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守静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达到虚空的极致之后,就安住在宁静祥和中;世间万物同时在蓬勃的生长,达到宁静的境界后,我就可以观察到事物发展的循环本质。
万物纷繁复杂,芸芸众生,可以各自追溯到其根本。虽然生长热闹非凡,但是追溯到其根本,是平和宁静的,称为“静”,这种的静,就是循环的本质规律(“复命”)。
这种本质的规律,称为“常”,也就是永恒的法则,能知道“常”的人,才算是“明”,也就是懂“道”之人。
不能认识循环往复的规律,而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招来灾凶。
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懂“道”之人,是具有包容之心的,有包容了才能为天下公,有天下为公之心才能受到众人的拥戴成为王者,这样的王者是顺应天地自然规律的,这也就合于大“道”,才能长盛不衰,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发生。
【解读】
本章主要讲解修身养性的原则和方法。
老子认为,修身养性,就是先放空自己,当虚空到了极致,念头不生,自然就会安静下来。然后让自己持续按住在静谧当中,保持才能明心见性。
在这种状态下,才能观察到世间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刚刚出生,就是死亡的开始,刚刚死亡,就会有出生。宇宙万物,山河大地,无时无刻不再变动,生死循环往复不息,“诸行无常”。
万物纷繁复杂,都有其背后的规律,我们要静观其变,回归到其本质就是虚静的状态。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虚静的,天地万物包括人类都是“道”而生的,因此回归根本就是回归到虚静的状态,也就是寂静。
人的本性是虚静淡泊的,只是后来有了种种的欲望,而动荡不安,心灵被扰乱了,正如动荡的湖水看不清最深的湖底,只有安静下来,水清了才能看到湖底的本性。
《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圣人之学道,必始於穷理,中于盡性,终于复命。圣人学习“道”,刚开始是了解所有的逻辑道理,然后理解其个道理的基本性质,最后掌握所有事物背后的统一规律,这就是“复命”。
复命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永恒的法则,真理。
不通晓这个法则的人,容易遇到各种问题和凶事。
而掌握这个真理的人,一般都比较宽容,而为天下之忧而忧,对天下心怀慈悲,才能受人们拥戴而事业有成,他们顺应自然之道,遵循天地之“道”,这样才能长久昌盛不衰。
那么如何才能掌握这永恒的法则或真理呢?这就是,虚极而守静,盘腿定下来才能生出智慧之花。
更多阅读
林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