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白象呈祥——彩绘象座塔式罐

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的丛林、草原、河谷地带。现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中国境内早有象分布,随着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秦汉以后中原地区已不见大象的生存,唐代大象的栖息地已经南移至岭南,甚至有人已不知象为何物。但唐代史料中仍旧有大象的记述:
上元中,华容县有象,入庄家中庭卧,其足下有搓,人为出之。象乃伏,令人骑入深山,以鼻掊土得象牙数十以报之。
“上元”是唐高宗年号,华容县位于洞庭湖以北长江以南,气候温暖湿润,《太平广记》中记载这段原出自《朝野佥载》的描述,表明至少在唐高宗年间,长江以南地区仍有大象生存,但也仅是零星发现,极少有大规模的象群。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来文明极为开放的时代,大量的舶来品都在这时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作为热带地区珍贵物产的大象自然也随着朝贡者的队伍款款进入唐朝宫廷。不论是外国进贡的还是中国本土的大象,都深受唐朝人的喜爱,并且被应用于娱乐、战争、医药、工艺等诸多方面。
彩绘象座塔式罐 唐
通高68厘米,长32.5厘米,宽30.5厘米
1966年西安市西安制药厂工地出土

通身彩绘。红陶质地。器型高大,自上而下由罐盖、罐身、莲瓣和象形底座四部分组成,各部分均可分合。盖呈七级圆塔形。罐身侈口、短颈、鼓腹,下收小平底,四面贴塑闭合式卷草四组,内均堆塑一伸长鼻、拍双耳的象首。罐与底座之间饰三层仰覆莲瓣,一层向上环抱,两层向下伸展。下以带络绳的驯象为座。整体造型独特新颖,装饰华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塔式罐奇特的造型和装饰题材都蕴涵着浓厚的佛教色彩。在造型上,它模拟了印度佛教建筑中单层佛塔的造型,罐盖模拟了佛塔的七重相轮,相当于塔刹;罐腹浑圆而挺拔,相当于塔身;莲瓣模拟了佛塔的须弥座。在装饰题材方面,象与莲花都是与佛教有关的题材。象在佛教中代表吉祥、平安、幸福与圆满,史载“青狮献瑞,白象呈祥”,为祥瑞之兽。又代表着金刚无畏力大无比,是护法的象征。佛教中认为象身上的背负,便如佛身上的背负,承载着世间所有生灵的苦难,以其无边的佛法,度化着千万亿的生灵。莲花也是佛教中常见的题材之一,据传释迦牟尼生于七宝七茎的莲花之上,莲花因此被奉为“佛门之花”。众花之中,惟有莲花最为洁净,所以佛祖的宝座亦为莲花座。

在唐人观念中,大象尽管身形巨大,但并不是凶猛残暴的野兽。在民间传说中大象常被塑造成对人类友善甚至知恩图报的形象,折射出唐人对大象亲近和喜爱的态度。在造型艺术中,大象的形象也是“威神巍巍,形像姝好”的。在中国人的现实视野中,越来越难见到大象的身影,但与此相对的是,精神文化领域中的“象”元素却日趋蓬勃地发展起来,大大超过了唐朝的水平。例如明清时期出现了“太瓶有象”这样的祥瑞图案。它是在象背上置一宝瓶,谐音“太平有象”的美好祝福。另外,从宋代开始,中国传统绘画中逐渐盛行一种洗象图,它反映的是僧侣或仆人为普贤菩萨的坐象洗浴的场面。因“洗”同“喜”音,故“洗象”有“喜象征瑞”之意,又“洗象”亦称“扫象”,“象”与“相”谐音,“扫相”则有大乘佛教所宣扬的破除对一切名相的执着之义。宋代的李公麟,明代的丁云鹏、吴彬,清代的丁观鹏等画家都有《洗象图》传世。这种鲜明的对比也许能说明一个道理:在现实中逐渐消失的事物可以在文化中得到保存和流传。

参考文献:

冀东山,《神韵与辉煌》,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

肖琰,《唐代社会中的犀牛与大象》,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24辑。

许晶,《以唐代社会为背景的大象研究》,暨南大学,2011年。

编辑:史杨克

审核:胡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