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文化·达州历史故事|“气盖天下”惟唐甄
我的唐姓邻居
我的幼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南坪乡老家后面有一片国有林,当时修襄渝铁路,需要枕木,砍伐这片森林,来了好多伐木工和搬运工,那时没有机械。有一个姓唐的,经常在我家吃饭,我叫他唐表叔,是南坝福禄的,后来搬到我们生产队,就住我们院子。逐渐知道他们的祖先是从浙江过来的,是皇帝的老师,心目中对他们崇拜极了。后来读中学,我的语文老师在南坝中学教过书,他说这个皇帝的老师叫唐瑜,皇帝是朱棣。后来到宣师读书,南坝的同学说,唐瑜的墓还在,文革中桅杆、碑等都被破坏,但是墓基本完整。由于读的是文科班,对历史人文感兴趣,对南坝唐氏的历史也更关心。再后来得知唐瑜有个十一代孙唐甄,是影响世界的大思想家。由于爱好写作和民间文化,调到文化馆从事非遗工作,在县文联也兼职,主要是与民间文艺有关的,成了我的分内之事,接触到了宣汉南坝的《唐氏宗谱》,数次到达县龙滩乡中山寺,据说是明朝落魄皇帝建文帝隐居修行落葬的地方,与唐瑜来四川有密切关系。到达县蒲家镇石朝门,热心参与南坝帝师文化公园及唐瑜铜像规划建设工作,两次前往广东梅州、广州拜望中国研究唐甄思想第一个撰写博士论文的黄强先生,多次前往成都四川省社科院请教原哲学所所长陈德述教授,其研究唐甄思想长达近50多年。我赴浙江兰溪、福建宁德、安徽凤阳,特别是两度到苏州、南京等地,走访吴中,即明清之吴江,唐阶泰、唐甄、王闻远三代人居住地,虎丘西戴家浜唐甄落葬地。每到一处,除了查阅地方文献,还走访当地群众,了解唐甄的点点滴滴,集成故事数则,与大家分享。
八岁童拜别石朝门
唐瑜有两个儿子,叫唐鲲和唐鲤,都是进士,分别是苏州和黄州知府。唐鲲的儿子唐宪在达县任职,定居达县城大北街。一直到唐甄都居住在达县,六世祖唐之居就居住在达县蒲家,今蒲家镇旭坡村石朝门是唐甄的故居。古代文人都有个传统,考学之年或出远门都会祭祖,唐家世代书香也不例外。唐甄八岁那年其父唐阶泰中进士,为吴江令,唐甄随父居吴江。在离家之前到东乡南坝祭拜祖坟,他第一次看到湍急的前河,正好看见有船翻人亡,南坝瑜祖墓后面的圣灯山是老林,听说有老虎伤人,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很大的阴影,深感自然之险恶。甚至在他的一生中的性格有激进的一面,似乎与此类经历有关。在前往吴江的这天,他走出石朝门,突然转身向自己的祖宅跪拜,预感到今后回来的时间不多。
“气盖天下”惟唐甄
苏州图书馆的《沧湄诗钞六卷》中收了唐甄传,是唐甄的女婿王闻远作的。虽然字数不多,但是言简意赅,说他“状貌短小,刚直亢爽”,唐甄当时二十一岁,“气盖天下,上望伊、吕,左顾萧、张”。他把伊尹、吕尚作为自己的榜样,自比萧何、张良之辈。父亲唐阶泰死于吴江,家庭败落,有了走仕途维持生计的想法。清顺治十四年,唐甄二十八岁,回四川到阆中参加乡试,中举人。顺治十五年,从四川经陕西,河南,赴北京考进士,不中,参加吏部考试,被分往山西。康熙十年,任山西长子县知县,虽然励精图治,种桑养蚕,重视民生。仅十个月,因为逃犯案牵连革职,租房住在吴江,而且非常狭窄,仅几根檩子,家徒四壁,身无完衣,家产典当磬尽。时常断炊,生活是十顿就有七顿是粗糙的糠糟三顿碎米。最困难的时候没有粮食,只有到废弃的菜园中采摘枸杞叶等野菜回来做饭勉强度日。父亲、母亲、姐姐、弟弟死去多年而不能安葬,然而仍然鸡叫就起来,夜深才休息,著述不辍,权衡天下。他认为君子当厄,正是为学用力之时,而贫穷、生死都是小事,怎能求于外面忘记内心的才智。于是发愤攻读,想用学术救世。他效仿孟子,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和求得的真知奉献人类。因此他四十多岁至七十多岁,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潜书》的近百篇著作。
家族经历的启示
达州唐氏世代官宦,多为进士、举人、贡生,同时很有气节。唐甄生活的年代正当历史巨变,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树上,张献忠主要占领的是陕西四川一带。在这一场历史变革中唐甄家族自然不能幸免,他多年不能回四川。其祖父唐自华在达州组织地主武装抵抗张献忠,其叔祖唐自彩抗清死于临安,他的舅舅李长祥,进士,更是抗清名将。唐甄的父亲唐阶泰进士,授吴江县令。刚毅明达,有权略,擢升广东海北道参议,他的仕途比儿子唐甄幸运多了。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历经数十年战乱,经济残破、人口锐减、文化板荡。当时达县唐甄、遂宁吕潜与新都费密三人被称为蜀中最有学问的人,他们交谊深厚,唱和频仍,合称“蜀中三杰”。而进士不中,仕途不顺,由于家族清正廉洁,这样世代官宦,满门忠烈之家都如此穷困,妻离子散,卖儿鬻女,无以为生,更不要说一般的黎民百姓了,唐甄悟出了“自秦以来,凡为帝王皆贼也”、搞乱天下是主君,天下难治不是人民是官员,探究治理天下的方法,在于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民主平等,民族和国家的进步,改变百姓的生存状态等等。
古稀之年著《七十》
传说唐甄在吴江教书的时候,一次有朋友来访,闲游虎丘,旁观几个年轻人谈论,其中有他的弟子,不再是课堂上子曰诗云的样子,谈兴正浓,争论对于衣食住行的爱好和看法,唐甄想到自己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而概叹。在七十岁时著《七十》说正是我用力的时候,人上了七十,距离出生越来越远,距离死亡越来越近,大多数年轻并不是求道用力,因为受'五欲’所蔽”,内心清净不了,而七十岁“一心渐露”,求道的心日益迫切,他的道并非传统意义的道,借鉴古圣先贤的经验,古代的先贤明君,虽然贵为天子,但仍与民众情同手足。他探究治理天下的好方法,是民族和国家进步的大道。
其所著《衡书》九十七篇志在权衡天下,后更名《潜书》,宁都魏禧极力称赞《潜书》。唐甄还著有《毛诗传笺合义》《春秋述传》《潜文》《潜诗》等。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卒,享年七十五岁。康熙第八子赠银助刊《潜书》,被世人所公认。梁启超说唐甄品格高峻,心胸广阔,认为《潜书》是中国历代圣人思想的一个总结,它凝聚着东方哲人智慧的精华,实在是醒人之良药,逆耳之忠言。新中国马列主义思想家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对唐甄思想进行专章介绍。我们要学习唐甄矢志不渝,不为困境所动摇,集中精力,著书立说,将自己一生奉献人类。据当地人说唐甄的坟头是向西的,因为他的故乡在遥远的四川。但十分遗憾没能找到唐甄墓,因建大道,墓拆迁不知所踪。
(桂德承 宣汉县文化馆非遗中心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