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李可:人间本无中风,只是正气不足!一张方子,够我学一生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

前些年,网上流传一个梗——人,只要活得足够长,就一定会得癌症。

于是,许多类似的话就都起来了。

其中,有一句很逗,叫做——人,只要一直活着,就一定会中风。

这话对吗?

反正,它倒是让我忽然想到了多年前,我认真阅读、揣摩过的一张医案。

主人公,就有传奇色彩的老中医,李可。

有一回,一个患者在家人的陪伴下求治于李可。

这患者姓张,69岁,本来是个会计。

这个人,身材高大肥胖。发病头天晚上,睡觉之前就觉得右侧肢体麻木。当时没当回事儿。结果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偏瘫了。嘴巴向右侧歪斜,说话漏气,吃饭漏饭粒。舌头短,语言蹇涩,同时头晕、气短。

李师仔细辨别,发现脉象浮而软,舌体淡胖有齿痕。舌头的一侧,有瘀斑。

李师仔细揣度,写了一张配伍。咱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生黄芪120克,当归30克,赤芍15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白芥子、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僵蚕、土元、桂枝、炙甘草各10克。生龙骨牡蛎各30克。生姜10片,大枣10枚,胡桃肉4枚,一共3剂。

服药期间,配合针刺。三剂之后,口眼歪斜已经好转,语言饮食没有大碍。肢体活动和握力均有提升。效不更方,再用3剂。

最后,患者可以下床自理,舌头上瘀斑消失。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给你简单分析一下,你就知道了。

这个人,脉象浮软。脉浮,是中风之后正邪相争。脉软,说明他本身气虚,正气不足。

舌头上有瘀斑,说明有血瘀。气虚血瘀的问题,已经基本显现。

气虚血瘀,影响津液输布,于是化痰生风。风痰内动,发为中风。

所以,解决问题,就得扶正气,化瘀血,除痰通络,镇静安神。

为此,李可老中医用黄芪补气,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来活血。这就是补阳还五汤的底子。为了增进温行血脉之功,用了桂枝。白芥子、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僵蚕,化痰祛风,解风痰之患。土元活血通经,配合地龙通一身之脉。龙骨牡蛎,镇静安神,生姜大枣,生化气血,调和营卫。最后,用核桃仁补肾,固本,配合黄芪补足正气。

这就是基本意图。

我这么一说,是不是也没什么难的,对不对?

但是,从这背后,我们却能清楚地看到,李可老中医对疾病的深刻把握和理解。

你看这个人,身形虽然肥胖高大,但是脉象弱啊,而且头晕气短,舌体淡胖。这说明什么?说明形盛气衰。就是说,你别看你那么肥胖高大,但是你的正气弱,配不上你的外形。这对人来说,就是凶兆啊。

可以这么讲,也许,年轻的时候,他身体确实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正气不断衰减,逐渐形盛气衰。最后,气虚血瘀,风痰内扰,形成了中风。

回过头来,我还想说开篇提到的话题——人是不是只要一直活着,就一定会中风?

我觉得,这话并不是完全没道理。因为人只要一直活着,就离不开正气的衰弱,就离不开气虚血瘀的窘境。这可以说是身体衰老的必然趋势啊。到了最后,出现偏瘫、中风,恐怕再正常不过。

所以,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迪——预防中风,就必须维护好自己的一身正气,避免让自己貌似强壮、肥胖,实际上气虚力弱,无力行血。我们要呵护好自己的脾胃之气,肝肾之气,心肺之气。怎么做?很简单:好好吃饭、适当运动、避免肥胖、开心快乐、不忧不愁,不纵欲,不贪杯,规律生活,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其中,健养脾肺之气,尤为重要。

好了。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权作和读者朋友聊天了。文中配伍,普通读者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专业读者,不妨抄录下来,做日后临证之参考。我所说的医案和配伍,在李师的一些专著中是可以看到的。

全文完。

李可中风老中医气虚正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