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草通治三焦热毒痈疮 败酱草消痈清热乃治胃酸之良药
败酱草为败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败酱、白花败酱的带根全草。性味辛、苦、寒,归胃、大肠、肝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功。《本草正义》言:“此草有陈腐气,故以败酱得名。”
通治三焦热毒痈疮
败酱草为历代治热毒痈脓之良药,因其味苦性寒泄热、辛散善降,既入气分,又入血分是也,如经方薏苡附子败酱散即为治肠痈之名方。汉代以后,历代本草均有其治痈脓的记载。
本方加减运用得当,可以治疗上中下三焦之诸般热证,如丹毒、毛囊炎、湿热性皮炎、蜂窝组织炎、肺炎、泌尿系感染等。配伍金银花、辛荑、鱼腥草、公英、川芎,可治鼻炎鼻窦炎;配公英、板蓝根、大青叶,桔梗、木蝴蝶,治扁桃体炎;配黄芩、鱼腥草、杏仁、浙贝、麻黄、石膏,治肺炎;配茵陈、凤尾草、虎杖、垂盆草、五味子,治肝炎;配伍仙鹤草、薤白、白芨、干姜、黄连、灶心土等,治结肠炎;配伍红藤、鱼腥草、公英、莪术、附子、薏仁,治盆腔炎等。对于乳腺炎,痈疮疔疖之体表化脓性炎症,不论何期,均可配合使用,常用五味消毒饮加天花粉、皂刺。
笔者曾治一乳腺炎患者,出现化脓指征,外科建议切开排脓,但患者恐惧,遂来就诊中医,当时便取五味消毒饮大剂投之,加瓜蒌、牛蒡子、天花粉、皂角刺、败酱草各40克,服药后3天红肿减轻,疼痛消失,5天后顶端出少许脓汁,继续服药2周而愈。
消痈清热乃治胃酸之良药
败酱草治疗胃病吐酸,乃近人湖南中医研究院邵冬珊所首倡,曾撰文发表于《中医杂志》。邵冬珊引《证治汇补》之语云:“大凡积滞吞酸,久郁成热,则本从火化,因而吞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倾刻成酸,酸之寒也。”故他认为“大凡吞酸,总以热证为多见。”故每见吞酸即加入败酱草而取效。笔者学习他们的经验,近年来用此药治疗胃炎、消化性溃疡之吞酸,确有疗效,常将此药与蒲公英相伍。败酱草尚有杀灭幽门螺旋菌作用,并能入血分,对糜烂、溃疡者效果更佳。
笔者曾治一男士,患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心下痞满疼痛,以半夏泻心汤合百合乌药汤加黄芪、当归、三棱,治疗2周后疼减、痞消,但遗留吞酸、返酸症不减,遂于前方中加败酱草、蒲公英各30克,1周后吞酸明显减轻,2周后病愈,2月后幽门螺旋菌检测转阴。
古代文献记载败酱草可用于产后诸痛,如《本草纲目》云:“古方妇人科皆用之。”《日华子本草》则谓其主“产前产后诸疾,催生、落胎、血运,排脓,补瘘,鼻洪吐血,赤白带下。”如《外台秘要》治产后恶露七八日不止,用败酱草配伍当归、续断、芍药、川芎、生地、竹茹为散服;《广济方》治产后腰痛,气血流入腰腿,痛不可转者,用败酱草配伍当归、川芎、芍药、桂心;《卫生易简方》治产后腹痛如锥刺者,更是不加任何药物,只以败酱草5两煮服即效。
笔者曾治一产后感染患者,经消炎后高热退,但低热不消,每日徘徊于37~38℃之间,恶露3周未止,求治于余。余用生化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方,其中败酱草用至40克,服药后3天热渐退,1周后热平而恶露止,2周痊愈出院。
败酱草临床用量须大,少则乏效,一般30克起步,最大用量可至100克。需要注意的是败酱草性味苦寒,对于平素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可适当减少用量,或配伍干姜佐制之。
败酱草治疗诸证,可归纳为瘀热、湿热两类,这类病证均有热邪与气郁两端,败酱草一药而兼清热、散郁两种药效,寓清于散,清则热除,散则郁消,诸证可痊。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