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8期:范仲淹:最可寄天下【万海东】

(图片选自高中历史课本)

说起范仲淹,你一定不陌生,谁没听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可是,豪言壮语背后的拼搏与坚持,苦难与淬炼,你是否知晓?若有兴趣,请看下文。

一、忧伤的童年

范范生于小康家庭,其父范墉任徐州节度掌书记。可是,两岁之时,父亲撒手而去。于大范来说,一定是死不瞑目。至于小范,“少年丧父”已是悲痛,更别说他还是个婴儿呢!即使幼小、瘦弱,这种悲痛也一定是有所体会的。因为贫困,会在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象。

孤儿寡母,飘零无依。人生的小舟突然间摇摇晃晃,飘飘欲坠。就连月光,也变得那么苍白,那么清冷,那么地凄楚。抱着嗷嗷待哺的范范,望着空洞的柴庐,谢妈妈大滴大滴晶莹的泪珠,愈发显得无助、悲苦与绝望……

泪,洗涤了多少个无眠的夜晚啊!为了孩子,打碎那贞节牌的念想;为了孩子,挺直那卑微的腰身;为了孩子,迈进那朱家的侧门。范范,身不由己,变成了朱说(yuè)。

童年,绝对是忧伤的童年

如果从世俗的角度看,我似乎不应该说是忧伤。毕竟,改嫁后的妈妈给了他一个完整的家。可是,有些东西与生俱来,比如极度的敏感与自卑。小朱就是如此,要不,他就不会一直求学在外了。他住在僧舍,做一锅粥,用刀切成四块,早上、晚上就着咸菜各吃两块。中午饭,自然是没有的。设想一下,在白雪飘飘、寒风肆虐的冬日,每天只吃两顿腌菜配粥,哪怕是西伯利亚监狱里罪大恶极的日本犯人,也不会如此吧?试问还有谁能够吃得如此苦,受得如此罪呢?

退一万步讲,即便是为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物质上的苦可以忍受,但那无形的压力与距离,谁又能忍受?无形的压力在于他是一个庶子。别忘了,还有那些知道他身世的“长舌妇”们,她们极好窃窃私语,隐隐约约,模棱两可,搬弄是非。是的,那些似有似无、指指戳戳最能住咽喉,让你呼吸困难,像先生一样常常“碰鼻子”,或者如霸王一样,“拔剑四顾心茫然”,想死的心都有了。

幸好,小朱同学的心理是强大的,他藏之于深,一笑了之。可是,当他在劝说兄弟们不要浪费,被反驳“我自用朱氏钱,何预汝事?”时,他目瞪口呆,浑身发抖,无法言说了。这赤裸裸的羞耻,恶狠狠的讽刺,血淋淋的事实,真让他自作多情、无地自容了。我待你如手足,你待我如衣服。兄弟,是人家的兄弟,小朱,是朱家的外人,从来如此。

这句话,烧毁了谢妈妈一直以来的努力、掩藏与小心翼翼。总之,该来的终究要来。尘埃落定,那个像梦、像蛛网一样的模模糊糊终于还是结结实实地现身了,蜚语变成了现实。内心寂寞,身世孤苦的小朱,该怎么办呢?

文人大多敏感,小朱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有点过。也许,天才的自尊心都是极强的吧。他离开了妈妈,头也不回,不顾哭泣与挽留。路迢迢水长长,地已老天已慌,一个人走在无边的荒野上,与过去诀别,向远方寻梦。可是梦,在哪儿呢?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幸好,文化葳蕤的时代,还可以求学。于是,苦难被小朱踩在了脚下。传奇,就此拉开序幕。


二、卧薪的青年

夜读书帐中,帐顶如墨。”“人所不堪者,公自刻益苦。”刻苦到无以复加,努力到“令人发指”。不止如此,他日夜不分,分秒必争,五年不曾脱下过衣服。倦怠了,就用冷水叮脸。午饭的稀粥,也是到下午两三点才吃一点儿。这真让人泪飘,心疼!这是不要命的学习,不要命的奋斗啊!五年如一日,哪怕“男人应该对自己狠一点”,也不必如此吧?

如若找出一个,貌似只有七年不喝酒的齐倾公了。但他吃的可是山珍海味,炊金馔玉啊!哦,还有卧薪尝胆的勾践,可那是灭国之辱,夺妻之恨啊!由此,足可以看出小范的坚毅与志气了。

有同学看不下去了,“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置之,既而悉败矣。”遂问其故。小范凛然而答:“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久矣,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由俭入奢易,由易入俭难”的道理谁都懂,但饥肠辘辘地面对美食无动于衷,任由它腐烂变质,也只有范仲淹能做到心安为上吧。要知道,他可是能写出“荆东一窑金,荆西一窑银”,将“水银变成白金”的人啊!

想到洪承畴,连衣服上的灰尘都不能容忍,怎能不屈膝于皇太极呢?若是范仲淹被俘,定会以死报国,慷慨就义。那样,中国的历史就得另说了。

小范潜心笃志,心无旁骛,对那些热闹的事波澜不惊,不屑一顾。当大明星宋神宗出场时,所有人都踮起脚跟,伸长脖子,瞪起眼珠子,只有他淡然处之,一句“来日相见,犹未晚矣。”羞辱了天下多少熙熙攘攘逐利的人。

虽处江湖之远,却怀天下之心。他找到一个“非著名”的“诸葛神机”占卜:“我能否当个宰相啊?”这个“神机”不给面子,直接回答“NO WAY!”小朱退而求其次,“那我能不能当个‘扁鹊’那样的神医呢?”可惜“神机”再一次让他失望了。

小范郁闷,悲叹道:“如不能得行其道,上辅圣君,下救贫民,又怎么能称得上大丈夫呢?

悲叹,却并不悲观,也不沉沦去屈服于命运。因为命运,从来都是弱者的借口。“我命由我不由天”,经过苦读,小范借天改命,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一旦能够自食其力了,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把母亲接过来赡养,一个经天纬地的大丈夫站了起来,大宋何其幸哉。


三、热血的成年

热血,首先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范仲淹是不是正直,从谥号就可以看出来。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能够获封“文正”的,那可没几个。

“文正”意指极美,他受得起。哪怕是弹个琴,我们的范范也只奏《履霜操》。大约总觉得,那个内心悲伤,被父误解的伯奇和自己有相似之处吧。当然,对于仁宗秉公直言,危言危行之事,在此就不赘述了。

天性良善是不会装出来的。听其琴,观其行。范范绝对是一个时代楷模。有一次,他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营造葬具。范范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他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

范范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昨非庵日纂》记载:“范文正尝得一宅基,堪舆家相之曰:此当世出卿相。”公曰:“诚有之,不敢以私一家。”即捐其地建学舍,苏州府学是也。”这才是真正的大义,真正舍小家顾大家。一千年来,苏州学府共出了八十几位状元和四百多名进士,嗯,这个算卦的还行。

文可安邦,武可定国。”范范文武双全。朱子《三朝名臣录》云:“仲淹领延安,养兵畜锐,夏人闻之,相戒曰:'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戎人呼知州为老子,大范谓雍也。”还记得那首著名的《渔家傲——秋思》吗?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悲壮却并不哀伤,苍凉却并不哀怨。壮志未酬,思乡忧国,意境极其开阔,气概极其豪迈……

治军须知人,他也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

一眼看见富弼,他就断定为“王佐才也”,后果然为相。“适晏元献谓文正曰:‘吾有一女,烦君为择婿。’文正曰:‘必求国士,无如富弼者。’元献妻之。”

他举荐苏麟,仅仅根据两句诗。“范文正公知杭州,苏麟为属县巡检。城中官弁往往皆获荐,独麟在外邑,未见收录。因公事入府,献诗曰:‘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文正见而荐之。”

这两句诗当是最廉价的“受贿”了吧,既表露了不满的态度,又证明了文辞的厚度,当然,范仲淹给了他人世间的温度。一段佳话,一段佳话。

范范的事还有很多:教子扶危,严谨治学,三光风范,成立义庄,性情中人……

范范,从来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唯独没有他自己”。欧阳修曾评价他“刚正,通古今,行中无比。”然而,我觉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十六个字更适合他,尽管这是他歌颂严光的。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斯若谁?范仲淹是焉。

附参考书目:

1、《宋史》

2、宋·释文萤《湘山野录》

3、《告诸子及弟子》

4、宋赵善臻《自警篇》

5、陆游《老学庵笔记》

6、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7、张光祖《言行龟鉴·卷一·学问门》

8、楼钥《范文正公年谱》

9、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10、《食粥心安》)

11、(《夜航船》)

12、《续资治通鉴》)

【作者简介】:万海东,生性愚钝,多愁善感,热爱生活,偏好文学。闲时喜信手涂鸦,虽不能载道,亦自得其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