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永远不要和性格内向的人“发生关系...
心理学:永远不要和性格内向的人“发生关系”
当你正能量不够多,对心理学的一些认知还不够全面,和一个很宅很内向的人做朋友,很容易受到影响,也很容易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为什么这么说呢?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他们在一起容易受到负能量的影响。所以总的来说,最好不要和他们发生任何关系。
具体而言,性格的形成与其童年和养育者之间的交往密切相关,性格内向的人一般分为两种:
第一种,天生内向的人。第二种,受打击被迫变得内向的人。怎样准确评判一个人是否天生内向?看他不开心时,是选择一个人待着,还是选择找人倾诉;内向的人往往享受独处的时光,独处能让他们慢慢恢复能量。
有些内向的人其实也善于表达,能在朋友面前侃侃而谈,情商也高。不过这只是他们应付社交的一种方式,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他们就喜欢独自面对,这让他们的好朋友感到受伤和纳闷。无论是天生内向还是后天内向的人,都有几个共同特点:自卑于自己的内向,羞怯、胆小、敏感。
和一个内向的人交往,可以缓解短暂的孤独,但更多时候,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甚至改变你——他们会影响你的归因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其他因素。
基于伟纳的成败分析,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 1942)也研究出了解释风格理论,也就是一个人从内对事物的看待和解释,解析风格分为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
永久性:外向积极的人会觉得失败只是暂时的,内向悲观的人会觉得他身上的坏事是永久的,会永远影响他的生活,一件芝麻蒜皮的小事,会让一个敏感内向的人几个月都无法好好生活,日积月累,在真正灾难到临时彻底崩溃。
普遍性:如果说永久性是时间上的维度,那普遍性便是空间上的维度,单方面的失败会让人觉得生活各个方面都失去意义感和动力,比如一个内向的人感情受了挫,相比外向的人他会更容易堕落,他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会觉得在生活各个方面都是个失败者。
人格化:内向的人很容易产生低自尊,最容易出现悲观和无助的状态,人格化主要体现在对自己的看法和认知,例如自卑型人格,讨好型人格“一切都是我的错”“我成功完全是运气”“我没有安全感”这些是他们典型的内心独白。
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一个内向的人在成长过程当中会形成一种观点:那就是独立。这里的独立是精神独立,但在人际关系当中就变成了自我保护,和一个内向的人做朋友,他们会向我们传输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受伤的经历,大多时候会向我们埋怨,而作为朋友,至少是有相似的地方,我们会对他们的经历产生共情,将自己作为代入角色。
比如一个内向的女孩受得了渣男的伤害,她会不断在你耳边控诉:全世界没一个好男人,女人还是不要结婚好,自己独立就行了。她们会觉得这件事情是永久的,会永远影响她们的生活,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接受她们的价值观,觉得自己也从来没遇到过好男人,放弃了寻求爱情的希望。
相反,和一个外向乐观的人在一起,她们即使在感情上受到了伤害,也会不断结交新朋友,去学习新的兴趣爱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她们不会把感情的伤害普遍到生活中,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心态都会年轻好多。
和内向者相处最难受的地方在于,他们自以为是的独立,自以为的成熟稳重,总是给在意他们的人带来很多伤害,比如他们最喜欢用冷暴力显示自己的高高在上。再或者是另一类,那些心灵创伤很重的人,他们将自己与别人隔离开来,绝不会轻易地将真实的自己暴露出来,尤其是那些后天因素导致的内向者,比如那些从小在父母的辱骂或殴打环境中成长的小孩,他们从小就没有得到过完整的爱,导致长大之后产生自卑的心理。
面对任何人他们都会不信任,即便他人好心好意靠近他们,他们也不会轻易走出自己的世界。再比如说一些遭遇过校园暴力的学生,他们在成长时期受到同龄人的否定,遭遇这种不平等,致使身体和心灵上留下创伤,对同龄人形成一种恐惧感,他们会下意识的对人产生防备心理,这种出于本能的防备,即使是认识的朋友,也没办法放下。
和这类人相处,我们要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去走进他们的内心,这会让我们严重的内耗。就像《致青春》电影里,男主对女主苏韵锦说的那句话:我最讨厌你不说话的样子。苏韵锦爱着男主,却自卑内向,从不会用语言表达出来。
两人因为性格原因最后分手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是走不到一起的。恋人尚且走不进对方的内心,更何况是普通朋友呢?
所以如果你想走进一个内向者的内心,想必是他上辈子积了福吧,希望他们能做好自己,勇敢地敞开心扉,不要伤害那些珍惜他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