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内心的3点感受,可能会预见他是否一生“幸福”!

编辑丨Tian  视觉丨Hanty

多少年来,大家都在努力寻求一个答案,幸福到底是什么?

央视就曾发起全国范围的“幸福调查”;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公开课;

《哈佛成人发展研究》项目自1938年启动以来对724人进行了密切的跟踪并调查,以揭示决定人是能够健康幸福地老去还是陷入孤独、疾病和智力下降的因素……

人们期盼幸福,当我们为人父母之后,都想给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然而幸福是大脑的产物,是无形的主观感受,无法像物品一样相互馈赠,这也导致了家长的愿望与孩子的感受、状态互相矛盾:我想让孩子快乐,可他为什么常常忧郁、暴躁;我一心为孩子好,可他为什么怨恨父母,甚至厌恶自己呢?

▲ 网络图片

1.

如果考不好

我会很愧疚

朋友家上初中的儿子冬冬最近不想吃饭也不想跟家人说话,常常坐在书桌旁自言自语、低声抱怨说明天不去上学。他最希望,明天一早醒来收到老师的消息:今天学校放假,老师们不用上班,学生也不用去上学了。因为升学压力太大,冬冬的情绪越来越差。

我曾经请了10位比较熟悉的孩子做过一项小调查,他们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我问他们:以下哪项最能让你开心、最有幸福感,为什么?

 吃到好吃的食物

 周末与父母待在一起

 和要好的朋友一起玩

 考试考得好

 有能力帮助他人

 得到偶像的签名

根据我得到的调查结果来看,他们大都选了“考试考得好”;他们给出的理由,让我有点惊讶,也有点担心。

一个初中孩子说,我的爸爸妈妈上班很辛苦,但是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让我高兴,我要什么他们都满足我。我现在的成绩只是中等,考不上好的高中和大学。我很难过,觉得对不起爸爸妈妈,我的成绩如果能进入班级前五名,对我来说应该是最大的幸福吧。

我私下与这个孩子聊天,他对我说,黄老师,我如果考不好,妈妈不会打我,也不会骂我,但我最害怕她什么都不说,最害怕看到她失望的表情了

▲ 网络图片

孩子都会察言观色,都是“小人精”,他们年少时的情绪记忆会影响一生幸福

1

父母的积极情绪

如果父母的情绪是积极的、放松的、振奋的,并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孩子的心态也是乐观的,并从中感受到幸福。

2

父母的消极情绪

如果父母的情绪是悲观的、失望的,孩子的心态也会是沮丧的,长此以往,会形成悲观的性格。而孩子在不良的情绪状态下,面对考试往往会过度紧张,整个人绷得过紧,会出现心神不宁、思维力下降等种种症状,影响考试的发挥。

所以父母可以再好好问问自己: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按照父母意愿而活的孩子能拥有幸福的一生吗? 

谈话类节目《敞开心扉的少年》中,一位妈妈的目标是把有游泳天赋的儿子培养成世界冠军,但儿子的内心却向往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 节目截图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生活里非常普遍,很多父母都早早地为孩子设立好了人生目标,却很可能不是孩子自己最想要的,不接受的话又怕愧对父母的期待和努力。

如果家长能创造环境影响孩子确立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把目标直接强加给孩子;鼓励孩子勇敢尝试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将它们变成有能力做好的、带来成就感的事,孩子通过这样的尝试,或许就找到了带给自己幸福感的终生目标。

2.

如果得不到

我会不快乐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如果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到来头很可能依然只能是一个平凡人,功不成名不就怎么会幸福。

幸福一定等于更大的成功、更多的金钱吗?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出名、考名校、赚大钱就是幸福,并且向孩子灌输这样的价值观,那么孩子长大了,他不会在乎旁人的感受,不会在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在乎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在名利的牵拉之下反而觉得不幸福了。

“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说的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研究显示,当我们一旦拥有了想要的事物以后,我们并没有想象中的满足,只好去追求更多,感到心更累,幸福呈现递减趋势。

如果你的孩子所有的成功只跟车子、房子有关,我想他充其量就是一个精英,对名利的追逐永无止境。他们自我要求苛刻,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学上所讲的“单赢思维”:别人怎么可以赢过我,只能我一个人赢;我一路是赢过来的,我的孩子怎么可以输呢!

孩子原本没有这种负面思想,是外界、是父母一点点传输给他。长期的灌输和固化,导致孩子如果“没考好”或者没达到预期目标的一个心理反应是:怎么办?我的一切都完了!

孩子的情绪变得“很糟”,重压之下,他的脑子里一门心思“我要赢”、“你不能超过我”。

盲目和别人攀比,自私自利,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好的案例常见于身边。每年的高考季,篡改他人高考志愿的现象就不止一次出现。

想要赢,没有错,但是良善、健康比输赢更重要,跟别人比不如跟自己比较,设立一个踮起脚能够着的目标,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才能真正积累起最多的幸福感。

3.

如果有“摩擦”

我会很不舒服

大家还记得2013年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吗?

2013年4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2014年2月18日,该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5年罪犯林森浩11日被依法执行死刑。

▲ 新闻图片

据新闻报道,当被问到为何实施投毒行为,林森浩称,自己和黄洋关系一般,无直接矛盾,只是彼此间“有些看不惯”。

在当时一审开庭之前,《新闻1+1》的记者专门采访了林森浩。我特别注意到这段采访,因为它向我们传递了林森浩的几个重要的信息,头脑很“空”,表情淡默,甚至“冷酷”。网友们也说,他不善于把自己的内心活动用语言和表情表达出来,就连自己的母亲心脏病突发抢救的时候,他也是这样的表情。

▲ 新闻图片

在QQ日记里,他曾写对出身的自卑和回避:“像《恰同学少年》里面那个在进大学时对着学校领导说他自己父亲是他雇用的挑夫一样,我在本科以前一直也有这么一种自卑的身份心理,每次听说谁谁谁的父母是什么医生、大官的,我就会内心小羡慕一番。”

通过林森浩的案例,我想表达的是,一个没有体验到家庭生活中最原始、最朴实的幸福感的孩子,他即使成功了,也是一个人生没有意义的人。

01

因为他对家人和自我没有认同感,心中没有爱!

我分享一个朋友转发的很温暖的小故事:有一位母亲带着5岁的男孩乘公共汽车,上车坐了一段路程后,一位年迈的老婆婆上车了,母亲起身让座,并对男孩说:“来,小大人,站一会儿,看看能不能坚持住。”小男孩高高兴兴地站在座椅旁,并认真地扶着座椅不让自己摔倒。

我很赞赏这位母亲的引导方式,孩子做了正确的事就应该被鼓励,他的自信心被强化,会乐于接受更多的挑战,也丰富了爱与被爱的情感。

家长们可以观察一下:一个孩子爱他人的时候他自己也是强大的,他不会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就“躺平”,不会因为一次不公平对待就怀恨在心。一个不会爱他人的孩子,是一个无法在他人眼里看到自己的人,他并不能真正地爱自己,也无法从生活里获得自我价值感。

02

因为他对生命没有敬畏,精神没有寄托!

每个人都应该有他的精神寄托,有无精神寄托的孩子会呈现出不同的生活状态。我们看一下投毒案例中的两个男生,原本就各自在微博上给自己贴过完全不同的“标签”。黄洋:运动、美食、音乐、旅行、80后、电影;林森浩:呆若木鸡、想法多、没耐心。

人一旦失去精神寄托,时常会感觉到内心空落落的;看到自己的缺点但又无从改变,觉得人生很无趣;心灵会脆弱,会孤独,但又像刺猬一样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允许他人靠近甚至刺伤对方。

因此,真正能让孩子的人生变得充实、有意义,心底拥有幸福感的并不是“学霸”这样惹人羡慕的名号,而是在任何境地里都坚韧、乐观地向前,在生活里能爱自己、爱他人的人。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团队,爸妈作为CEO的首要工作就是孵化好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感情,平衡好大家的关系,唤醒孩子内心爱他人的情感!家长的教育引导如果出错,很可能就此亲手毁了孩子,包括心理、前途,以及本该拥有的所有的东西……

通过各样的研究和调查,我们认识到真正的幸福是来自于你与身边人的关系你与社区和社会的关系,而我想增加一点,是你与你自己的关系,共同组成了一个人的幸福感。

所以也请家长们:始终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能力的进步,而不是只关注排名、分数、成绩;培养持续进步的孩子、而不是每次考第一的孩子;让孩子逐步建立起对自我的认同和接纳,并建立起让自己幸福,并将快乐传递给他人的能力。

与孩子一起加强“幸福力”

1.创造和睦的家庭环境,父母、手足之爱是成长路上的源动力;

2.引导孩子不要钻牛角尖,换个视角峰回路转;

3.教孩子懂得满足,才会懂得回报和感恩;

3.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随波逐流;

4.培养与同学、朋友友好相处的能力,享受参与、合作的感觉;

5.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运动,这是身心健康的基础;

6.发掘更多的兴趣和爱好,即使自娱自乐时也不孤独;

7.与孩子一起阅读,享受温馨有爱的亲子时光。

(0)

相关推荐

  • 经典育儿案例每日分享:十五岁的青春期,早恋,离不开手机怎么办

    原创HAO哥包子2021-03-22 14:13:18 案例1:十五岁的青春期,早恋,离不开手机,软硬不吃,跟家长不沟通.6岁以前是妈妈带,父亲长期外地工作,由于父母教育孩子观念不同,妈妈会比较啰嗦. ...

  • 觉醒的父母成就幸福的孩子

    作者:读困心理咨询交流群家长小鱼 这是一篇非常值得阅读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家长小鱼遇到的问题.使用的解决方案以及心理路程.希望对您和孩子都有启发和帮助. 乐乐今年10岁,5年级,在他刚上三年级不久 ...

  • 吴昕崩溃大哭:从小缺失幸福感的孩子活的有多累?(文末有彩蛋)

    "您幸福吗?" "我不姓福,我姓曾." 相信大家还记得几年前的这个央视采访,让人捧腹之余,也催人深思:幸福是什么?幸福感又是什么?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幸福感是指 ...

  • 孩子的不幸,都是父母带来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最近,一部家庭伦理教育剧<小舍得>火了,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诸多讨论,也引起了许多家长的共鸣. 剧中的几个家庭与家长对待孩子的表现,反映了现在社会上蔓延的一种教育焦虑情绪.它也引起我们的反思 ...

  • 送3岁宝宝孩子上课的3个感受

    自从上一次听了一次小班的公益课以后,孩子就念念不忘,经常吵着要去上课. 我说:你想上什么课? 萱萱说:我想上那个回答问题的课. 后来才明白,原来是数学课上,孩子们经常会举手回答问题. 可见,对3岁的孩 ...

  • 为什么孩子内心伤痕累累,却不跟我们说?

    为什么孩子内心伤痕累累,却不跟我们说?

  • 真正聪明的父母, 懂得处理好亲子关系, 让孩子内心有安全感

    总是有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太难缠不懂事,仿佛听不懂爸爸妈妈的话一样,让他们往西偏偏要往东.其实出现这种现象,大多是因为父母并不懂得与孩子好好沟通,当亲子之间无法建立顺畅的沟通关系,就会引发很多的教育 ...

  • 5 个孩子就有 1 个抑郁,如何让孩子内心强大?这7种能力必须掌握!

    作者:小楼 来源:小楼聊心理(ID:xiaolouxinli) 前几天我回答了个问题,有位妈妈说,自己一直遵循"温和"的教养方式,但孩子却好像越来越娇气,抗挫能力很低. 和别的小朋 ...

  • 不妨做个走入孩子内心的“陪玩”家长

    胡浩.刘海峰 家长,在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通常都与权威和尊严联系在一起,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监督者和管理者.殊不知,放下架子,挤出时间,与孩子一同做做游戏,其实更能密切亲子关系,做个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好家 ...

  • 你知道抽动症孩子内心的想法吗?

    抽动症患者的自我描述:我很小的时候就有抽动症,大概是四五岁的时候,具体表现为,多动,暴躁,易怒,有怪动作,不自觉的用鼻子或喉咙发出哼哼声,严重时甚至全身不自觉抖动.那时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病,好多人以一 ...

  • 【i2心理学堂】给孩子内心的丰盛

    给孩子内心的丰盛 ------电影<美丽人生>引发的思考 <美丽人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谎言,一场父与子生与死的游戏.就像影片开始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不易说,像寓言 ...

  • 孩子被父母窃取的感受

    插图摘自互联网 欢  迎  到  新  浪  微  博 @  李  雪  爱  与  自  由 与  李  雪  评  论  互  动 文|李雪 01 被盗取的人生 一旦父母表达出对孩子某个兴趣爱好的 ...

  • 让孩子内心充盈,是家长的重要职责

    让孩子内心充盈,是家长的重要职责 文/蔡朝阳 4月14日,事发郑州,又有一个小朋友因为手机问题而坠楼. 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总是很难受,深感自己力有不逮.我想,如果这个孩子身边,或者她的父母身边,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