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二十七章:清热解毒

  …………………………………………………………………………………………………………………………

  第二十七类:《清热解毒》

  (40味/板蓝根、金银花、连翘、水飞蓟、石上柏、长春花、白蔹、苦地丁、苦玄参、鱼腥草、黄药子、木鳖子、射干、山慈菇、绿豆、蒲公英、救必应、马勃、毛诃子、地丁、漏芦、贯众、拳参、蚤休、青果、西青果、山豆根、北豆根、大青叶、四季青、忍冬藤、半枝莲、败酱草、千里光、穿心莲、金荞麦、金果榄、蛇舌草、蓼大青叶,鸦胆子)

  …………………………………………………………………………………………………………………………

  《板蓝根》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北板蓝根、靛根、蓝靛根、靛青根、大蓝根、大青根。

  药科——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

  产地——主产于河北、江苏、安徽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心、胃。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神昏吐衄,流感,流脑,乙脑,痄腮,咽肿,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疮疹。

  现治——感冒,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轻型或中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单纯性疱疹性口炎,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肺炎,非典型性肺炎,肝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带状疱疹,单纯疱疹。

  参治——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大头天行,目不能开,暴发性红眼,白喉,口渴舌燥,上喘,流行性腹泻,痘疹出不快,痈肿,扁平疣。

  药理——增强免疫调节,抗菌,抗癌,抗病毒,抗内毒素,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抑制钩端螺旋体。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久用(煎汤熏洗)。

  用量——水煎(常量9~30克,大剂量30-120克),外用(适量)。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体虚无实热火毒者慎服。

  …………………………………………………………………………………………………………………………

  《金银花》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忍冬花、金藤花、土银花、金花、银花、二花、双花、二宝花、双苞花、鹭鸶花。

  药科——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

  产地——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甘。

  入经——心、胃、肺。

  功效——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发热,喉痹,热毒血痢,丹毒,痈肿疔疮。

  现治——流脑,乙脑,败血症,骨髓炎,眼科急性炎症,腮腺炎,急性乳腺炎,咽喉炎,喉痹,瘰疬,肺炎,肺结核,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细菌性肠炎,阑尾炎,子宫颈糜烂,外科化脓性感染,创口感染。

  参治——痉厥癫痫诸症,解农药中毒,一切肿毒,阳性疮疡的要药,太阴风温,温疫,风湿诸毒,络中风火湿热,血热,发热咳嗽,乳蛾,喉部带菌,痈疽发背,乳岩积久渐大,大肠生痈,幼儿腹泻,热淋,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痔漏,荨麻疹,小儿痱毒,肿毒,深部脓肿,气性坏疽,杨梅结毒,痈疽疡疖疳疥癣,恶疮。

  药理——补虚,养血,止渴,疗风,增强免疫,抗菌(抑制大多数菌,抑菌效果随浓度增大而明显增强),抗炎,降血脂,抗生育,抗病原微生物,兴奋中枢,兴奋子宫,预防胃溃疡,促进炎性细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泡水,丸剂,散剂,外用(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6~15克),外用(适量)。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疮疡属阴证者慎服。

  …………………………………………………………………………………………………………………………

  《连翘》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落翘、连壳、黄花条、青翘、空壳、黄链条花、黄奇丹,旱连子、大翘子。

  药科——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

  产地——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微寒。

  药味——苦。

  入经——心、肺、小肠。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瘰疬,乳痈,热淋尿闭,丹毒,痈疽。

  现治——视网膜出血,乳腺炎,急性肾炎,肺脓肿,紫癜病,过敏性紫癜。

  参治——小儿一切热,太阴风温,舌破生疮,口臭,乳核,肠痈,赤游癍毒,诸经血结气聚,结热,客热,耳聋,喉痹,瘿瘤,白虫,斑疹,鼠痿,疮疖痈疡肿毒。

  药理——镇吐,排脓,通小肠,通月经,抗炎,止痛,抗肝损伤,抗微生物,降低自发性高血压,抑制弹性蛋白酶活性,抑制磷酸二酯酶和脂氧酶。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

  用量——水煎(常量6~15克),外用(适量)。

  禁忌——久服有寒中之患。脾胃虚热者慎服,气虚发热者慎服,阴虚发热者慎服。

  …………………………………………………………………………………………………………………………

  《水飞蓟》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水飞雉、奶蓟、老鼠勒。

  药科——菊科植物水飞蓟的瘦果。

  产地——江苏、陕西、北京等地有引种栽培。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肝、胆。

  功效——清热,解毒,保肝,利胆,保脑,抗X射线。

  主治——肝脏病,胆结石,脾脏病,慢性咳嗽,黄疸,丹毒,肿疡。

  现治——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肿大,胆管炎。

  药理——利湿,降血压,减缓心率,促进胆汁分泌,稳定细胞内生物膜,抑制甲醛引起的腹膜炎,抑制免疫反应引起的多发性关节炎。

  用法——水煎,冲剂,胶囊,丸剂。

  用量——水煎(常量6~15克)。

  禁忌——尚不明确。谨慎用药。

  …………………………………………………………………………………………………………………………

  《石上柏》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地侧柏、大叶菜、地梭草、龙鳞草、金龙草、岩青、龙鳞草、地柏草、岩扁柏。

  药科——来源于卷柏科植物深绿卷柏的全草。

  产地——主产于我国西南南部及东南各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凉。

  药味——苦、甘、涩。

  入经——肝、胃、肺。

  功效——疏风,利湿,清肺,止咳,清肿,止痛,解毒,抗癌。

  主治——咽喉癌,肺癌,消化道癌,肝癌,绒毛膜上皮癌,风湿痹痛,筋骨折伤,咽喉肿痛,外感咳嗽,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痈疮肿毒。

  现治——癌肿,眼结膜炎,乳腺炎,急性扁桃体炎,肺炎,慢性肝炎。

  参治——湿热,风湿痹痛,目赤肿痛,外伤出血。

  药理——清热,抑制肝癌,抑制肉瘤,改善矽肺症状。

  用法——水煎,外用(研末敷或鲜品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9~30克,鲜品量加倍),外用(适量)。

  禁忌——尚不明确。谨慎用药。

  …………………………………………………………………………………………………………………………

  《长春花》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日日新、四时花、五色梅、雁来红、四时春、三万花、红长春花。

  药科——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的干燥全草。

  产地——我国华东、中南、西南有栽培。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肝、肾。

  功效——清热,解毒,平肝,抗癌。

  主治——多种癌症,高血压,痈肿疮毒,火烫伤。

  现治——癌症,恶性肿瘤,肺癌,淋巴肿瘤,恶性淋巴瘤,巨滤泡性淋巴瘤,绒毛膜上皮癌,白血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

  参治——绿色瘤,纵隔肿瘤,网状细胞肉瘤,蕈样霉菌病,恶性网状细胞增生。

  药理——凉血,利尿,镇静,安神,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扩血管。

  用法——水煎,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6~9克),外用(适量)。

  禁忌——长春花用于癌症时,最好用其提取物静脉注射。

  …………………………………………………………………………………………………………………………

  《白蔹》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见肿消、鹅抢蛋、野番薯、野红薯、山葡萄秧、山地瓜、白根、昆仑、五爪藤。

  药科——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块根。

  产地——分布于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微寒。

  药味——苦。

  入经——心、胃。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主治——瘰疬,痈疽发背,疔疮,水火烫伤。

  现治——白癜风,外科炎症。吐血,惊痫。

  参治——咯血不止,结气,结肿寒热,一切肿毒(涂),火毒,面上疱疮,目中赤,聤耳出脓血,冻耳成疮,诸物哽咽,肠风,温疟,血痢,湿热白带,痔漏,女子阴中肿痛,皮肤中热痱、遍身斑点瘙痒,腹股沟疝,疮口不敛,痈肿,扭挫伤,扑损,金疮。

  药理——外科常用中药(历代皆用治疮疡、疖肿等),治风,生肌,敛疮,保肝,解狼毒的毒,抑菌,止痛。

  用法——水煎,外用(鲜品捣烂调涂或干品研细粉撒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反乌头(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孕妇慎服,胃气弱者忌服,脾胃虚寒者忌服,无实火者禁服,痈疽已溃者不宜服。

  …………………………………………………………………………………………………………………………

  《苦地丁》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地丁、地丁草、紫花地丁、小鸡菜、扁豆秧。

  药科——罂粟科植物紫堇的干燥全草。

  产地——分布于辽宁、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肝、心、大肠。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时疫感冒,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疽发背,疔疮肿痛。

  现治——流感,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性疾病,腮腺炎,淋巴结结核,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急性传染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肝炎,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炎(红丝疔),化脓性感染。

  参治——温病,高热,烦躁,瘰疬,痢疾,指头感染,麻疹热毒,水痘,湿热疮疡。

  药理——抑菌,消炎,抑病毒。

  用法——水煎,捣汁,外用(煎汤洗患处或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鲜品量30~60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慎用,体虚者忌服。

  …………………………………………………………………………………………………………………………

  《苦玄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四环素草、鱼胆草、蛇总管、落地小金钱。

  药科——玄参科植物苦玄参的干燥全草。

  产地——主产于海南、广西、贵州及云南。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肝、胃、肺。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风热感冒,湿热,痄腮,喉痹。

  现治——化脓性骨髓炎,结膜炎,附件炎,淋巴结炎,盆腔炎,尿路感染,带状疱疹。

  参治——牙痛,肺热,咳嗽,脘腹疼痛,胃痛,消化不良,黄疸,火淋,痢疾,跌打损伤,疖肿,恶疮疥癣,毒蛇咬伤。

  药理——利湿,杀虫。

  用法——水煎,外用(用鲜全草煎水外洗或捣烂外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尚不明确。

  …………………………………………………………………………………………………………………………

  《鱼腥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臭腥草、臭草、臭荞麦、菹菜、猪鼻孔、狗耳菜、侧耳根、鱼鳞草、臭灵丹。

  药科——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全草或地上部分。

  产地——分布于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各地。东起台湾,西南至云南、西藏,北达陕西、甘肃。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微寒。

  药味——辛。

  入经——肝、肺。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消痈,排脓。

  主治——肺炎,肺脓疡,痰热咳嗽,尿路感染,热痢、热淋,白带过多,水肿,脚气,痈肿疮毒。

  现治——感冒,急性结膜炎,睑缘炎,中耳炎,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乳腺炎,病毒性肺炎,肠炎,慢性宫颈炎,蜂窝织炎,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炎症,防止冠心病的心绞痛发作(生嚼其根),百日咳,皮肤科病,钩端螺旋体病。

  参治——服毒急救(催吐剂),中暑伏热,热毒,湿热,吐血,呕血(生捣饮),瘀血,不省人事,盗汗,秃疮,肺痈吐脓血,食积腹胀,大肠热毒,五淋,痢疾,疟疾,肛痈,痔疮,脱肛,妇女外阴瘙痒,湿疹,荨麻疹,疥癣,疮癣(生叶烘热外贴),痁疾,丹毒,硇毒,疔疮作痛,蠼螋溺疮,恶毒大疮(叶敷),恶蛇虫伤。

  药理——解硇毒,行水,解暑,去瘴,攻坚,消肿,增强免疫,抗菌,消炎,抗肿瘤,抗病毒。

  用法——水煎(不宜久煎),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15~30克,鲜品量30~60克),外用(适量)。

  禁忌——不宜多用(损阳气,消精髓、气喘)。虚寒症者忌服。

  …………………………………………………………………………………………………………………………

  《黄药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木药子、苦药子、黄药根、黄药、黄金山药、黄独、零余薯、香芋、黄狗头。

  药科——薯蓣科黄独的根茎。

  产地——分布于河南、陕西及我国华东、中南、华南和西南地区。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平。

  药味——苦。

  入经——肝、心、肺。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瘿。

  主治——甲状腺肿,咽喉肿痛,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现治——甲状腺瘤,甲状腺肿瘤,甲状腺肿大,乳房恶性肿瘤,食道肿瘤,胃肿瘤,直肠肿瘤,睾丸炎,化脓性炎症,百日咳。

  参治——吐血不止,咯血,衄血,鼻衄不止,热病,鱼口,缠喉风,瘿气,瘰疬,毒气攻咽喉,颐颔肿,痰咳气喘,腹泻,胃痛,腰膝疼痛,疝气,扭伤,诸恶肿疮瘘,天泡水疮,犬咬毒(根研服之,亦含亦涂)。

  药理——降火,抗菌,降血糖,抗甲状腺肿,抑制心脏,抑制肠平滑肌,兴奋子宫平滑肌。

  用法——水煎,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内服剂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弱者忌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服,痈疽已溃者不宜服。

  …………………………………………………………………………………………………………………………

  《木鳖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木蟹、藤桐、木别子、土木鳖、壳木鳖、地桐子、漏苓子、木鳖瓜、藤桐子。

  药科——葫芦科植物木鳖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分布于四川、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凉。

  药味——苦、甘,。

  入经——肝、脾、胃。

  功效——攻毒,疗疮,散结,消肿。

  主治——秃疮,瘰疠,乳痈,痔漏,干癣,疮疡肿毒。

  现治——淋巴结炎,乳腺炎,化脓性炎症,痛风。瘫痪,脱肛,肛门肿痛,打扑损伤。

  参治——一切寒湿郁热所致疾病,经络受风寒邪气,行痹,拘挛麻痹,瘀血不散疼痛,风湿痹痛,皮肤疼痛,结聚成核,粉刺,倒睫拳毛,目蒙不见物,两耳卒肿热痛,风牙疼痛,腰痛,鹤膝,小儿疳疾,小儿久痢,疟母,肠滑,痔瘤,阴疝偏坠痛甚,脚气肿痛,一切诸毒,风痒,无名肿毒,小儿丹瘤,诸癣,牛皮癣,痞癣,蚌毒,臁疮,酐蹭,疔疮,结肿恶疮。

  药理——泻热,除酐,生肌,利大肠,止痛。

  用法——外用为主,丸剂,散剂,外用(研末用油或醋调涂患处、磨汁涂或煎水熏洗)。

  用量——丸剂或散剂(常量0.9~1.2克),外用(适量)。

  禁忌——忌猪肉。孕妇忌服,胃虚者忌服,体虚者慎用。

  …………………………………………………………………………………………………………………………

  《射干》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寸干、夜干、乌扇、扁竹、剪刀草、金绞剪、山蒲扇、扇把草、蝴蝶花。

  药科——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茎。

  产地——广布于全国各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肺。

  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主治——热毒,咽喉肿痛,痰火郁结,痰涎壅盛,咳嗽气喘。

  现治——腮腺炎,扁桃腺炎,病毒性咽喉炎,气管炎,慢性胃炎,关节炎,水田皮炎。

  参治——感冒,感受风热,伤寒热病,热气结聚,实火,结气,瘀血,牙根肿烂,痄腮红肿,咽闭喉风,喉痹,白喉,瘰疬结核,喉头痉挛水肿,喉中水鸡声,乳蛾,乳痈初肿,症结,老血在心脾间,腰痛,胃中痈疮,腹部积水,阴疝肿刺,经闭,二便不通,妇人白带,肿毒,疮痈,疟母,疰气,痃癖,敷疮洗肿,跌打损伤。

  药理——散血,散结,利尿,止咳,开胃,下食,明目,镇肝,利胆,利大肠,抗菌,抗炎,止痛,降血压,抗病毒,抗过敏,抗凝血,抗微生物,促进唾液分泌,增进神经细胞生存和生长。

  用法——水煎,鲜用捣汁,散剂,外用(研末吹喉或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忌服,脾虚便溏者慎服,病无实热者慎服。

  …………………………………………………………………………………………………………………………

  《山慈菇》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慈姑、山慈姑、山茨菇、毛慈姑、茅慈菇、采佩兰、泥冰子、三道箍、人头七。

  药科——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的假鳞茎。

  产地——分布于黄河流域至西南、华南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凉。

  药味——甘、辛。

  入经——肝、脾。

  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主治——淋巴结结核,瘰疬痰核,痈肿疔毒,蛇虫咬伤。

  现治——食道癌,食管癌,乳腺癌,肝硬化,宫颈癌,淋巴肉瘤,指头炎。

  参治——时行瘟疫,饮食毒,风痰疾,面疱斑痣,牙龈肿痛,喉闭喉风,喉痹,咽痛,肺痨咳嗽,黄疸,皮肤皲裂,一切疮毒,疮疖肿毒,痈疽,酐蹭,恶疮,犬兽所伤,汤火伤,山岚瘴气,

  药理——消肿,降血压。

  用法——水煎,磨汁,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调敷或捣烂或醋磨涂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正虚体弱者慎服。

  …………………………………………………………………………………………………………………………

  《绿豆》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青小豆。

  药科——豆科植物绿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全国各省区多有栽培。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甘。

  入经——肝、心、胃。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暑。

  主治——中毒(药物及食物),感冒发热,暑热烦渴,头痛目赤,口舌生疮,痰热哮喘,霉乱吐泻,水肿尿少,风疹丹毒,疮疡痈肿。

  现治——腮腺炎。消渴,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小便不通,烧伤。

  参治——浮风,头风,寒热,热中,燥热,饮食不住口(似中消),十种水气,肿胀,小便胀满,淋沥,赤痢经年不愈,小儿遍身火丹赤游肿,卒澼,痘毒,痘烂,齁蛤。

  药理——下气,清火,清痰,消肿,明目,降脂,厚肠胃,益气力,润皮肉,解毒(铅,农药,煤毒,烟毒,酒毒,乌头,金石丹火药毒等),抗肿瘤,保护肝脏,保护肾脏,抗动脉粥样硬化。

  用法——水煎,研末,生研绞汁,外用(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15~30克,大剂量30~120克),外用(适量)。

  禁忌——反榧子壳。药用不可去皮。脾胃虚寒滑泄者慎服。

  …………………………………………………………………………………………………………………………

  《蒲公英》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蒲公草、蒲公丁、地丁、黄花地丁、金簪草、狗乳草、婆婆丁。

  药科——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带根全草。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甘。

  入经——肝、胃。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散结。

  主治——感冒发热,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腺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乳腺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瘰疬,疔毒疮肿。

  现治——病毒性感冒,眼结膜炎,睑缘炎,中耳炎,急性耳廓软骨膜炎,急慢性副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牙周炎,慢性支气管炎,咽炎,慢性咽喉炎,急性胰腺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传染性肝炎,胆道感染,急性阑尾炎,尿道炎,附睾炎,输卵管炎,泌尿系感染,肿瘤、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败血症,骨髓炎,急性骨髓炎,脉管炎,开放性骨折炎症,颌下软组织炎,颌下腺软组织炎,急性软组织炎,多发性毛囊炎,颈背蜂窝织炎,皮肤感染,结核,传染性湿疹。

  参治——食毒,热毒,流火,伤寒,滞气,结核,眼疾肿痛,瘰疬结核,痰核绕项而生,噎膈,乳汁结作痈,胃脘痛,消化不良,五淋癃闭,黄疸,尿血,大便秘结,皮肤溃疡,一切毒虫蛇伤,疖肿,丹毒,敷疮,脓疱疮,疥癞癣疮,疳疮,恶疮,恶刺,狐尿刺,蛇螫肿毒,烧烫伤。

  药理——益精,固齿,舒筋,祛风,泻火,养阴,凉血,化痰,利嗽,催乳,通乳,补脾,和胃,清肺,消痈,保肝,利胆,壮筋骨,乌须发,利膀胱,抑菌,消炎,抗肿瘤,抗胃溃疡,抗病原微生物。

  用法——水煎,捣汁,散剂,外用(煎汤熏洗患处或鲜品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9~30克),外用(适量)。

  禁忌——非实热证者忌服,阴疽者禁服。

  …………………………………………………………………………………………………………………………

  《救必应》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白木香、红子儿、山熊胆、土千年健、白银香、白兰香、白银树皮、白皮冬青。

  药科——冬青科植物铁冬青的树皮。

  产地——分布于广东、海南、江苏、浙江、台湾、福建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肝、胃、肺、大肠。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泻火,利湿,行气,止痛。

  主治——感冒高热,血热,吐血,咳血,尿血,便血,外伤出血,湿火骨痛,咽喉肿痛,胃脘气痛,湿热泻痢,烧烫伤,跌打损伤。

  现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慢性扁桃体炎,一般胃癌,胃溃疡,急性肠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风湿病,风湿关节痛,神经性皮炎,蜂窝组织炎,手术后预防感染,外科化脓性感染,烧伤感染。

  参治——外感风热,内热,头痛,腹痛,肾痰痛,皮肤疮疖,深部脓肿,痧症,绞肠痧,热疮(熬膏涂)。

  药理——清凉,消肿,降压,抗感染,保护心肌缺氧,提高耐缺氧能力,增加冠脉流量。

  用法——水煎,外用(捣敷或熬膏涂——树皮研粉调油敷,鲜叶或根捣烂敷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尚不明确,谨慎用药。

  …………………………………………………………………………………………………………………………

  《马勃》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马屁勃、药苞、灰菇、灰菌、灰包、鸡肾菌、牛屎菌、灰包菌、人头菌、马粪包。

  药科——灰包科真菌紫色马勃的子实体。

  产地——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南、西北各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平。

  药味——辛。

  入经——肺。

  功效——清肺,利咽,止血。

  主治——鼻衄,咽痛,音哑,风热郁肺,咳嗽,创伤出血。

  现治——积热吐血,大头天行,骨鲠于喉(咽物不得)。

  参治——血热,衄血,妊娠吐衄不止,头面肿盛,口渴舌燥,喉痹,急喉闭,上喘,冻疮,诸疮(敷),马疥,恶疮,疖肿,痈疽,臁疮不敛。

  药理——去膜,解毒,抗菌。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撒或吹,调敷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1.5~6克),外用(适量)。

  禁忌——风寒伏肺咳嗽失音者禁服。

  …………………………………………………………………………………………………………………………

  《毛诃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帕如拉、毗黎勒。

  药科——来源于使君子科植物毗黎勒的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于云南。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平。

  药味——甘、涩。

  入经——无。

  功效——清热,解毒,收敛,养血,调和诸药。

  主治——肝胆病,黄水病,各种热症,病后虚弱,泻痢。

  现治——肛门脱出,痔疮胀痛。

  参治——血热,慢性腹泻。

  药理——增加胆汁分泌。

  用法——多入丸散,不入煎剂,丸剂,散剂。

  用量——丸剂或散剂(常量3~9克)。

  禁忌——急性肠炎早期不宜用,外感咳嗽者忌服,痢疾早期不宜用。

  …………………………………………………………………………………………………………………………

  《地丁》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紫花地丁、紫地丁、地丁草、箭头草、兔耳草、羊角子、独行虎、如意草。

  药科——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全草。

  产地——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辛。

  入经——肝、心。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肝热目赤肿痛,热毒痈结,乳痈,肠痈,丹毒,疔疮痈肿,毒蛇咬伤。

  现治——淋巴结核,肠炎,阑尾炎,肠炎痢疾,前列腺炎,一切化脓性感染。

  参治——一切毒,一切恶疮,无名诸肿,热病发斑,小儿肝热鼻衄,喉痹,稻芒粘咽不得出,乳吹,发背,小儿走马牙疳,痢疾,黄疸内热,麻疹,痈疽,疥癞,跌打损伤。

  药理——抑菌,利尿,利胆,抗病原微生物,抗I型艾滋病毒。

  用法——水煎,捣汁,研末,外用(捣烂外敷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15~30克),单味(大剂量30~60克),外用(适量)。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体质虚寒者忌服,阴疽漫肿无头者忌服。

  …………………………………………………………………………………………………………………………

  《漏芦》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禹漏芦、祁漏芦、野兰、毛头、和尚头、大头翁、祁州漏芦。

  药科——菊科植物祁州漏芦的根。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胃。

  功效——清热,解毒,排脓,通乳。

  主治——乳房肿痛,乳汁不通,痈疽发背,疮疡。

  现治——流行性腮腺炎,子宫癌瘤。历节风,骨节疼痛,室女月经不调。

  参治——经络凝滞,风毒,筋脉拘挛,白秃,瘰疬,多吐清水,妇人产后带下诸疾,腹内虫动,冷劳泄痢,小儿疳痢,阴疹,皮肤瘙痒,痈肿疮毒,疮疥,留蓄邪毒。

  药理——抗菌,保肝,降血糖,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过氧化脂质生成。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慎用,气虚者忌服。

  …………………………………………………………………………………………………………………………

  《贯众》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管仲、小叶贯众、百头、贯中、贯节、虎卷、药藻、凤尾草、野鸡膀子。

  药科——乌毛蕨科植物狗脊、紫萁科植物紫萁或鳞毛蕨科植物贯众带叶柄基部的干燥根茎。

  产地——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微寒。

  药味——苦。

  入经——肝、胃。

  功效——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主治——湿热肿痛,虫积腹痛,子宫出血,赤痢便血。

  现治——感冒,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腮腺炎。

  参治——惊悸汗出,昼夜不寐,体倦面黄,吐血,嗽血,鼻衄,齿缝出血,咳嗽出脓血,消化道出血,尿血,下血,崩漏,产妇恶露淋沥,肠风便血,久痢下血水,崩淋沥血,鼠痔出血,血痔,瘀血,恶寒,骨鲠,吐如醋水,乳痈,少腹胀痛,积年白带,酒痢,便毒肿痛,胆道蛔虫攻心,钩虫病,蛲虫病,解毒(一切诸热毒,食毒、酒毒、药毒、粉毒),疹子,麻疹,癣,漆疮,火烧疮。

  药理——堕胎,抗早孕,抗肿瘤,兴奋子宫,抗病原微生物。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调涂)。

  用量——水煎(常量6~15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慎用,脾胃虚寒者忌服,阴虚内热者忌服。

  …………………………………………………………………………………………………………………………

  《拳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紫参、疙瘩参、山虾子、牡蒙、众戎、童肠、刀枪药、破伤药、拳头参。

  药科——蓼科植物拳参的根茎。

  产地——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微寒。

  药味——苦、涩。

  入经——肝、肺、大肠。

  功效——清热,解毒,止血,消肿。

  主治——惊痫抽搐,温病高热,血热,吐血,衄血,崩漏,便血,痔血,外伤出血,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痢疾,湿热泄泻,无名肿毒,痈疖疔疮。

  现治——急性扁桃体炎,慢性气管炎,肺结核,胃溃疡,肝炎,肠炎。

  参治——咯血,鼻出血,烧烫伤。

  药理——抗菌,预防糖尿病,抑制肿瘤细胞,降低肝脏胆固醇。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含漱,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鲜用加倍),外用(适量)。

  禁忌——拳参毒性很小。无实火实热者慎服,阴疽患者禁服。

  …………………………………………………………………………………………………………………………

  《蚤休》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七叶一枝花、蚩休、草河车、独角莲、九道箍、土三七、金线重楼。

  药科——百合科植物七叶一枝花的根茎。

  产地——分布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微寒。

  药味——苦。

  入经——肝。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主治——肝热抽搐,咽肿喉痹,乳痈,跌打伤痛,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现治——慢性气管炎,神经性皮炎,外科炎症。

  参治——慢惊,耳内生疮,肺痨久咳哮喘,妇人奶结,乳汁不通,小儿胎风,小儿吹乳,脱肛,新旧跌打内伤,中鼠莽毒。

  药理——止咳,平喘,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杀精子,收缩子宫。

  用法——水煎,研末,磨汁或捣汁,散剂,外用(磨汁涂布、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研末(常量每次1~3克),外用(适量)。

  禁忌——小毒。孕妇禁服,体虚者忌服,元气虚者禁用,虚寒证者忌服,无实火热毒者忌服。

  …………………………………………………………………………………………………………………………

  《青果》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橄榄子、黄榄果、橄榄、甘榄、忠果、白榄、黄榄。

  药科——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平。

  药味——酸、甘。

  入经——肺、胃。

  功效——清热,利咽,生津,解毒。

  主治——口疮,咽喉肿痛,咽痒干咳,烦渴,细菌性痢疾,鱼蟹中毒。

  现治——咽喉炎(雾化吸入疗法治疗),皮肤病。

  参治——孕妇胎动,酒伤昏闷,诸鱼骨鲠。

  药理——助消化,抗乙肝,兴奋唾液腺,增加唾液分泌。

  用法——水煎。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

  禁忌——咯痰带血者禁用,阴虚火旺者忌服。

  …………………………………………………………………………………………………………………………

  《西青果》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西藏青果、藏青果。

  药科——来源于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的干燥幼果。

  产地——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平。

  药味——苦、甘、涩。

  入经——肺、大肠。

  功效——清热,生津,利咽,解毒。

  主治——咽喉肿痛,咽喉干燥,声音嘶哑。

  现治——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喉炎,肺炎,急性肠炎。

  参治——细菌性痢疾。

  药理——抑菌,抗炎,镇痛,抑制肉芽肿。

  用法——水煎服,泡水服,含服。

  用量——水煎(常量3~9克)。

  禁忌——风火喉痛者忌服,中寒者忌用。

  …………………………………………………………………………………………………………………………

  《山豆根》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土豆根、苦豆根、广豆根。

  药科——豆科植物越南槐的根及根茎。

  产地——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肺、胃。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主治——火毒蕴结,咽喉肿痛,诸热肿,毒虫咬伤。

  现治——乙脑,喉癌,气管炎哮喘,乙肝,慢性活动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

  参治——头风,关节不通,牙关紧闭,水谷不下,秃疮,头上白屑,齿痛,牙龈肿痛,喉风急证,喉中发痈,瘰疬,喉痹,痰涎稠浊,宫颈糜烂,霍乱,五般急黄,白痢,寸白虫,五种痔,发为肉鹅,疮癣,蚍蜉疮,狗咬,蛇咬,蜘蛛咬。

  药理——平喘,解痉,增强免疫功能,抑菌,抗炎,抗肿瘤,抗溃疡,抗肝损伤,抗心律失常,抑制高级中枢,兴奋低级中枢。

  用法——水煎,磨汁,外用(含漱或捣敷,研末涂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3~6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不可多用常用)。脾胃虚寒泄泻者忌服,咽喉肿痛者禁用,虚火炎肺者忌服。

  …………………………………………………………………………………………………………………………

  《北豆根》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黄根、北山豆根、磨石豆根、山花子根、野豆根、马串铃、黄条香、狗骨头。

  药科——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肺、胃、大肠。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痢疾,外痔。

  现治——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扁桃体炎,咽喉炎,肠炎。

  参治——风湿痹痛,秃疮,牙痛,腰痛,肠炎,湿热黄疸。

  药理——祛痰,镇咳,抗菌,抗炎,降低血压,局部麻醉,松弛肌肉,抗脑缺血,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抗心律失常,抗血栓形成,扩张冠状动脉,抑制血小板聚集。

  用法——水煎,外用(研未调敷或煎水泡洗)。治咽喉肿痛宜含于口中缓缓咽下。

  用量——水煎(常量6~9克),外用(适量)。

  禁忌——小毒(剂量不宜过大)。孕妇忌服,脾虚便溏者禁服,肝病患者慎服。

  …………………………………………………………………………………………………………………………

  《大青叶》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路边青叶、大青、蓝叶、蓝菜。

  药科——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

  产地——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心、胃。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清斑。

  主治——温病,血热妄行,血热发斑,壮热不退,上部出血症,痄腮,喉痹,丹毒。

  现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脑,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慢性支气管炎,咽炎,肺炎,急性胃肠炎,急性传染性肝炎,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阑尾炎,阑尾术后感染,钩端螺旋体病。

  参治——大头瘟,感冒发热,热盛时疟,热病不解,单热不寒,头痛,脑热,耳聋,口甘面热,唇肿,唇边生疮,口舌糜烂,小儿口疮难吮乳,喉风,喉中作声,呷呀息气,唾粘,上气咳嗽,黄疸,细菌性痢疾,血淋,小便尿血,风疹,麻疹,疔疖、痱子,发疮如豌豆遍身。

  药理——利尿,抗炎,抗内毒素,抗病原微生物。

  用法——水煎,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脾胃虚寒者禁服,虚泻者禁用,非实热火毒者慎服。

  …………………………………………………………………………………………………………………………

  《四季青》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四季青叶、冬青叶、一口血、红冬青、油叶树、树顶子。

  药科——冬青科植物冬青的叶片。

  产地——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及云南。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凉。

  药味——苦、涩。

  入经——肺、大肠、膀胱。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祛瘀。

  主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胁痛,热淋,痢疾,皮肤溃疡,烧烫伤。

  现治——感冒,扁桃体炎,急慢性支气管炎,乳腺炎。

  参治——妇人阴肿,皮肤皲裂,瘢痕,外伤出血。

  药理——抗菌,抗炎,轻度抑制肉瘤,扩张冠脉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

  用法——水煎,外用(水煎洗、鲜品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15~60克),外用(适量)。

  禁忌——尚不明确。

  …………………………………………………………………………………………………………………………

  《忍冬藤》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忍冬草、忍寒草、通灵草、鸳鸯草、鹭鸶藤、金银藤、千金藤、二花藤、老翁须。

  药科——来源于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茎枝。

  产地——分布于东北、华北、华南、东南等省份。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甘。

  入经——肺、胃。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通络。

  主治——温病发热,风湿热痹,热毒血痢,关节红肿热痛,痈肿疮疡。

  现治——传染性肝炎,肠炎,风湿性关节炎。

  参治——四时外感,憎寒壮热,筋骨疼痛,肢体酸痛,发背,奶痈,肠痈,细菌性痢疾,诸般肿痛,一切痈疽,金刃伤疮,疮久成漏,恶疮不愈,毒草中毒。

  药理——抑菌,抗病毒,抗病原微生物。

  用法——水煎服,浸酒,丸剂,散剂,外用(煎水熏洗、熬膏贴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9~30克),外用(适量)。

  禁忌——脾胃虚寒者忌服,泄泻不止者禁用。

  …………………………………………………………………………………………………………………………

  《半枝莲》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半向花、偏头草、通经草、耳挖草、牙刷草、细米草、四方草、水韩信、急解索。

  药科——唇形科植物半枝莲的全草。

  产地——分布于广东、浙江、福建、台湾、广西、海南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辛。

  入经——肝、肺、肾。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尿。

  主治——肝硬化腹水,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毒蛇咬伤,疮疖痈肿。

  现治——癌症,癌瘤,淋巴腺炎,淋巴结核,咽喉炎、扁桃体炎,早期肺癌,肝炎,肝癌,直肠癌,尿道炎。

  参治——吐血,咯血,血淋,小便尿血疼痛,外伤出血,带状疱疹,咽喉肿痛,背痈,肺脓疡,胃气痛,慢性肾炎水肿,热性血痢,痢疾,蛇头疔、跌打损伤。

  药理——祛痰,利尿,解痉,抗癌,解蛇毒,兴奋呼吸,抑制白血病,提高免疫系统功能。

  用法——水煎,捣汁,外用(鲜品捣敷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15~30克,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忌服,血虚者慎服。

  …………………………………………………………………………………………………………………………

  《败酱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败酱、黄花败酱、苦菜、豆豉草、观音菜、龙芽败酱、黄花龙牙。

  药科——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或白花败酱的全草。

  产地——分布于四川、江西、福建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凉。

  药味——苦、辛。

  入经——肝、胃、大肠。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排脓。

  主治——眼结膜炎,肝炎,肠炎,阑尾炎,产后瘀血腹痛,痢疾,痈肿疔疮。

  现治——吐血,肋间神经痛。

  参治——衄血,积热妄行,产后腰痛,无名肿毒。

  药理——镇静,抑菌,改善肝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变性。

  用法——水煎,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慎服,脾胃虚弱者忌服。

  …………………………………………………………………………………………………………………………

  《千里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九里明、九里光、九龙光、千里明、千里急、眼明草、光明草、百花草。

  药科——菊科植物千里光的全草。

  产地——分布于广东、广西、浙江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肝、肺。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痛,凉血,消肿,清肝,明目。

  主治——风热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现治——流感,急性扁桃体炎,肺炎,大叶性肺炎,滴虫性阴道炎,钩端螺旋体病,毒血症,各种急性炎症。

  参治——中署,鹅掌风,头癣,各种眼疾,咽喉肿痛,肠伤寒,急性泌尿系感染,疟疾,菌痢,痔疮,阴道痒,阴囊皮肤流水痒,肛门痒,脚趾间湿痒,慢性湿疹,干湿癣疮,肿毒,疥疮,梅毒,痈疽疮毒,疮痈溃烂,汤火伤。

  药理——抗菌,抗滴虫,抑制钩端螺旋体生长。

  用法——水煎,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熬膏涂)。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禁忌——中寒泄泻者勿服。

  …………………………………………………………………………………………………………………………

  《穿心莲》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一见喜、苦草、苦胆草、榄核莲、印度草、四方莲、斩龙剑、万病仙草。

  药科——爵床科植物穿心莲的地上部分。

  产地——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有栽培。目前长江南北各地广泛引种。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肝、肺、胃。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感冒发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顿咳劳嗽,热淋涩痛,泄泻,痢疾,痈肿疮疡,毒蛇咬伤。

  现治——流行性感冒,高血压,呼吸道炎症,小儿乙型脑炎,结合膜炎,鼻寞炎,中耳炎,扁桃体炎,口腔炎,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结核(轻症),肺炎,大叶性肺炎,胃肠炎,急性黄疽型肝炎,胆囊炎,肠炎,急性阑尾炎,恶性葡萄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蜂窝组织炎,绒毛膜上皮癌,神经性皮炎,钩端螺旋体病,各种感染性疾病。

  参治——百日咳。感冒头痛,胃火牙痛,肠伤寒,小儿消化不良,急性菌痢,麻风,阴囊湿疹,疖肿,汤火伤。

  药理——解热,保肝,利胆,增强免疫,抑菌,抗炎,抗腹泻,抗生育,抗肿瘤,抗蛇毒,抗心肌梗死,抗病原微生物,抑制血小板聚集。

  用法——水煎,研末,外用(煎汁涂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用量6~9克),外用(适量)。

  禁忌——不宜过量或久服。脾胃虚寒者慎用,阳虚者忌服。

  …………………………………………………………………………………………………………………………

  《金荞麦》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野荞麦、铁花麦、贼骨头、透骨消、赤地利、赤薛荔、铁拳头、金锁银开。

  药科——蓼科植物金荞麦的根茎。

  产地——分布于江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凉。

  药味——辛、涩。

  入经——肺。

  功效——清热,解毒,排脓,祛瘀。

  主治——热毒壅结,咽喉肿痛,瘰疬,肺痈,肺热喘咳,脾不健运,食少腹胀、疳积消瘦,痈疮疖肿,毒蛇咬伤。

  现治——肺炎,肺脓疡,扁桃体周围脓肿。

  参治——咯吐脓痰,腰痛,妇女经痛,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麻疹,跌打损伤。

  药理——镇咳,抑菌,消炎,抗癌。

  用法——水煎,研末,外用(捣汁或磨汁涂敷)。

  用量——水煎(常量15~45克)。

  禁忌——尚不明确。

  …………………………………………………………………………………………………………………………

  《金果榄》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金苦榄、金古榄、金牛胆、铜秤锤、金银袋、青牛胆、天鹅蛋、金狮藤。

  药科——防己科植物金果榄的块根。

  产地——生于疏林下或灌木丛中,有时亦生于山上岩石旁边的红壤地中。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肺、大肠。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目痛。

  主治——咽喉肿痛,脘腹热痛,泄泻,痢疾,痈疽疔毒。

  现治——血管瘤,脂肪瘤,口腔炎,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慢性扁桃体炎,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乳腺炎,肾炎,阑尾炎,急性肠炎,慢性肠炎,接触性皮炎。

  参治——口腔溃疡,咽喉一切症,喉中烂疼,瘰疬,胃痛,鱼口便毒,痈疖,疔疮,肿毒初起,蛇咬,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药理——降压,抗肿瘤,抗胆碱酯酶活性。

  用法——水煎,研末,磨汁,外用(研末吹喉或醋磨涂敷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脾胃虚弱者忌服,无热毒结滞者慎服。

  …………………………………………………………………………………………………………………………

  《蛇舌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白花蛇舌草、龙舌草、鹤舌草、蛇针草、蛇删草、目目生珠草、蛇总管。

  药科——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全草。

  产地——生于水田田埂和潮湿的旷地上。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凉。

  药味——微苦、微甘。

  入经——胃、小肠、大肠。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抗癌。

  主治——咽喉肿痛,肺热喘咳,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痢疾,热毒疮疡,毒蛇咬伤。

  现治——结膜炎,食管癌,小儿肺炎,胃炎,胃癌,肾盂肾炎,胆囊炎,胆石症,盆腔炎,肠炎,阑尾炎,直肠癌,尿道炎,附件炎,泌尿系感染,输精管结扎术后副睾郁积症。

  参治——小儿惊热(不能入睡),急慢性腹泻,小便不利,疮肿热痛,跌打损伤。

  药理——增强免疫,抗菌,抗肿瘤,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

  用法——水煎,捣汁,外用(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45~90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慎用,脾胃虚寒者忌服。

  …………………………………………………………………………………………………………………………

  《蓼大青叶》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大青叶、大青、蓝叶、靛青叶、蓝靛叶、染青草。

  药科——蓼科植物蓼蓝的干燥叶。

  产地——生于海拔200~1000米的田野水边。多栽培,分布于全国。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心、胃。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主治——温病发热,喉痹,痄腮,肺热咳喘,发斑发疹,丹毒,痈肿。

  用法——水煎,捣汁饮,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

  …………………………………………………………………………………………………………………………

  《鸦胆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鸦胆、老鸦胆、鸦蛋子、鸭蛋子、鸭胆子、老鸦胆、苦参子、小苦楝。

  药科——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成熟果实。

  产地——适生长于气候温暖的土壤疏松的海滨地带以及沟边、林缘、灌木丛中。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药类——清热解毒。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肝、大肠。

  功效——清热,解毒,截疟,止痢,腐蚀,赘疣。

  主治——痢疾,疟疾,鸡眼,赘疣。

  现治——滴虫性阴道炎,阿米巴原虫性阴道炎,早期血吸虫病。

  参治——二便因热下血,里急后重,赘瘤,痔。

  药理——促进免疫功能,抗癌,抗疟,抗肿瘤,抗病毒,抗腹水癌,抗阿米巴,抗细胞白血病,抗肠道寄生虫。

  用法——吞服(饭后吞服,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外用(捣敷)。

  用量——吞服(常量0.5~2克),外用(适量)。

  禁忌——小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忌服,小儿慎用。脾胃虚弱呕吐者禁服。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