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来没来过即墨?——青岛北部秦驰道考略

【引言】

2009年,即墨电视台推出地方文史《老酒馆》专栏节目,其中第六期《秦始皇来没来过即墨》,由笔者提供资料,原即墨博物馆馆长江志礼、青岛农业大学讲师韩美芳与笔者三人主讲。如今离着那次电视台做节目又过去了十多年,即墨已经成为青岛市区的紧密一部分,其东北部丁字湾畔默默无闻的农耕渔业地区,正在日新月异的以原始地貌改观为代价,加速开发为工商业经济开发区。该地域那些数千年的自然地理地貌,都面临着亘古以来的突变。其中两千多年前秦驰道经过该地域的蛛丝马迹,更是难寻其踪。有感如此,再次整理该文稿以聊怀古!

~1~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秦始皇在统一七国以后的第二年,他下达诏书命令在全国各地广修驰道。据史书记载;修筑的规格标准是纵横平直,逢山开道,逢水架桥,“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这就是说,天子巡游天下的驰道东到今天的北京、山东地区,南到浙江、江苏、湖南、江西一带。江湖、滨海上的自然风光优美的景观,都要修到。道宽约七十米,七米左右栽一棵松树。道路两边筑起小矮墙,用夯锤礅砸结实。

秦始皇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到公元前209年病死的十多年时间里,他一共到全国各地巡游了五次。在这五次当中,他不远千万里之遥,共有三次来山东半岛巡游搜求长生不老药。这其中有两次,是坐车经过当时的即墨境内驰道线,另外一次是坐船,由即墨东部的海上驶过的。这三次由驰道、海上经过即墨的路线、时间分别是:

第一次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春天),由咸阳东行经河南省进入山东,来到今邹城市的峄山,立石刻碑颂颂秦德;再由峄山经曲阜至泰安,登泰山封禅,刻立功德碑;再由泰安、济南、临淄一路东上北去,沿渤海湾的莱州、黄县、烟台(芝罘)、牟平至成山;登成山头后返回烟台的芝罘岛,立石刻上歌颂秦朝丰功伟绩的碑文后,经半岛中部的捷径水道、午极、留格庄、行村、羊郡进入即墨。入即墨后,一路沿着驰道过丁字湾、望崂山、过城阳。然后由胶州、王台南下至琅琊。在那里登上琅琊山观看大海“大乐之”,也就是说非常高兴,留住了三个月,迁移了三万户黔首于台下,免除他们十二年的赋税,在琅琊山山上筑起琅琊台,又立石刻碑,歌颂秦朝的功德,然后南去经由江苏的徐州等地渡过淮河、长江,登湖南的衡山。最后由南阳的武关回了京城洛阳。捎带着说一点,秦始皇的这第一次山东之行,路过邹城、曲阜,对早在春秋战国期间就已出名的人文大家孔子、孟子,史书只字没提,可见当年秦始皇对儒家文人是很厌恶的。

第二次于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春天),由河南来山东,在安阳的博浪沙那个地方,遇到张良雇佣的刺客用大铁锥的袭击,令地方官府大搜了十天,结果也没抓着。然后由济南、临淄、潍坊一线沿着渤海湾的驰道直趋黄县、烟台、成山;在烟台的芝罘半岛上再次立石刻碑,歌功颂德,又沿半岛东海岸驰道南下琅琊台,途经即墨。最后由琅琊西出山东,经由山西的上党一线驰道,回了京城咸阳。

第三次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距离上次来山东半岛地区已有八年之久。秦始皇出生在远离大海的关中黄土高原地区,又是秦汉以前见过大海次数最多的一个帝王之一。他对大海的留恋可能是出入对大海的波涛汹涌,浩渺无涯,海上风云变幻莫测,经常有海市蜃楼出现,更有象徐福等诸多方士投其希冀长生不老的所好,极力鼓吹说海上有三仙山和长生不老之药,还有可能碰上长寿仙人安其生等等,一次次的骗他的银子花。他信以为真,一次次的到海边上来访求。这次出巡秦始皇已经五十岁,他的身体可能自我感觉也不怎么样了,所以再一次亲自前来寻求长生不老仙丹。

这次秦始皇由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陪同,出京后走的湖北、湖南一路,到九嶷山祭祀过虞舜的灵位,又渡过浙江,上绍兴祭祀大禹,立石刻碑歌颂秦德。再返回丹阳,由长江乘船出海,北上琅琊台,在那里上岸。徐福等方士在那里又骗他说,蓬莱岛上的仙药好得,就是海上有大鱼挡道,取不回来。请皇帝派勇士出海,以连弩弓箭射杀,才可取到仙药。秦始皇听了亲自出海,从琅琊台一直到成山头,也没见着大鱼的踪影。一直到了芝罘今烟台海面,才见着一条大鱼,被武士们射杀了。

这次秦始皇从琅琊台登船由海上傍半岛东海岸北行,经灵山岛、崂山头、田横岛、南黄岛、苏山岛、石岛、成山头至烟台。在烟台登陆后经蓬莱、莱州、临淄、济南、临清等地西返,路上走到山东和河北交界的平原津的时候,便生了重病,走到河北省的沙丘平台行宫(今河北巨鹿附近)的时候,便病死在了那里。

~2~

秦始皇的三次山东巡游,虽然煞有介事的以封禅名山、祭祀山神为幌子来愚弄天下百姓,实则一心为了达到求仙药长生不老的目的。其中派徐福带领强抢来的数千童男童女出海采取长生不老药的荒唐举动,就是第二次来山东半岛时发生的事情。前些年烟台、荣成、胶南、蓬莱、崂山、连云港等地纷纷争功说当年徐福出海地为自己辖区,以致文字官司打得漏洞百出、笑话连篇,实为国人所不齿。实际当年徐福带着童男童女和一大批园艺工匠出海求长生不老药,应该是在山东半岛上的蓬莱市或胶南市的琅琊镇。当时这两地的人烟比较辐辏、物产丰富,道路平坦通畅,加上海上经常有海市蜃楼出现,离传说中的蓬瀛三岛相去不远的诸多条件。

秦始皇两次路过青岛北部境域,都经过当时属于齐郡即墨县的崂山脚下。虽然现在有许多人讹传秦始皇游览过崂山,清末民初更有太清宫的热心道士,煞有介事的在太清宫去青山村路旁的岩石上,镌有“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的石刻,秦始皇二十八年为公元前219年,为秦始皇第一次来山东半岛巡游。实际上秦始皇当时虽然路过崂山脚下,并没有进过崂山,这从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中可以看出端倪;秦始皇来山东共祭祀神山八座,其中五座在山东半岛地区;这就是阴主三山,现在平度的三户山;阳主芝罘,烟台的芝罘山;月主莱山,黄县的莱山;日主成山,荣成的成山;时主琅琊,胶南的琅琊山。翻开山东省地势图我们可以看出,这五座山的位置均离大海相去不远,而且地势平缓,海拔高度均不超过200米!崂山虽然贵为华夏滨海第一高山,主峰海拔一千多米以上,千壁峭立直插云海,山海奇观引人入胜,但是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时期,人类文明还远没有深入到这座边处山陬海隅的高山大涧中。偌大的一个崂山,那时还处于人类没有涉足开发的原始蛮荒状态,到处荆棘丛生,树林密布,毒蛇猛兽出没。当时的海畔山川间,根本没有多少人烟居住,更谈不上什么宫观庙宇、人文景观!一个贵为天子的封建皇帝,出门乘车还要乘六匹马拉的舆车,才能彰显皇帝的九九之尊,当时他怎么可能冒着生命危险,象黔首们一样捉袖挽裤,跋山涉水徒步钻进深山老林中,去进行毫无价值的荒野漫游?!崂山最大的道教圣地太清宫,直到西汉武帝年间,才有张廉夫弃官前来结草庐,也就是搭个木架子苫草窝棚隐居避祸!这比秦始皇巡游路过崂山附近地域时,晚了整整七十余年!即墨地方志书记载说,当年草庐周围经常有虎豹出没窥视。崂山东海岸的青山、黄山两地立村,更是六百多年以后的事……崂山腹地一直到了明朝,还是虎豹之地,这从明清《即墨县志》上可以看出;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来到崂山后,在太清宫以东的海畔搭庵(草棚子)居住,经常有虎豹骚扰,他在门眉上贴有“驱虎庵”的符咒,以求避灾。可见直到六百年前的明朝,崂山的原始生态状况还是良好。

~3~

环绕山东半岛的秦驰道胶东半岛段自成山角南下,经过丁字湾畔的行村、羊郡、穴坊三个古镇后,迤逦沿着海湾内的海积平原,首先来到今属青岛市即墨区的北阡村,由此村沿着地势低缓的凤凰岭,过古阡村,再抵南阡村。“阡陌”在上古时期指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该三个带“阡”的村庄南北纵列排开,与古汉字的含义完全吻合。青岛北部丁字湾沿岸与鳌山湾沿海一带有“阡”字地名的村庄极少,是为青岛地区最早人类聚居之村落。建国以来在南阡、北阡的地下都发现了六七千年以前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活遗址。三个村庄之画龙点睛之处在古阡,“阡”已经足以代表村庄的古老、久远,再加之一个“古”字,古者故也,更加佐证了这三个村落有人类历史的漫长、久远……

出南阡再南行是海堤村。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村名,是商周战国时期还是秦汉时期起的村名?人们都不清楚。如今村里百姓人家,据族谱记载都为元末明初与清代迁入,村庄之名是沿袭古人俗称而来……“海堤”二字分析分别是大海与堤岸,事实也确实如此;上古时期丁字湾的高水位直抵海堤村下,先民们为了抵御大海潮的侵袭,在村落东畔堆土高筑堤坝,阻挡了海潮的肆虐。如今丁字湾的海水已经退却距离村庄十余里,但是村名不改还是这么叫了下来。

出海堤村南去是庙东村,该村也是坐落在丁字湾畔的海积小平原上,该村西岭脚上古时候有座海神庙,故村名为庙东。如今地方志书对丁字湾畔“古道”有所记载的,当属2005年《金口镇志》道路篇中的“驿道”一节:“驿传制度肇始于春秋战国,完备于秦。为官府传达公文书信的专车、驿马通行开辟的交通大道,亦称驰道,又称官道。……现庙东村南至东渠村(西南东北向)一段,仍称官道”。

出庙东村向南数里为孙、刘、华、李四个连为一体的周疃村。周疃村坐落于丁字湾畔莲阴河口冲积扇上,土地肥沃。村南是莲阴河道,周边有山岭树木,居住在这里的古人可耕可渔猎,是远古以来先民们选择栖息安居的“风水宝地”。在孙家周疃村西也有一处原始社会大汶口文化遗址,证实这个村落历史的悠久……

从莲阴河流域和丁字湾畔大汶口文化遗址、贝丘遗址中采集的各类石器、陶器碎片与红烧土块。

从周疃村西去二里为东演堤村,东演堤村再西去约二里是西演堤村。“演”,沿;顾名思义这两个演堤村,是沿着海河堤坝的意思。东西演堤村南为莲阴河道与丁字湾的古海湾,偌大宽阔的古海港汊沿着村南的黄坚土高埠,向西南莲阴河道一直深入到谭家庄一带。在东演堤村与西演堤村之间的一方黄坚土台地上,也坐落着一处原始社会时期的贝丘遗址,如今遗址保护区内偌大的地面上,散落着白花花的海生贝壳等古人类吃完抛弃的生活垃圾。

东演堤贝丘遗址采集的遗物,上为一枚骨针与一只小孩玩耍的猪羊后腿骨“嘎拉哈”,下为一段梅花鹿骨角。

由东演堤贝丘遗址下到古海湾直线南去约二里地,在谭家庄村东的高大黄坚土埠上,坐落着一个落寞高大的古墓葬群,保护标志碑标示为东周墓群。

莲阴河自南渠村丁字湾海积阶地溯流而上过青山后、青山西村以后,进入莲阴河中下游的山岭河谷间,河东是以青山为龙头的绵延跌宕山岭,河西是由西岭平缓延伸至谷底的一方山岭间狭窄小平原。这方小平原自青山西至店东村约10华里,莲阴河傍靠在东山岭脚下流淌,河西一畴都是土质深厚的冲积平原良田沃野。这方山间小平原上紧靠河道,密布排列着十多个村庄。这些村庄的名字都是非常古老、悠久,绝非明清以后大移民才有的名字。从许多村庄地下出土的遗迹、遗物可以证实;这些村庄有早期先民居住生活的历史,远在数千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这十多个村庄的名字最令人不解的是以“马坪”为标志起名的村,有于家、王家、姜家、宋家4个马坪村。这于、王、姜、宋好理解,就是4大姓氏,而词干“马坪”是指的何物?就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了。

马坪村所在莲阴河流域的地理坐标——青山,为火山流纹岩小火山锥。

如果从考古学入手,根据该地的地下出土物与周边地形、地貌来综合分析:这处地势平坦开阔的山谷平川,河水充足,当年秦驰道经过这里时,是否为一处储存粮秣供南来北往车马人员食宿打尖的地方?“马坪”,可否理解为长途拉车劳顿的马匹,在这里暂歇解套后,在川谷里打滚奔跑消除疲劳的地方?此论仅为臆测,不可做考证依据。数个马坪村地下历代遗物的数量之大、之丰富,为莲阴河流域之最!

过马坪、店东村后沿着莲阴河谷继续上行,山川逼仄狭窄起来。姜家埠子村名副其实立村在一方黄坚土高埠之上,村子东侧的谷底里,莲阴河流水一年四季贴着东山脚下哗哗向北流淌;村西的陡峭黄坚土高崖,明显是人工削切所为,将高大的黄坚土埠从西山岭脉上硬生断开,壁立面上的人工作为非常明显。两屏切削面之间,形成一方宽约80米的坦途,南接王圈水库,北衔马坪村,形成一条非常理想的通衝大路……

过姜家埠子不远,从王圈水库东山的池戈庄至水库西岸的坝基间,没修水库前是一处两条山岭基岩夹持的狭窄幽谷,水库大坝就是以这峡谷基岩为基点,顺势而起修筑了王圈水库大坝。进入水库大坝以上的蓄水间,又是比较开阔的山岭间宽谷,1959年以前,安坐这里的王圈一直是莲阴河流域中部一个比较大的集市村庄,曾经为乡、为镇、为区驻地,上古时期人们为什么起了这么一个为数不多、奇怪难解的名字,着实令人费解。距离王圈东南约三里的满贡,又是一个难解的古老村庄之名。即墨区带有“贡”字的村庄仅有两个,这是其中之一,无独有偶的是;这两个带贡字的村庄,临近不远处都有一处原始社会时期古遗址。

王圈是一处非常典型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据当年筑坝挖土的王圈公社本村社员们说;在王圈村西的土层中挖出成排殡葬的人骨,其中一些成人骨骼非常高大,大腿骨有的长约七八十公分,很是令人震撼。当年在古遗址、古墓葬内出土的古人生活、生产用品石器、陶石碎块比比皆是,可惜当时拿着不重视,都抛进脏水坑里去了……至今在水库东南岸东王圈村的靠近水滨处,还能捡拾到许多库底被水推送到岸畔的陶石碎片等遗物。

王圈,能否像王村岛里的王村(今田横镇,上古大海潮时期,曾经是一处独立与大地的孤岛)一样,在上古原始公社氏族人类聚居时期,为一处氏族部落酋长的居住地?其相距不远的满贡,居住有向其部落酋长进贡物品或工艺品的农奴工匠?

由王圈继续沿着莲阴河谷上行来到后蒲渠店村附近时,河谷变得狭窄陡峭,不适于人类傍河走动。河西岸的地势平缓开阔,前后数个蒲渠店村都傍依在河西岸上立村。道路也是跟着村落南上北下。在前后两个蒲渠店村之间的古道旁(至今这段古道的一座苍老石板桥与两端衔接的古大道地貌保留完好),曾经有座非常古老的娘娘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拆掉后,还有一棵非常古老的银杏树在生长着,那棵古老的银杏树据说最少在600多年以上,证实这条古大道沿途村镇的兴盛不衰……

与蒲渠店隔着莲阴河峡谷而立的台子村,是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曾经在村后的高埠上出土过多种陶石器具,现在为即墨区级保护单位。

秦驰道沿着前后蒲渠店上到地势开阔平坦的塔子夼岭顶后,一路向南抵达九六夼后进入墨水河流域开阔川谷。在留村,秦驰道或分两路,一路走石原(龙山文化遗址)、院后、傅家埠(大汶口文化遗址)、李家沙沟(大汶口文化遗址)、夏庄;古人在秦驰道沿途可以近距离看崂山,或可以深入到地势平坦开阔的华阴村一带看山。然后沿着白沙河去女姑、城阳等古村落密集人烟繁华一带。一路或走即墨城、东西城、庙头至城阳,然后西去胶州湾西海岸至王台,南去琅琊台……秦驰道进入墨水河胶州湾地域以后,由于青岛开埠早,该地域的工业开发至今已经百年以上,许多的原始地貌都已经荡然无存难觅其踪了。

当年经过青岛北部的这段秦驰道,是胶东半岛远古至上中古最早开拓者生活繁衍的聚居区。地面以上的古建筑痕迹虽然被人类破坏无遗,但地面以下出土的遗迹、遗物非常丰富,从新石器早期先民们加工使用的石器、陶器、骨器至近代的瓷器、铜器等等应有尽有,证实东夷子民的渊源不断。在这条长约50多华里的莲阴河流域至丁字湾的一部分海湾畔,如今竟能发现这么多的远古至上古、中古以来的人类生活遗址、遗物,着实惊人!上溯这条远古人类发祥繁衍生活带,其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当远在新石器时期人类掌握了农耕技术的七八千年以上。在这条以莲阴河为纽带穿起的远古人类生活带上,古人生产、生活的遗迹随处可见……

在这些古遗址中,既有五千多年以前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贝丘遗址,也有接续而来的龙山文化遗址,更有商、周、秦汉以来的古村落遗址。

丁字湾至莲阴河流域古遗址一览表

(大汶口至北辛文化遗址6处,其中贝丘遗址4处。龙山文化遗址1处、东西周古遗址、古墓葬6处、汉代古遗址6处、北宋至明清古遗址2处)

编号

名称

保护级别

年代

类别

地址及位置

1

北阡遗址

省级

大汶口至北辛文化

贝丘遗址

金口镇北阡村北

2

南阡遗址

省级

大汶口至北辛文化

贝丘遗址

金口镇南阡村西

3

孙家周疃遗址

即墨区级

大汶口至北辛文化

贝丘遗址

金口镇孙家周疃村西南

4

东演堤遗址

青岛市级

大汶口至北辛文化

贝丘遗址

金口镇东演堤村西

5

谭家庄墓群

即墨区级

东周

古遗址

金口镇谭家庄村北

6

青山西遗址

未定级

东周

古遗址

金口镇青山西村西北

7

河西遗址

未定级

东周

古遗址

金口镇河西村东南

8

姜家马坪遗址

未定级

大汶口文化

古遗址

金口镇姜家马坪村南

9

马坪遗址

未定级

东周至汉

古遗址

金口镇马坪村小学东

10

宋家马坪遗址

青岛市级

东周

古遗址

金口镇宋家马坪村西南

11

辛庄遗址

未定级

古遗址

金口镇辛庄村西南

12

吴疃遗址

未定级

古遗址

金口镇吴疃村西南

13

店东遗址

未定级

古遗址

金口镇店东村东

14

池戈庄遗址

未定级

古遗址

金口镇池戈庄西北

15

东王圈遗址

即墨区级

大汶口文化

古遗址

温泉镇东王圈村西北水库内

16

东王圈墓群

即墨区级

西周

古墓葬

温泉镇东王圈村西北

17

西王圈墓葬

未定级

汉代至明清时期

古墓葬

金口镇西王圈村东南

18

台子遗址

即墨区级

龙山文化

古遗址

龙泉街道台子村北

19

后蒲渠店遗址

未定级

古遗址

龙泉街道后蒲渠店村东

20

后蒲渠店墓群

未定级

北宋

古墓葬

龙泉街道后蒲渠店村东南

(该段驰道线长约50余华里,沿途还有多少古遗址至今没有发现,还是未知数)

~4~

是什么原因能将青岛北部数千年之间的远古、古代居民,这样高度的集中在一条纵贯南北、濒临海湾、低山的纽带上?笔者以为原因有二;

一是青岛北部的古地理环境和现在不同,中北部直抵莱阳的姜山洼,在古代是一大片广袤的低丘洼地,由于地势相对平缓,排泄不畅,形成大面积的潴水沼泽湿地。这些长年潴积富含氟和钙质的水,在淤泥层中结核为钙质的姜石(青岛方言称为干沟石)。其水为富含氟质的漤(lan懒)水,水质对人体和动物都有害,不适宜生产力低下,当时还不可能打深水井的上古人群居住,形成一片早期人类文明的空漠地域,所以至今在出产姜石的青岛北部丘陵低洼地区,还没有发现上古人类居住的遗址。因而从远古以来,青岛北部的古人都在傍河、靠海、水质好的地域定居。丁字湾内的环湾冲积小平原,王村半岛上的滨海低丘阶地、莲阴河流域一带的河谷肥壤沃土上 ,均为远古人类的首选之地。其它如青岛北部的墨水河流域、西部的大沽河沿岸一带,也是青岛西北部重要的早期人类生活地区。

二是当秦驰道过境时,由于修筑和长年维护工程浩大,所需人力、物力均得当地沿线的黔首们贡献。在2000多年前那种基本使用木、石器具生产、生活的原始落后条件下,为了维护驰道的长年高标准畅通无阻,即墨县的地方官府将辖地其它地方的黔首们,强迫迁到驰道沿线密集居住,随时可以维护生死攸关的皇帝巡游驰道,这都极有可能,恐怕这就是第二个原因吧。

以上两条纯为臆测,没有什么确凿的依据。不过从驰道的选址来看,当时的道路工程堪舆家所选的路线,一是滨海地势低平,躲开了高山大涧的路途颠簸,二是所经过的沿途,基本都是适宜人类聚居生活的地势低缓平坦肥土沃壤的地域。人们浏览青岛地势图可能也会怀疑;莲阴河谷中段地势狭窄、深邃,为两条平行的山岭所挟持,秦驰道为什么不选西岭上地势平坦的蓝家荒、柳树屯、梁家屯、俞家屯一带辟路?这正是今天要说的一个关键所在;这一带在如今是一片广袤的沃野良田,极目阡陌纵横,粮食稳产高产。但是在远古以来,自段村以北至牛齐埠、五沽河流域,正是最大的一片低丘川陵上的潴水沼泽湿地,是一片不适宜生产力低下的古人定居生活的禁地。

~5~

当年这条饱蘸劳动人民血汗修筑的秦驰道,在汉朝时期还被广泛使用。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的数次山东半岛之游,也是走的这条秦驰道。后来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条驰道逐渐被人们废弃,大多地段今天已成为重要的交通干线或城镇,有的地方辟为沃野良田,早已看不出当年驰道的丝毫端倪。不过人们根据地史资料中的蛛丝马迹,还是能辨认出当年那浩大工程的某一区段的。譬如莲阴河谷中的马坪至姜家埠子段,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骑自行车路过的时候,那时不超过六米多宽的乡间土大道,就修筑在很宽的古大道的道基上,显得非常窄小。宽大的古道在有沟坎、坡沿的地方更是十分明显;道基都被削平了,而道基的外侧则高低不平,保持原始状态。而今过去了二、三十年,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古大道两侧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集中开发区,盖起了各类厂房建筑物,很难寻觅到从前的踪迹了。惟有王圈水库大坝以下至姜家埠子的峡谷幽深处,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自然地貌状态……

上图为姜家埠子段秦驰道遗址地貌,下左图为莲阴河西侧蒲渠店古道旁娘娘庙遗址银杏树,下右图为东演堤贝丘遗址地面上的贝蛎壳堆积。

秦驰道经过青岛北部地域参考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