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心理学为他人解惑
我在学习心理咨询的治疗理论时,最开始接触到的是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简述为: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给我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转变,所以也喜欢用这套理论去帮助他人。
每个人在平日与他人的互动中,难免会因为各自所持有的看法不同与他人发生冲突,引发矛盾破坏关系,因为我比较喜欢观察他人之间出现的问题的背后原因,所以擅长去做一个和事佬。
我渐渐发现,一些由个人或双方的不合理认知导致的争端或烦恼,只要给他们用心理学的解释做一些小科普和纠正一些歪曲的认知,就能够避免矛盾升级,事件的进程也更容易朝着积极的一面发展。
下面来说说我遇到的两种大多数人都可能会经历的场景,我是如何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框架结合心理学的知识,来帮助个体调整不合理的应对方式的。(事件的列举均经过当事人的同意)
01
成绩一落千丈的孩子
和焦虑的妈妈
姑妈有个正在就读小学六年纪的儿子,在之前的五年里,孩子的成绩总是在班上名列前茅,并且一直比较稳定。就在九月份升入六年级后,一次小月考后姑妈发现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
百思不得其解的姑妈对孩子进行了一顿教育指责,孩子最终承受不住压力说出了自己成绩下滑的原因:感觉自己成绩再好,有的同学也不喜欢他,学习不再对他有吸引力了。
姑妈一下慌了神,赶紧来问我要一些面对这样的情况的对策。
平时也有所了解姑妈一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些严厉,听了她对孩子原话的陈述,以及她应对孩子成绩下滑时使用的责骂方式,我意识到姑妈对孩子的不当教育,造成了孩子的一种绝对化认知:我必须努力必须好好变现,否则得不到他人的喜爱和尊重。
而如今这个认知与他所面对的真实世界带给他的反馈出现了偏差,以至于他不知道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了。
我对姑妈说:你们对他孩子有所期待,希望他优秀,但在家庭教育中,对待孩子时是否用了一种有条件的爱去爱他呢?比如,要求孩子要始终保持优秀一刻也不能懈怠,否则你们就会表现出不满意,会去攻击他。
现在你们应该给孩子提供一种抱持性的家庭环境,来接纳他的失误以及容纳他想法的变化,给他一些时间来适应自己在学校里获得的新的经验和认知。
最重要的是给他无条件的爱,孩子需要去认识到,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并不一定是要始终保持优秀,即便偶尔犯了错,家人也能够接纳他,支持他。
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也有不论你做的多么出色,都有不会喜欢你的人,我们无法要求每个人必须都来尊重和喜爱自己。
当他意识到学习就不再是一种为了让他人喜欢自己的手段,就不那么容易的被别人的评价所影响,也更容易重新找回对学习的热情。
当姑妈了解到无条件的爱、抱持性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后,便更正了她持有的一种【孩子犯了错就要责骂、逼迫孩子始终优秀】的认知,也能够更宽容的看待孩子的自我调整了。
02
职场中不合理的个人定位
朋友小雪是一个从小就墨守陈规又十分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她通过事业单位的校园招聘成功的入职了一家心仪的公司。工作后,也秉持着尽量不与他人发生冲突,害怕得罪他人的信念与同事和领导相处着。
工作上,领导总是把与小雪本职工作不相干的琐事都交给她,她十分的疲惫却不敢拒绝默默承受着,而似乎领导把与功劳沾边的任务更多的分给了比小雪的学历更高的同事,小雪认定这样的差别待遇一定是学历的差距。于是她的心态失衡,开始变得无比焦虑,对工作也是去了积极性。
饭后茶余小雪对我倾吐了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和无法自处的消极情绪,于是我问小雪:如果不全盘接纳领导的任务会怎样,会失去工作吗?领导把琐事交给你是只针对你一个人吗,功劳任务从来没有分配给你过吗?
小雪思考后回答到:拒绝领导的后果或许并不会失去工作这么严重,只是觉得如果我拒绝他人,我就是一个不友善的人,一些琐事似乎高学历的同事也有在做,功劳任务偶尔也会分配给我。
再此我给小雪解释了她的自动化思维:如果我不全盘接纳领导的任务,我就是一个不友善的人,这是一种叫做武断推论的认知扭曲。及内心对自己的学历的不满意、对自己的不接纳会投射到领导身上,也就更加关注领导是如何分配任务的,稍有差池,就怀疑起了自己的能力,强化了自卑感。
在小雪了解到她的自动化思维令她不得不做出一些与自己本意相违背的事后,开始监控起了自己的思维,开始了一些拒绝领导经常把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交给她的尝试,并且对自己的不接纳,对学历高低的耿耿于怀,也能从报考学历提升的实际行动上去缓解焦虑情绪,和增强自信了。
03
传播心理学的意义
当每个人都清楚的认识到他们持有的认知在特定的情境下对他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带来了怎样的痛苦,他们才能够有动力去挖掘痛苦的根源。
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心理学的传播者,去指引他们用更健康的方式取代原有的不健康的认知以及行为,并且能够让他们从中受益,获得实质性的帮助,那么这样的安利才显得更有意义,也更容易使大家接受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