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思维:对于敌人,什么时候动手,如何确定时机?

案例:

公元前1068年,周武王姬发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观兵之后,在太公望(姓姜名尚,亦称吕尚或吕牙)等人帮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进行灭商的准备工作。

在这之前,周武王之父周文王已为伐商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文王死时,灭商的时机已基本成熟,周族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商朝西方最强大的奴隶制诸侯国。姜尚曾对文王说:“鸷鸟将击,卑身翕翼:猛兽将搏,侥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要文王把握伐商时机,在开始行动前,装出无所作为的样子,以免引起对方注意。

到了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年),武王得到报告说,商纣王的叔父,大贵族比干因劝谏纣王,被纣王杀死并剖观其心;纣王庶兄(一说诸父)箕子因不满纣王残暴淫逸,被囚;纣王庶兄微子见国势将危,多次劝谏不听,遂出走。周武王问姜太公:“仁者贤者亡矣,商可伐乎?”太公说:“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夏条可结,冬冰可折,时难得而易失。”武王于是年正月率“戎车3百乘,虎贲3千人,甲士4万5千人”,联合各诸侯国会师孟津。

2月5日陈师牧野,武王指责纣王罪行,鼓励士卒,牧野一战,十几万商军“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纣王登鹿台自焚、商王朝六百余年统治结束。

分析:

很多人以为,与对手、敌人进行博弈,只需要把自己搞的很强就够了,但是实际上,这只对了一半。按照谋略资源论的观点,任何博弈的过程,其实都是我方与敌方资源此消彼长的一个过程。而增加自己的实力只是一部分,而且更重要的还要消弱敌人的实力。当我方实力对比敌方实力,已经出现有较大的差距时候,发动总攻的时机就到来了。因此在确定时机是否到来,从这几点考虑:

第一,我方准备是否成熟?

第二,敌方内部是否形成了分裂或者制约?

第三,敌方外部可运用的资源是否已经出现了背离或者分离?

而所谓的谋略其实都是围绕这三点展开的,如何让自己更强大,如何消弱敌人内部势力,如何孤立敌人外部势力。每一个目的的达成,都是让自己的实力向成功迈进一步。

在历史上,秦朝为了灭六国实现大一统,就把这个谋略用到了极致。

在对内上,利用商鞅变法发挥军功爵名田宅制度,充分调动了国内的生产力和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在对付外部势力的内部上,利用上对施行金元攻势,对敌国高层人物能收买就收买,不能收买就行刺或利用反间计去除,比如赵国的李牧、廉颇均在这个计策下不得善终。

在对付外部势力的潜在盟友上,利用连横破坏合纵,收买强大的齐国,使得秦国在灭六国的过程中,袖手旁观,极大的消除了敌人可用的外部资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