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官场与情场双重失意,他因〝徒知六国随...
他,官场与情场双重失意,他因〝徒知六国随刀斧,莫有群儒定是非〞,让唐宣宗龙颜不悦,政治前途便从此一蹶不振,〝早晚粗酬身世了,水边归去一闲人〞便成了他的生活缩影。
他的美姬被浙帅掠走,他只能自怨自艾,写诗〝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当年闻说沙咤利,今日青蛾属使君〞。此诗一经传开,浙帅派人将这名美姬送往长安与他相聚,并以一封长信致歉。在途经横水驿时,他与美姬邂逅了,这也是一次致命邂逅。两人涕泗横流后,第二天美姬便玉殒香消,自己的美姬玉骨久埋,成了泉下之土,他转辗凄恻,伤心欲绝……
据说,〝抛砖引玉〞的典故缘于他和常建,他就是因〝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而被杜牧称作〝赵倚楼〞的赵嘏。葛立方称他〝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在雁初飞〞,也不减〝倚楼〞之句。翁方纲称他〝赵嘏五七律,一皆清迥,许(许浑)之匹也〞。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江楼感旧》
〝独上〞表明形单影只,孤影独上,〝思缈然〞表明凝神沉思,可是在静谧月光的照耀下,赵嘏究竟沉思什么呢?碧波粼粼的江面,把月光显得熠熠闪动,诗人的思绪也在波柔月浅中涌动。碧波粼粼的江面映衬了明月倒影,仿佛头顶的苍穹就在近在脚步暗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整个世界连同赵嘏的心绪被无边的月色所净化。
诗人赵嘏由此发出关于人月关系的疑问?这也是他为什么悄然凝思的答案。但这不能算是惊人疑问,在赵嘏之前,张若虚,李白把发过到底先有月,还是先有人,这类探索宇宙本源的惊天疑问。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体现了人生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
赵嘏在前人基础上多了一层深沉的感喟,〝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表示故地重游,而且还是携伴曾游,可是〝同来〞的人是男是女?他们到底是指点江山,还是两情相悦?我更倾向于后者。无论怎样,〝同来〞与〝独上〞形成昔日成双入对共赏江天明月,今宵如此良夜却形单影只的鲜明对比。人去楼空,佳人何在?诗人想到不知飘泊何方的昔日爱侣不禁黯然神伤。依稀可见的风物,勾起诗人的如烟往事,空灵旷远的缕缕遥思正在悄无声息地侵啮着赵嘏那颗孤寂绝望的心……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长安秋望》
全诗的秋望,有远近之望,有高低之望,也有天色由暗转明之望,大有望遍〝五湖〞之意。南归之雁,雁阵惊寒,雁声已杳,东篱之菊,秋丛绕舍,蕊寒香冷,都是深秋时节常见景物,也最能牵愁惹绪。
〝凄凉〞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大有八秋肃天下〞之意。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赵嘏总揽长安城全貌。诗人极目远眺,眼前凄清的云物正缓缓飘远,全成宫阙楼阁仿佛尽收脚下,迷蒙阔远,这里〝汉家宫阙〞又是借汉代唐的手法。〝残星几点〞是目见,〝高楼笛韵〞是耳闻,〝雁横塞〞是动势,〝人倚楼〞是静态,视听相生,动静相合。悠扬哀婉笛声,让我们依稀可见倚楼吹笛的高士,在感叹人生如晨星般易逝。
红莲凋谢,残荷枯叶,象征红颜暗老,紫菊半开,秋丛绕舍,象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归隐。由菊牵出归隐之意和故园之情,接下来用张翰〝鲈鱼正美〞的典故,更加明确了他毅然辞归的决心。赵嘏用〝楚囚〞之典,表明要远离是非之地的京城,〝空〞字表明久居长安无所建树。高楼笛韵,紫菊半开,牵出了思归典故,赵嘏的〝五湖烟景〞仿佛是胜利在望。李白〝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辛弃疾〝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