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峰专栏】黑白互动而成象
唐代王维 《山水决》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水墨指什么?是指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的功能,即“墨即是色,色即是墨”,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通过“墨分五彩”同样可以达到色彩缤纷的效果。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水墨画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仍有序发展。水墨黑白是国人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方式,是国人承载其观念意义的一种形式,是国人人格完善的结果。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占据主要位置,而文人画中的水墨画,又以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文化品格,形成了独特的面貌。
在先秦的文献中,《周易》提出“立象以尽意”的美学观点,“象”指具体可感的形象;“意”指思想、情意。意思是圣人用确立《易》象的办法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念。认为“言”所不能尽的“意”,可以通过“象”以尽之。“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象”对于“意”的表现,应该包括以小喻大,以少概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特点:“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象”是感性具体的,是对现实事物的一种模拟、反映;它原指卦象,不是直指艺术形象,但与艺术形象相通。可见“立象以尽意”,就是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单纯去形象描写,而还要追求“言外之意”。这样就把艺术的形象特点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统一起来了。
卦象是中国古人认为的最高智慧表达的层次,它是抽象的。六十四卦代表了我们所知的全部世界的一切。六十四卦其实就是六十四种黑白组合,黑和白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组合,即六十四种阴阳组合。期间阴阳的位置互动,可以看到其中的运动性,甚至看出它的质感和重量, 比如阳轻阴重,阳清阴浊。
从谢赫开始,到姚最、到梁元帝萧绎,留下有关绘画的言论中,不断地辩论形与神、妙与真这几个概念的区别,而且全部一边倒地反对形,认为形根本不是画家所要表达的对象,而应“事绝言象”、“搜妙创真”。
老子提出“大象无形”的判断,并在《道德经》中说的“隐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只有这种恍恍惚惚、朦朦胧胧,抓得住又抓不住的状态,才有“精”和“真”,这应该就是最早的“似与不似”的哲学表达。在绘画上有敷彩和水墨的差别、画工画和文人画的差别、南宗和北宗的差别。宗炳说“畅神”而已,反对按图索骥式的像画地图那样的山水,明确提出不追求形似的东西。再往后,王维的“水墨为上”,用水墨反敷彩,董其昌说他是“南宗之祖”。古人的东西高就高在因理解的程度不同,有不同的含义。我们仔细读王维的《山水诀》,仔细琢磨董其昌的意思,其实是说水墨画出的东西,隐隐约约,不十分清晰,尤其没有清晰的轮廓线。“二李将军”的勾勒敷彩,是先勾线后填色,有过于清晰的轮廓,不是恍恍惚惚之象。而水墨能画出老子的恍惚窈冥之象,故符合“立象以尽意”的思想。水墨虽然只有黑、白、灰,但能感觉到具有其他丰富的色彩。萧绎《山水松石格》里有两句话,“高墨犹绿,下墨犹赭”,这样就有了水墨冷暖之别。后世对董源的画为什么有那么高的评价?因为郭熙对他的评价大意就是:朦朦胧胧,有一种半抽象、半具体的形象在中间。
“立象以尽意”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三代再到先秦,是一直贯穿下来的。有“立象以尽意”才有唐代的“水墨为上”,也因为有“立象以尽意”,才可能有后来一系列的文人画品评标准,而恰恰是文人画的品评标准,才使得中国的绘画和西方的绘画变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文人画超越了世界绘画的普遍性,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高境界,其核心、基础就是“立象以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