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价值发现与提升 2024-06-21 23:05:44 黔东南州侗族村寨 乡村在其成长过程中,始终沿着两个维度发展,一个维度是适应乡村生产,另一个维度是方便乡村生活。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乡村的诸如生产价值、生活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维系着乡村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不是要另起炉灶建设一个新村,而是要在尊重乡村固有价值基础上使传统的乡村价值得到提升。乡村振兴的各个目标,无论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还是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只有在遵循乡村价值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事半功倍效果,脱离乡村价值体系的项目投入多数会因难以融入乡村体系而成为项目“孤岛”。因此,发现和科学认识乡村价值是乡村振兴的前提。首先,乡村具有的生产与经济价值是乡村价值体系的基础。正是由于乡村的存在,为耕地保护、土地综合利用、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乡村也是种植业养殖业、农民生产与生活能量循环的节点,有乡村的存在,才有循环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乡村也为庭院经济、乡村手工业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空间。村落形态与格局、田园景观、乡村文化与村民生活连同乡村环境一起构成重要的乡村产业资源。近些年,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的发展,既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充分体现了乡村的存在是产业兴旺和农民生活富裕的基础。产业兴旺一定是多业并举,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等都只有在乡村这个平台上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真正的产业融合。其次,乡村具有的生态与生活价值是生态宜居的理想空间。乡村作为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以村落地域为空间载体,将村落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机制,综合作用于农民的生产生活。乡村的生态价值不仅在于乡村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的怡人村落环境,更主要体现在乡村内部所具有的生态文明系统:天人合一的理念,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着劳动人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自给性消费方式减少了人们对市场的依赖,因农民需要而维系了生物多样性;与大自然节拍相吻合的慢生活节奏,被认为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碳的生活传统,种养结合,生产与生活循环体系等,构成了乡村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生态文化,凸显着劳动人民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的生存智慧。乡村的宜居环境不仅包括村落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舒适的民宅建设,还包括了和谐的邻里关系与群体闲暇活动为人们带来了精神的愉悦;正因如此,乡村被认为是理想的养生、养老、养心社区。在乡村建设实践中如果忽视乡村生态价值,盲目模仿城市建设模式,就会导致循环农业链中断,乡村垃圾问题凸显,乡村人与环境、人与资源问题突出等问题。其三,乡村的文化与教化价值是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乡村文化不仅表现在山水风情自成一体,特色院落、村落、田园相得益彰,更重要地表现在乡村所具有的信仰、道德,所保存的习俗和所形成的品格。特别是诸如耕作制度、农耕习俗、节日时令、地方知识和生活习惯等活态的农业文化,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在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尊老爱幼、守望相助、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优秀传统,是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文化资源。农事活动、熟人交往、节日庆典、民俗习惯、地方经验、民间传统、村落舆论、村规民约、示范与模仿等,都是维系村落价值系统的重要载体,不断强化着人们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内化为行为准则。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其重要原因是缺乏对乡村特点和价值体系的认识,其结果自然是难以适应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更谈不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乡村振兴要以乡村价值系统为基础,善于发现乡村价值,探索提升乡村价值的途径。乡村价值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通过乡村价值放大来实现,如发展地方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这种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可复制和替代,凸显其地方特色与品牌价值,也可以通过农业和乡村功能的扩展,实现其经济价值;另一方面赋予乡村体系以新的价值和功能,如发展文旅农融合产业,把乡村生态、生活、教育等价值转变成财富资源,发展乡村休闲、观光、体验等新兴产业。乡村振兴欢迎外来力量的介入,外来人可以帮助乡村发现其特有价值,并利用乡村价值为乡村造福。外来资金可以帮助乡村做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为乡村注入新的动力。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外来的人才还是外来资金都不能取代农民主体地位,不能削弱乡村主体性。只有在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乡村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乡村振兴的各项目标才能实现。 作者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整理摘编:时英平】 图片/编辑 :龙跃波 农民问题研究所 赞 (0) 相关推荐 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 回望历史,更懂当下.我们党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三农"工作的不同重点和不同抓手,但都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统筹谋划,在致力于推进农业生产 ... 乡村振兴规划如何从产业、人才、村落、文化等多方面做文章? 2021年是我们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年,很多地方县级政府都在调研选择示范点,寻找专业的规划团队对各乡镇重点乡村提出产业布局.生活宜居.休闲接待点的策划思路,合理的描绘地方乡村振兴可落地规划执行方 ... 不能过度城镇化,避免合庄并村 推文第1693天 最近几年来,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 与之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村庄消失,越来越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离开土地,住进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水泥森林.人们越来越远离农业,越来越缺少亲近土地和大自然 ... 在保护乡村文化的同时,该如何振兴乡村? 嘉宾 | 宋新潮.刘兰肖.聂頔.刘彦随.徐天进.吴必虎.许云飞.张晓虹.朱启臻.罗德胤.丘干.许全军 记者 | 徐悦东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的乡村逐渐衰落.如何保存传统村落成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 ... 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 消灭乡村,就是破坏农业! 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 消灭乡村,就是破坏农业!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朱启臻:农民是乡村文化创造者传承者 立一个雕塑,做一个卡通造型--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常会看到一些外来文化作品突兀地出现,引起村民一时的围观,随后便弃置一旁. 本以为是在送"文化"下乡,结果显得格格不入,不能为乡村文化 ... 朱启臻:导致乡村衰落的因素及其后果 乡村出路之二 既然乡村有如此多功能,又如此重要,为什么乡村会快速消失和衰败呢?其实,乡村并不是必然衰落,而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其中体制机制.政策引导以及各种人为因素是乡村衰落的主要原因.梳理影响乡村发展的障碍因素 ... 朱启臻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 (该文节选自 朱启臻著<把根留住>一书) 导语 乡村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表现在乡村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上,还表现在乡村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上.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 朱启臻:消灭乡村,就是破坏农业! 导读 农民生产与生活决定了村落的结构,村落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正是由于村落的存在,耕地才得到了改善,土地才得以合理利用,也由于村落的存在,农民才世代积累了耕作知识和经验. 1耕 ... 朱启臻|守望乡愁:乡村闲暇生活的特点 零 导读 如果比较村落闲暇活动与事市闲暇活动,可发现与都市闲暇消费活动形式上的原子性.文化内容上的都市性.文化消费的商品性等特点截然不同,村落闲暇活动在形式上具有群体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特征,在内容上 ... UC头条:朱启臻:乡村衰落的因素及其后果 既然乡村有如此多功能,又如此重要,为什么乡村会快速消失和衰败呢?其实,乡村并不是必然衰落,而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其中体制机制.政策引导以及各种人为因素是乡村衰落的主要原因.梳理影响乡村发展的障碍因素 ... 朱启臻:乡村有些东西必须敬畏! 朱启臻,中国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正文 现在,乡村价值还远远没有被揭示出来,有些重要的乡村价值,也许只有在丧失之后,才能被人们认识到,而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几 ... 朱启臻:乡村建设不是想当然地让农民搬家上楼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 ...
乡村在其成长过程中,始终沿着两个维度发展,一个维度是适应乡村生产,另一个维度是方便乡村生活。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乡村的诸如生产价值、生活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维系着乡村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不是要另起炉灶建设一个新村,而是要在尊重乡村固有价值基础上使传统的乡村价值得到提升。乡村振兴的各个目标,无论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还是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只有在遵循乡村价值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事半功倍效果,脱离乡村价值体系的项目投入多数会因难以融入乡村体系而成为项目“孤岛”。因此,发现和科学认识乡村价值是乡村振兴的前提。首先,乡村具有的生产与经济价值是乡村价值体系的基础。正是由于乡村的存在,为耕地保护、土地综合利用、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乡村也是种植业养殖业、农民生产与生活能量循环的节点,有乡村的存在,才有循环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乡村也为庭院经济、乡村手工业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空间。村落形态与格局、田园景观、乡村文化与村民生活连同乡村环境一起构成重要的乡村产业资源。近些年,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的发展,既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充分体现了乡村的存在是产业兴旺和农民生活富裕的基础。产业兴旺一定是多业并举,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等都只有在乡村这个平台上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真正的产业融合。其次,乡村具有的生态与生活价值是生态宜居的理想空间。乡村作为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以村落地域为空间载体,将村落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机制,综合作用于农民的生产生活。乡村的生态价值不仅在于乡村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的怡人村落环境,更主要体现在乡村内部所具有的生态文明系统:天人合一的理念,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着劳动人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自给性消费方式减少了人们对市场的依赖,因农民需要而维系了生物多样性;与大自然节拍相吻合的慢生活节奏,被认为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碳的生活传统,种养结合,生产与生活循环体系等,构成了乡村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生态文化,凸显着劳动人民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的生存智慧。乡村的宜居环境不仅包括村落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舒适的民宅建设,还包括了和谐的邻里关系与群体闲暇活动为人们带来了精神的愉悦;正因如此,乡村被认为是理想的养生、养老、养心社区。在乡村建设实践中如果忽视乡村生态价值,盲目模仿城市建设模式,就会导致循环农业链中断,乡村垃圾问题凸显,乡村人与环境、人与资源问题突出等问题。其三,乡村的文化与教化价值是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乡村文化不仅表现在山水风情自成一体,特色院落、村落、田园相得益彰,更重要地表现在乡村所具有的信仰、道德,所保存的习俗和所形成的品格。特别是诸如耕作制度、农耕习俗、节日时令、地方知识和生活习惯等活态的农业文化,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在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尊老爱幼、守望相助、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优秀传统,是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文化资源。农事活动、熟人交往、节日庆典、民俗习惯、地方经验、民间传统、村落舆论、村规民约、示范与模仿等,都是维系村落价值系统的重要载体,不断强化着人们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内化为行为准则。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其重要原因是缺乏对乡村特点和价值体系的认识,其结果自然是难以适应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更谈不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乡村振兴要以乡村价值系统为基础,善于发现乡村价值,探索提升乡村价值的途径。乡村价值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通过乡村价值放大来实现,如发展地方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这种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可复制和替代,凸显其地方特色与品牌价值,也可以通过农业和乡村功能的扩展,实现其经济价值;另一方面赋予乡村体系以新的价值和功能,如发展文旅农融合产业,把乡村生态、生活、教育等价值转变成财富资源,发展乡村休闲、观光、体验等新兴产业。乡村振兴欢迎外来力量的介入,外来人可以帮助乡村发现其特有价值,并利用乡村价值为乡村造福。外来资金可以帮助乡村做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为乡村注入新的动力。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外来的人才还是外来资金都不能取代农民主体地位,不能削弱乡村主体性。只有在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乡村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乡村振兴的各项目标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