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墩——北京城“五镇”之一
燕墩公园位于南二环外侧,公园东侧的“燕墩”文化遗址,是北京传统中轴线之南延长线的标志性文物。据传燕墩始建于元代,其上刊刻御制碑,碑文赞美了北京险要的地理形势、国泰民安的情景,堪称北京的史记篇。《日下旧闻考》记载,“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清代杨静山的《燕墩》诗中有云:“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在清朝时,燕墩成为了民间燕京八景之一——石幢燕墩。这一景是民间燕京八景中还存在的一景,实属罕见。
燕墩始建于元代。据文献记载,元、明两代北京有五镇之说,南方之镇即为燕墩。因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堆烽火台以应之。燕墩在元代始建时,只是一座土台,位置在大都丽正门外。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才包砌以砖。燕墩是一座下广上狭、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台底各边长14.87米,台面长13.9米,台底至台面高约9米。台顶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台,台上立一正方石碑,高约8米。台顶四周原有高约1米的女墙,现已毁没。墩台西北角有石门两扇,入门后拾阶可登,历45级,通达台顶。台顶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坛,坛上立方石碑一座,高约8米。碑下部为束腰须弥座,台座四周各雕花纹五层,分别为云、龙、菩提珠、菩提叶等图案,束腰部分用高浮雕持法精雕出24尊水神像,均袒胸裸足跌座于海水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须弥座四面各雕花纹5层,分别为龙、云、菩提珠、菩提叶、牛头马面及佛像,四角也各刻佛像1尊。碑身每面宽1.58米,高7.5米,南、北碑面四周刻以云状花纹。南面刻有《御制皇都篇》, 北面刻有《御制帝都篇》,均为清乾隆十八年(1753)御笔,汉、满文对照。每面汉字8行,阴文楷书。碑文记述北京幽燕之地的徽记。碑顶有石檐,檐下有石雕3层,碑顶为四角攒尖顶,四脊各有一龙。碑上部覆盖四角攒尖顶方形碑盖,四脊各雕出一龙,龙身作波曲奔腾状,龙昂首上扬,似欲飞奔夺宝顶。碑体南、北面分别镌刻乾隆十八年(1753年),汉、满文字对照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皆出自乾隆手笔。它以益誉的文笔,磅礴的气势,赞美了北京险要的地理形势、国泰民安的情景,溢满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内容。燕墩碑文是记述北京幽燕之地的徽记,堪称为北京的史记篇。
公园里的绿化空间层次非常丰富,树下一层地被植物大都是观赏性较强的野花野草。这个时节,黄色的小菊、粉色的大叶绣球、紫色的柳叶马鞭草为公园铺上一层彩色的“毯子”,可爱的小兔子狼尾草穗子毛茸茸的,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特别温暖。公园里的金叶女贞树叶已经变黄了,鸡爪槭则是红彤彤的一片。
历史上中国人信奉的“镇物”很多,如钟馗像、天师像、七星宝剑等,也有将神像、佛经、神符等供奉于家中。还有“泰山石敢当”、“厌胜塔”、“八卦牌”、“石狮子”、“兽面牌”、“桃符”、“镇符”等。人们企望这些镇物以正压邪,保护住宅、人身和城市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