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è还是què?——陈寅恪读音考

* 第一次付费测试结束,原篇内容重发。

本来不存在问题的地方,却经常出现问题——“文化人”多了就易犯这个病。

今天无影也一起“病”一下,想了却一桩公案。

——陈寅恪,近代中国少有的“大师中的大师”。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此为“四不讲”。因此,陈寅恪的课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来听他的课。

陈寅恪的家世渊源甚是了得。其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身出名门,又学识过人,且个性耿介、学术刚直,这样的人物真是百世少有!所以陈先生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鼎鼎大名如梁启超,也曾说过: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如此大师,后辈学者无不高山仰止,但关于陈寅恪这个名字,到底是念“陈寅kè”?还是“陈寅què”?这么一件事,竟然出现了争论。而且是从先生在世之时就开始争论。一个响当当的大师,竟不能对自己名字读音拥有决定权,这在文学史上也算是咄咄怪事!

考校起来也很有些意思,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将 “恪”读作“què(确)”的那些人,有关根据是:陈寅恪先祖原居福建上杭,属客家系统,客家人读“恪”作“què(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香港出版社的《李氏中文字典》用“课”注“恪”的国音,而用“确”注“恪”的粤音)。

但,这不该是个通说,恰恰相反,它应该属于一个“邪说”。因为——陈寅恪本人不认账。

陈寅恪从青年到老年,从没有将“恪”写成que音。例如他在瑞士、美国、德国留学和发表论文的署名,以及1956年在中山大学《本校专家调查表》上填写的名字拼音均为ChenYinke或ChenYinKoh。北方方言已无入声,古入声koh在当年的北平官话中已转化为kè。再者,陈寅恪的老家江西修水,“恪”字辈已不下千人,叫“陈寅恪”的就有6人。这些以“恪”命名的宗亲,无论是他们本人还是他们的长辈,都读“恪”为koh(古入声)。

对此,后来有学者考证得更加明确:查古今词书,诸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等,大都只注“kè”音,有的还特别注明它的原形字是“愙”。只是有些晚近出版的辞书注以“旧读què却”,但“旧”何所指,又语焉不详。而且持这种读法的多是一些年龄较大而且“出身”于清华、北大的高层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传人(子女、学生等等)。在20-40年代的清华,全校上下几乎一致如此读法,可是极少有人能够说出什么根据,人云亦云而已。就连泰斗级的语言学家也不例外。如赵元任、王力,蒋天枢曾亲自请教过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王力先生,他说:这字本来应该读“kè”,但在陈先生的名字中,大家都读què,所以我也跟着这么读了——

唉,一代大师们都软了腰、从了众,读到此,我真是要悄悄安慰一下陈寅恪先生了。

至此已经可以看出,个别人仅因粤音读作“què”,而潜意识中又以懂得一字别音为能事,因此自作聪明给“恪”定一个普通话新音,这是很荒谬的。

但问题来了,而且是最最关键的问题:误读为“确”时,陈寅恪本人尚健在,为什么会如此反抗无力呢?

据查证,其实是陈寅恪本人并没有怎么反抗。

清华图书馆元老毕树棠先生曾经问过陈先生,陈先生告诉他“恪”应读ke音,他又问“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què,你不予以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有这个必要吗?”

再据说……但是很关键的“据说”,很重要,这可能是最后的理由了——陈寅恪到中山大学后,师生职员相沿成习念què,与其夫人唐筼不无关系。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自幼依母在天津长大,母音为平津一带的语音。她读“恪”为què,当学生称寅kè先生时,她常常纠正说要念què。

原来如此,原来这里面还有夫人的缘因了。算了吧,陈寅恪一生挚爱唐夫人,卿说念什么就念什么罢。

但是你别人跟着起什么哄呀?而且我看瞎起哄的大多是清华、北大、中山的名门出身,本就认识陈寅恪先生,这已经很值得炫耀一下了,再能给先生改个名字,知道另一种读法,算不算很牛?

基于上述分析,有关学者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做几个决断。比如,蒋天枢就提出:

一、作为现代人,在口头或日常生活中,你尽可以用你自己的方音或习惯音读字。但在正式场合,在要求用规范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时,就应该按规范汉语(普通话)行事。特别不应该用自己的习惯以至错误去“纠正”他人。比如某些关于陈寅恪的介绍书籍,作者竟然以“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口吻,大胆教训起读(kè课)的人们来。事实上,有许多青年人,原本是根据辞书读陈先生的名字的,但受到了老师或长辈的“纠正”而改变了读法。

二、 学校的启蒙老师,新闻媒体的解说员、广播员,应是正确使用普通话的模范,万不可根据别人的偏颇之见对自己的听众作错误引导。而事实上,有一些大新闻媒体,以及电视片讲解员,都有意无意地误导了自己的观众或听众。我相信,他们也是受了某些“名人指点”才这样做的,但是他们应该根据规范汉语办事,而不应盲目听信他人,因为这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做法。

三、依照传统——“名(字的读音)从主人”。如果在一个人的名字上出现了多音字,应该随着主人读法读音。“恪”字既非多音字,陈先生本人的读法又同规范汉语一致,自然就应该尊重陈先生本人的读法。万不可去干涉或“纠正”别人,以免有意无意的制造混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