格证明。

开创属于我们的未来

我想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是想成为生活在由新型数据驱动的,聪明、迅速、互联的世界的澳大利亚人,还是某个跨国商业帝国的群体?当然,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也不应当如此。但是算法和其参与建立的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正体现了特定地区和环境的文化价值观和逻辑道理。确实眼下在澳大利亚关于如何树立价值观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不过我可以肯定的说,我们可以在这个由数据驱动的世界体现我们的价值观。

对我来说,这些价值观包括公正公平、社会正义和市民社会。所以澳大利亚应该形成算法生活方式吗?事实上,我们已经有了。不过它也面对着管理问题、监督责任的挑战,以及人们依旧对我们在效仿谁的价值观各执一词?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技术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为了让机器更智能,人类也冒着被数据和它产生的提议主导的危险,做出了一些牺牲。在我看来,我们的生活不只是数据和智能。令人担忧的是:当下人类对数字技术的过度关注可能会让我们丢失一些力量和为人的意义。当然我认为这不是不可逆的,或不可避免的。

回顾历史,我们要用更开阔的视野去找到人类为之奋斗的目标,以及我们要为自己、家庭和国家创造的生活。但是如果我们不开拓眼界的话,一切都不会发生,甚至有时还会与与市场力量和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就像雪山工程、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悉尼歌剧院、1967年全民公投、医疗保健制度、高等教育贷款计划、养老金福利、和最初规划的国家宽带计划一样,我也期待尽快实现的婚姻平权。

我知道,我们依旧可以把世界塑造成能够体现人性、文化和关爱的地方。之前如此,以后也一样。而我们也要针对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在数字世界如何展现为人之道展开讨论。我认为我们有道德义务去那样做,去塑造一个大家愿意共同生活的世界。这也是我回到澳大利亚的原因。

编译丨路会会

选自丨The Guardian

(0)

相关推荐

  • 钱教授课堂第796课——元宇宙

    钱教授课堂第796课——元宇宙

  • 陈根:数字孪生,转型中的算法问题

    文/陈根 在技术狂飙突进的年代,数字孪生作为一个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进行综合运用的技术框架,越来越成为推动数字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分别进入各国的国家战略之中. 在我国,国家发改委 ...

  • 陈根:技术不吃土,算力不落伍

    文/陈根 时代在变化.数据.算法.算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词.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数字设备的联接,物联网(IoT)的发展还将带来千亿级的设备接入--海量的设备,叠加复杂的应用场景,创造出了以几何级数 ...

  • 当AI有了“自由意志”

    在人工智能呈现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之时,这项技术的问题和潜在威胁也正在显现.是时候认真探讨一下AI技术的"价值观"问题了. 很多人最近一定注意到,有关AI的负面新闻频频上头条,而且还 ...

  • 数字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题记:远航时的风浪,陆上的人会觉得这些成为了他们出海的阻碍,而航行于海上的人才知道,他们可以踏浪前行,更快的抵达彼岸. 缓解数据焦虑 沙集,原来是中国江苏北部处理废料的一个小镇.这里没有像石油.煤炭这 ...

  • 王阳明:“心软之人穷一生”,生而为人,对这3件事要“心狠”

    明代儒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曾经说过"心软之人则是无福之人,一生都穷" 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被被称为继孔子以后的千古圣人,其"心学" ...

  • 薹生在野-郑州日报数字报

    ♣ 熊西平 家乡淮河边的草滩上有多种野薹,长相不同,吃法各异.从记忆中抄出几种,以文字存照. 鲶鲶须.其实,它与鲶鱼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不相像,祖先们为什么这样叫它,可能因为这种植物的爬藤上长出的须很像 ...

  • 告别“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网抑云,活出生命的厚度

     No.548 ▲ 亲爱的142班同学: 晚上好! 明天你们即将步入新的一个学年,首先祝贺你们,八年级了!这个短暂却又显得无比漫长的暑假,你们一定长大了不少.然而,在你们成长的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烦忧, ...

  • 电信日寄语 | 亨通钱建林:行稳致远,以数字网络为底座共建智慧未来

    数字化转型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2021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定调为"在充满挑战的时代加速数字化转型". 加速数字化转型,需要通信产业各环节的参与,值此电信日来临之际, ...

  • 生而为人,凭什么别人混得比你好?能成大器的人,往往有3个特征

    历史上有那么多贤人,为什么曾国藩就能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也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实际上,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 ...

  • 稻盛和夫:生而为人,何谓正确?

    彼得德鲁克给世人留下的训诫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正确的事",这对于后来的经营者来说是巨大的警醒.除了西方,东方也有一位管理大师说了同样的话,并且告诉了世人如何做正确的事.对于当前 ...

  • 第九届征文大赛 | 《生而为人》

    小俊的胡思乱想--二 从前经常听到这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几天又经历了一些烦恼,故而再次想起这句话,觉得真的是很有道理. 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自诩为高级动物, ...

  • 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

    导读: 如果人生是大海,那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条小船,唯有成为思维舵手,才能主动控制生命之船驶向理想的彼岸,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人甘愿呆在甲板上当个忙碌的水手,至于船嘛,漂到哪里算哪里-- 1938年,在 ...

  • ​现实版《活着》刷屏全网,刺痛上亿成年人:生而为人,你要快乐

    文/可沫  主播/艳坤 有些人,光活着已拼尽全力 人生到底有多苦?   我想,最苦莫过于福贵的一生.   小说<活着>里的福贵,一生坎坷曲折,亲人相继离世,沧桑而悲凉.   以前,福贵仿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