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摩崖石刻,原来这么有故事

武夷山风景区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大量的摩崖石刻随处可见,景区已知古今摩崖石刻就有422幅,这是其他自然风景区所没有的。

8月26日,天气炎热,一群技术工人顶着高温,在大红袍景区对摩崖石刻进行描红,将原本被雨水风化的摩崖石刻变得鲜亮。

为了让这些古文化遗存更好的展现在游客眼前,武夷山做了不少事情。

武夷山景区,属于丹霞地貌,摩崖石刻所在岩体受环境影响自然风化严重,石刻容易受到破坏,景区根据风化情况,每3至4年需对摩崖石刻进行全面修复。

2015年底,武夷山景区开始启动新一轮的摩崖石刻的保护工作,对主景区内的400多方摩崖石刻进行修复,截至8月,已完成一线天、虎啸岩景区全部摩崖石刻的修复,以及云窝茶洞、天游桃源洞景区的40多方刻石。

2012年11月,武夷山景区和同济大学成功开发了一种丹霞地貌专用的新颜料——“武夷颜料”,并已申报国家专利。这种为丹霞地貌摩崖石刻量身研发的水性颜料对石质侵蚀小,附着力强,色彩鲜亮,对环境和岩体不产生破坏,可以延长石刻的寿命。

2013年5月,武夷山风景区还采取现代科技手段,对景区内所有的摩崖石刻进行GPS定位,微距扫描,建立摩崖石刻信息保护系统,确定每一方摩崖石刻的具体位置,将摩崖石刻原貌采集下来,以数字模型形式永久保存。

武夷山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石刻?

武夷山以其优美的自然风景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学者从事文化活动与学术创作,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驻足在九曲溪两岸留下摩崖石刻这一文化遗存。

武夷山摩崖石刻散落在武夷山的千崖万壑之间,历史从晋唐至民国横跨1700余年,内容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有寄寓人生哲理和处世情怀的格言警句,有赞美山川秀丽和造化神工的刻辞,有记载寻幽览胜和逸兴别趣的游记,有即景生情、因情抒怀的楹联,有直书名胜、装点山水的题名,还有护山卫水和惠民惩奸的官府文告等等。

咏景抒情石刻数量最多,各景区都有大量各个时期文人游客的佳作↓

“渐入佳境”是武夷宫附近的石刻,贴切的描述九曲胜境将幕幕展现。

“逝者如斯”是朱熹借孔子之语表达看六曲激流时的心情以及时不我待的感慨。

陈省书于云窝伏虎岩壁上的词句,言语间借山川之势表达了怀才不遇、不屈不挠的气节。

石刻中的岩茶佳话也有不少↓

“茶洞”——武夷岩茶的发源地。传说古时山中有一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老人,名“半仙”,一日上崖采药不幸跌下山脚。昏迷中有仙人以茶叶喂之,并赠茶树几株。半仙醒后,伤势即消,精神清爽。“半仙”见此处有天游、仙游、隐屏、接笋诸座高峰回绕,自成一方天地,山泉汨汨润土,少阳多阴,便把茶树种下,果然茶树茂盛,品质极佳。有心者便在此石壁镌“茶洞”二字。由于岁月厮摩,年代及勒者已无法辨考。

“不见天”—— 武夷佳茗一奇观。在九龙涧的小道边有奇岩,上突下嵌,面东背西。山泉在其下展成瀑,聚为潭,古之山民在岩下种茶数株。其茶享“高山之阴,日阳之早”,加之空气清新,阴凉湿润……所以品质优异。文人墨客喻之为“不见天”,后有喜弄墨者便勒字于其傍。

“不可思议”—— 一起旷久的武夷岩茶讼争。古时天心寺的一丛长于牛栏坑岩边的名丛,其干显灰,其叶深绿,其丛矮小,名曰“水金龟”。一日倾盆大雨,茶园崩塌,溜到峰下。坑中属地的兰谷岩茶厂便以石护田,形如盆景,精心管理。自此两家为争此茶,历讼公堂,耗资千金。“水金龟”随之名声大振。时有施棱先生大惑不解,在其傍题勒“不可思议”,以抒感叹。

此外,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安徽理学家方孔昭刻于云窝云路石的“重洗仙颜”,就是主张以朱子理学来肃清(重洗)人们思想中的儒释道混杂现象↓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镌于五曲晚对峰麓的“道南理窟”及跋文,则凝聚了提督福建陆师的马负书及马应壁父子两代人对朱子理学的尊崇↓

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曾吸引众多名儒显宦、文人墨客在此讲学、游历、生活。山灵水秀,最能激发他们的笔墨情致。据统计,从东晋至上世纪初1700余年间,这片碧水丹山间就保存下历代文人骚客的四百多方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指人们在天然岩石上刻画的文字和图像等,起源于远古时代的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此后流传不衰。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大部分集中在九曲溪沿岸。坐水观山,这些镌深描红的石刻精美绝伦,不仅点缀了武夷山美丽如画的风景,更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而又深邃博大的思想内容,它赋予武夷山以独特的精神风貌、人文价值。

九曲溪是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西南麓的溪流,因三弯九曲之胜,故名为九曲溪。“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形象地勾画出了九曲溪的秀丽轮廊。

九曲溪一曲水光石处有一方明万历年间李材题刻的“修身为本”。

武夷山风景区内的摩崖石刻(来源:闽北日报社)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历代无论皇帝还是名臣贤士都以此为人生信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里,修身一直是摆在首位的。

大王峰被誉为“武夷第一峰”,上丰下敛,气势磅礴。朱熹诗赞曰:“屹然天一柱,雄镇斡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

大王峰南壁上有一方发人深省的摩崖石刻——“居高思危”。“居高思危”源自南宋郭茂倩所作的《乐府诗集·皇复》:“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指出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

抗日战争时期,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一位新上任的县长带着政府官员沿陡峭狭窄的石阶攀登大王峰。当艰辛地爬到峰顶时,县长问同行者有何感受,大家各抒已见。最后县长用四个字概括了他的体会:“居高思危”。同行者们纷纷赞同,因为大家不仅体验了居高而不忘其险的含意,还明白了县长的良苦用心,以此警醒他们要谨言慎行,职务越高越要注意廉洁自律。随后,县长命石匠将“居高思危”这四字刻于大王峰南壁上。

“居高思危”刻在通往险峰的必经之路上,如长鸣在官员耳边的警钟,警示大家要常怀一份慎独与戒心,脚踏实地,不逾矩,知敬畏,明底线。

武夷山风景区内的摩崖石刻(来源:闽北日报社)

玉女峰位于九曲溪二曲溪南,以挺秀、窈窕见奇,成为武夷山的代表景观。“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这是古代诗人对玉女峰风采神韵的写照。

玉女峰路边有一方明代石刻——“镜台”,是武夷山最大的摩崖石刻。

唐太宗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宋朱熹说“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善于修身,不断反思,才不至出问题,犯错误。

沿着九曲溪顺流而下,在“五曲”附近云窝旁有一五角亭,亭盖檐飞翘角,名为“石沼亭”(亦称“青莲亭”)。亭下巨岩巍然,岩上镌刻着“石沼青莲”四字。该石刻的作者是陈省。

陈省(1529-1612),字孔震,号幼溪,福建长乐县古槐人。明末,朝廷卖官鬻爵盛行,陈省以“吾廉吏,何以贿官”拒不行贿,辞官回乡。

他途经武夷山时,为山水秀色所迷,在五曲畔的云窝处构屋筑室隐居,称为“幼溪草庐”。草堂正好与北宋周敦颐后裔“爱莲堂”一系为邻。莲花坚贞的品格让陈省深受启迪,于是陈省便以“莲之高洁”为精神寄托,在门前石矶上凿池植莲,勒石明志。

武夷山风景区内的摩崖石刻(来源:闽北日报社)

陈省还在“青莲亭”摆茶会客,并赋诗道:“草履荷衣折角巾国,乾坤于此可全真。瞰云既碎潮濡首,闲聊当年白玉津”,表达自己隐居于仙境之中,修身养性,与世无争,洒脱磊落。明代诗人钟惺曾赞道,“明公清莹见如水,源自岩崖衍幼溪,九曲今朝留一派,江山千古仰鉴谛。”赞颂陈省高风亮节如青山绿水,万古流芳。

仙掌峰是武夷山最大的一块岩壁,浑然完整,无一处裂隙,构成一座巍然屹立的断块山峰。

仙掌峰岩壁上有明万历年间隐居云窝的陈省书刻的四个擘窠大字“壁立万仞”。

“壁立万仞”出自西晋张载的《剑阁铭》:“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日剑阁,壁立千仞。”和《水经·河水注》:“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但最有名的,还是清代林则徐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大公无私,方可站得稳;正直而行,才能一往无前。

鹰嘴岩位于山北章堂涧南岸、丹霞嶂西侧,为长条状单面山,岩体黝黑,岩势峭拔峻挺,向东昂首挺胸,巍然屹立于群山环抱的深谷之中,酷似兀立的雄鹰。

枕流漱石,出自《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其实就是个口误,“枕石漱流”辞源于曹操《秋胡行》:“名山历观,邀游北极,枕石漱流饮泉。”孙子荆把枕石漱流说成了枕流漱石,将错就错,曲解其意反而成了经典,枕流漱石也变成了避世隐逸的代名词。

历史早已烟消云散,那人那事都已成过去,但这些闪烁着古人智慧和先哲思想光芒的摩崖石刻,却仍鲜活如初。

摩崖石刻,是一种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艺术。 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有文字、 人像、岩画等。

武夷茶在中国茶文化中崇高的地位,武夷山的石刻,有很多与茶有关。

每一幅石刻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它不仅是一座艺术宝库,更是研究武夷山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武夷茶文化的实物资料,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其中蕴藏的魅力。

千百年来,无数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石刻,武夷山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座。

01

茶洞

茶洞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接笋峰下、六曲的东岸,沿着清初刻有“峥嵘深锁”门额的石坊进入。

洞内古时植有名茶丛,故名茶洞。幽洞四周诸名峰环抱护峙,南为接笋峰、隐屏峰、玉华峰,东为仙游岩,北为清隐岩及天游峰、仙掌峰,四周山势高峻,谷井清静幽微,又称幽微洞天。

谷井还有雪花泉、澹泉和玉华泉汇聚于此,更添幽居特色。明代徐霞客来此旅游考察后赞赏道:

“群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蹬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矫绝也。”

谷底面积虽仅六七亩,但向为各朝代名士留连之地,代代延续,俱因其环境清幽,山水诸胜咸备之故。自唐宋以来的主要建筑有多处,另有其它自然景观,俱各引人入胜。茶洞位于此,据说是武夷岩茶的发源地。

此处原为“幽微碧玉洞天“。四面岩峰环抱,漳壑谷地,名泉荟萃。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年,闹了一场瘟疫。山中一樵翁,常以草药为乡民治病,一天上山采药,不幸跌入峡谷。

刚好有一仙翁巡山路过,施以“仙丹玉液”,樵翁顷刻醒来,并赠给樵翁一根茶枝,教授种植之法,说茶叶汁能治百病,茶枝可扦插繁殖。

于是樵翁将仙翁所赠茶枝插入“幽微碧玉洞天”岩洞里的泉边涧土中。三天后,茶树长大,枝繁叶茂。茶叶解除了乡民的病患,从此这里就称为茶洞。

02

晚甘侯

武夷茶在汉朝时已经口口相传,到了唐朝时,第一次以文字记载。

记载之人,名为孙樵。

孙樵是唐僖宗(873至888)年间人士,官至中书舍人(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官员)。

有一次,孙樵因公出差,来到了武夷山,地方官员以武夷茶招待,品尝之后,孙樵赞不绝口。

因为武夷茶特有的回甘特质,孙樵便给武夷茶起了一个拟人化的雅称——“晚甘侯”。一是表现其回甘;二是对武夷茶的赞赏,寓意其是茶中“侯爷”。

回京之前,武夷山地方官员投其所好,赠送了不少武夷茶。

回京后,孙樵想到如此好茶,应该与友人分享,于是拿出十五个茶团,送给在刑部任职的朋友,并附信一封: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晚甘侯”之名由此而来。

后人将“晚甘侯”三字镌于武夷九龙窠之岩壁。因其草书,经常被人误念为“晚甘居”。

03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在“晚甘侯”石刻的旁边,是宋代范仲淹所写《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的前四句: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这首斗茶歌在古代茶文化之中有着很重要的分量,全文为: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 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这篇茶诗说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廷命官进行斗茶的场景。

斗茶又叫“茗战”,源于唐代,兴于宋代。这是一首描写斗茶场面的诗作。“林下雄豪先斗美”,从茶的争奇、茶器斗妍到水的品鉴、技艺的切磋,呈现的是一种高雅而又美的斗茶赛。

水美、茶美、器美、艺美、境美,直至味美,入眼处,斗茶场面无处不美。这种美还体现人在斗茶氛围中的反差心态,获胜者往往喜气洋洋,高高在上宛如天山之石英不可及,失败者往往垂头丧气。

04

大红袍

但凡到武夷山旅游问茶的朋友,来到大坑口,进入九龙窠谷底观赏大红袍母树时,无不对半壁上的“大红袍”三个红色大字印象深刻。

但是这三个字并无落款,它们是何人何时所题,又是何人何时所刻,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确切的论证。

1921年铅印本《蒋叔南游记》所收《武夷山游记》一文记载:

戊午(1918)年三月初三日,蒋叔南与浙江道人童理贯、赵理苗及蒲城人达献南、黄仰宗,在武夷山天心永乐寺僧导引下游览九龙窠。

期间曾见到九龙窠谷底龙头岩下的大红袍茶树。但在蒋叔南的游记中,作者并未提及“大红袍”三字的石刻。

1943年6月,由福建省农林处农业经济研究室编印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林馥泉著)一书的末尾有附录之“大红袍记”,提及九龙窠正、副大红袍茶树及九龙窠半壁之茶树,亦无关于“大红袍”三字石刻。

由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武夷山摩崖石刻》一书中,对九龙窠“大红袍”石刻是这样注释的:吴石仙题刻,民国时期镌刻于九龙窠北壁。

这位吴石仙,就是时任崇安县县长。任期为1941-1944年。

除了这些资料记载,还有一些武夷山天心村的老茶农回忆,“大红袍”三个字为石匠黄华友,在1943年所刻。

由此可以得出推断,“大红袍”是时任崇安县令吴石仙所题,请来了石匠黄华友,大概于1943年所刻。

“大红袍”三字虽然于民国所刻,但大红袍之名,早在明代就已出现。

有史为证,在清道光年间,郑祖光撰写的百科全书《一斑录·杂述》卷四写道:“……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

按“五十年来盛行于世”推算,也就是说“大红袍”在清乾隆年间就名扬天下了。

再者,有明成祖的心腹胡潆《夜宿天心》一诗为证:“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夜宿天心寺,彻夜品饮“大红袍”的情形。足以证明,尚在明初天心寺僧人就有“大红袍”茶叶了。

05

庞公吃茶处

清康熙辛巳建宁太守庞垲,微服闲游武夷,在五曲北岸码头茶馆休憩歇息。

他目睹游人纷纷而至,茶馆生意兴隆,非常高兴,他的幕僚林翰和武夷山中的名僧释衍操“乐太守之乐”,分别题字“庞公吃茶处”和“应接不暇”于其丹岩之上。

另有传说称:庞公等进茶馆后,因茶客众多,馆主只得按先后顺序上茶,这样必然怠慢太守。

庞公还算有些雅量,不予计较,但是他的幕僚却是不满,于是在岩壁上写下了“庞公吃茶处”五字。

馆主得知庞公乃太守后,感到非常恐慌和后悔,只得在其傍书写上“应接不暇”四字,以表歉意。

此事传至府第,太守深夸馆主聪慧。民间将此作为美谈传播。

06

不可思议

你如果去过武夷山走山场,一定会在武夷山牛栏坑崖壁上的石刻“不可思议”前驻足欣赏过。

不可思议,这四个大字当时可不是用来形容这里的武夷岩茶肉桂,而是在讲述水金龟。

古时天心寺的一丛长于牛栏坑岩边的名丛,其干显灰,其叶深绿,其丛矮小,名曰“水金龟”。

一日倾盆大雨,茶园崩塌,茶树溜到峰下,坑中属地的兰谷岩茶厂便以石护土,栽种此茶,形如盆景,精心管理,据为己有,自此两家为争此茶,历讼公堂,耗资千金。

“水金龟”随之名声大振。时有施棱先生大惑不解,在其傍题勒“不可思议”,以抒感叹。

◆ ◆ ◆ ◆ ◆

每一石刻,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

它不仅是一座书法艺术宝库,

更是研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及武夷文化的实物资料。

来源:闽北日报

(0)

相关推荐

  • 赞美大红袍句子句段

    [第1句]武夷山,一个山灵水秀.仙境般的圣地,令人深往.这里有一路烟霞的意境,莺飞草长的气息,鸟语花香的絮语,品茗悠茶的淡雅--但是,在这美丽之中倍受万物瞩目的焦点,无疑是作为这儿一颗绿色灵珠的&qu ...

  • 福建的大红袍、铁观音、白毫银针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四大名枞之一.它既是品种名,也是茶名.武夷岩茶属乌龙茶类,起源于明末清初,盛于清代与民国时期.武夷山方圆60公里,向有"碧水丹山"之称,拥有三三(九曲溪).六六(三 ...

  • 今晚有茶 | 与九龙窠十八寨“味外之味”有关的三泡茶

    ▲关联内容复习: 就像我们这期山场主人采访的不单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山场团队一样,我们今天要说的茶,也不仅仅说的是一个企业做茶风格,可能还有关武夷岩茶的基因库. 单单因为这件事我们岩茶教室提鬼洞的频率绝 ...

  • 【陈经铭】游武夷山+春天的故事

    游武夷山 福清市实验小学四年三班   陈经铭 指导老师:陈娇霞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武夷一小丘."我们乘着车前往武夷山,来观赏武夷山. 我游览过怪石嶙峋的黄山,攀登过壮 ...

  • 蔡尚思说的中国古文化,泰山和武夷得罪了别处,却没有欺骗游客!|摩崖石刻|武夷山|泰山|武夷|蔡尚思|...

    中国有很多景区宣传的没有宣传上那样所述,因此许多游客从大老远来看就会觉得不值一提.但是今天所说的两个景区,一个是泰山风景区,另一个是武夷山风景区,虽然近代历史学家蔡尚思说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 ...

  • 我最喜欢的一个鸡汤小故事

    来自沟通训练营学员"世无桃花源"的提问: 奶爸你好,向你请教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罗永浩说他备考GRE的时候,缺乏动力和自制力了,就看鸡汤,而且不是论本看,而是论斤看. 请问您觉得这 ...

  • 中医故事——《 ​生地篇》增水行舟之大义

    < 生地篇> 02 增水行舟之大义 有个计程车司机,忙到昼夜不停地开车,虽然他知道自己疲劳了,也开得比较慢,但还是没法避免交通事故. 在一次跟货车相撞过后大出血,腿骨骨折,血虽然止住了,骨 ...

  • 乡镇故事(二题)郭兴军 《宝鸡文化报》

    乡镇故事(二题)郭兴军 《宝鸡文化报》

  • #关注我# 说故事的人更有竞争力

    #关注我# 说故事的人更有竞争力

  • 民间故事:清朝一小偷,外出行窃当晚未归,引出一场奸杀案

    清朝康熙年间,湖州城南逸老堂左侧的大路上,出现了一个死者.根据仵作的检验,死者身体上有五处被斧子砍击的伤痕,脑袋上的两个伤口是致命伤.官府随即画影图形,贴出告示,让人认领尸体.告示贴出几天之后,长兴县 ...

  • 经方高手篇:16张经方的故事!

    2012年飞快的过去了!我的中医学习实践却在徘徊中慢行.翻看病案记录,最早的一个是在2月14日.也许还有更早的.遗憾的是,有些没有记录,有些没有下文.盘点2012年自己用过的方子,算是对过去一年的小结 ...

  • 民间故事 秀才中举

    半天辰光,两个天下,又骑马,又插花,穷秀才一下子变成阔老爷.一时四乡八村,沾亲带故的,都备礼上门恭贺,闹哄了好几天.过了几日,又同张家小姐完了婚. 举人是从穷处来的,晓得穷人的甘苦.一次邻村有个恶富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