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王水松:谜目“动” “静”之我见

谜目“动” “静”之我见

福建福安 王水松

看此题目,也许有谜友觉得奇怪:谜目岂有“动”与“静”之分?现就此问题谈笔者一得之见,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所谓谜目的“动”,是指谜目可以变化的情形。一般来说,至少包含有六个方面:

第一是指谜目的“范围变化”。

这有两种情况:

一是能确定扩大:这又有两种情形: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

时间上,随着时间推移,新的人事物不断出现。比如,谜目为:书名——每年都会有新书出版问世,书在增多;新闻人物——新闻媒体常常会推出不同的新闻人物,新闻人物在增多;时政热点——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时政热点,时政热点在增多;科技名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新词无疑会不断增多;至于“歌星”那更是层出不穷,简直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据说台湾虽是“弹丸之地”,却是个盛产歌星的地方。印象中,我曾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台湾每七天产生一名歌星……

空间上:某地有某人某事某物,但外地可能也会有类似的人事物。这给制谜时谜目的标注带来难度,更要谨慎防止多底。

二是不确定增减:有的谜目范围不会一成不变,但我们无法确定其增减情况。比如谜目为地名(或某地地名):随着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会出现地名增多(比如成立新的县或乡镇)或减少(比如有的地方乡镇合并)的现象。再比如,刊物,也会有增减现象,就说咱们谜界,2016年初新增一份《中国灯谜》;但我们熟悉的《中华谜报》却此前已走进历史。而近年谜界的好多“内刊”其实都已停止了,但又有新的内刊问世。跳出谜界,至少发现曾公开发行多年的《杂文报》已经消失。

第二是谜目的“自我创造”。

这是针对那些“造目谜”而言的。有作者为某条谜作造目(当然伴随的就是造底)。但因表达方式角度不同以及汉字一字多义等等原因,“你造我也造,大家都来造”,往往会出现多个谜目(和谜底)。到底孰优孰劣有时还难以辨别,但谜作的多目多底却不容否认。有一次我在一个灯谜群中看谜友们聊天,感觉灯谜造目造底的小圈子有“扩大化的趋势”,他们说在不知不觉间也都在“造目造底”了,呵呵。

第三是谜目的“角色变化”。

这是指谜作的谜目与职业有关或者就是职业,谜底是人名。而人名不变,职业可能有变。比如,谜作:无陇断焉(NBA队员)阿尔斯通。我们相信,此谜创作的时候,阿尔斯通应该就是NBA队员。但现在,我们再了解这个阿尔斯通时,其简介则说他是 “前NBA队员”, 可见现在已不是NBA队员了。那此谜的时效性受到影响是无疑的,是吧?所以,今天,要让此谜存活,最好谜目改为“前NBA队员”。对否?

第四是谜目的“名称变化”。

这是指谜目涉及到的事物名称产生变化,这种情况好像在报刊方面会比较突出,报刊栏目基本稳定,但报刊名称却变了。比如(假设)曾有谜作其谜目为《福建文艺》栏目,但随着《福建文艺》改名为《福建文学》(而《福建文学》早年还有称过《园地》、《热风》),这个谜目就要相应改动为《福建文学》栏目。还有比如《福建法制报》改名为《法制今报》,等等。

第五是谜目的“追求灵活”。

这是指标目不要静止于某种思维,要灵活掌握,尽量避免争议。比如 ,地名升格对谜目可能会有影响。例如,笔者所在的福安市,以前是福安县,今日为福安谋面,谜目是福建县名,还是市名?我在网上看到好多人对这种县级市表示不好理解,有疑问【说到这里,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了解一下台湾还有县辖市,这“市”,地位与乡、镇相等。但请问:今日谜作,谜目若是“台湾市名”,有谁会去考虑那“县辖市”呢?】。因此,为避免可能出现的争议,这地名最好还是标为福建地名吧?如果,这变化不太明显的话,我们来个明显的:比如:曾经的“宁德县”,今日是“蕉城区”那,曾经为宁德县谋面,谜目可以是福建县名,今日为蕉城区谋面,还能这样吗?应该不能了吧?那说是福建区名?好像有点别扭。更何况,福建还有什么自由贸易区综合实验区示范区的存在。因此,同样标示为福建地名,最好吧?

第六是谜目的“返璞归真”。

这是说,同样的字或词或短语句子,往往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红楼梦》,集小说名电影名电视剧名于一身。那么,它最初是哪个角色?我认为这很重要。如果不是特殊场合特殊需要比如专题谜作,为之谋面的谜目最好还是标注为原始角色,就像《红楼梦》最好标目为小说名。再如,用心向前进(生肖)牛。这个谜目最好还是“4笔字”。原始角色,知名度高,认可性强,易于大众接受。

所谓谜目的“静”,当然相对于动而言。首先是指谜目所涉及的范围基本不变了,甚至可谓“铁定钢定”了。比如:谜目为:《三国演义》人物;《水浒全传》人物;《封神演义》人物;《红楼梦》人物;《红楼梦》诗词句;《聊斋志异》篇目;《古文观止》篇目;李白诗句一;某篇古文句一等等……当然,还包括谜目的角色定型名称定型等情况,但,这些不多见就是。

那么,区分谜目的“动”与“静”有何意义呢?这关键是为谜作(特别是佳谜)的生命力【或说是长期性】着想。

可以说:今日有佳谜,其谜目除了属于“动”的第六种情况外,其余五种本人表示谨慎的乐观:

若为第一种情形,那么,随着时间或空间的改变,有可能变得多底,比如说:今天用会意法为歌星“孙悦”制了条佳谜,明天若出现一位名叫“孙怡”或“孙陶然”【之类】的歌星,那岂不三个都行?这不就成了多底谜?再比如说:某谜作谜目为“县名”,其原底是某省的某县,但若别的省也有县名可以扣合甚至还胜过原底,这样的谜作终究也好不到哪里去吧?也有可能此底将不复存在。比如前面提到的宁德县,成了一个福建或闽东的“历史地名”。

若谜目第二种情形,那此谜多底的可能性更大,甚至“被评为佳谜之日,便是多底之时”。只是作者和评委一时难以察觉。这就更不容乐观。恕不列举。

而第三种情况呢?也许这样的谜作刚刚做出或者刚刚评佳,谜底人物就已经“改行”“跳槽”或者“失业”了,此谜“落伍”了吧?

第四种情况和第三种类似,时效性比较明显,可能不经意间宣布“过时”。

第五种情况虽说“追求灵活”,但也有隐忧。此话怎讲?同样是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名称的改变问题。比如,今天的某县,永远是某县?也许,有朝一日,会和周边某地合并而改变名称,是吧?某区,我们可以同样设想,对吧?推而广之,各地几乎都这样。我们要注意到:历史上行政区划和名称不是一成不变,是吧?现在和未来,恐怕也是如此。

而谜目为“静”的谜作,窃以为基本就没有了这方面的担忧。比如谜目是“三国人”,《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流传了很多年的经典名著,其中的人物就是那么多了,不会再增多,也不会再减少,我们就不用担心其数量或名字会有什么变化;再比如说谜目是“《前出师表》句一”【之类】,这样的谜底一般也都是固定不变的。比如我曾制一谜:“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孟子·万章章句上》句)信斯言也,此谜,除了容易撞车雷同之外,就不必担心会多底。也不用担心会被岁月淘汰。

经过观察、思考、比较,似乎发现一个共性:谜目属于“静”的,通常和“古文化”有关。大概因为它们已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传承,基本定型,难以改变了。也许,谜目若和古典文化有关,此谜又是一条不错的谜作的话,它大概会与古典文化一样久远流传。比如2010年度首佳谜作是条古文谜:何事年年被放回(《过秦论》句)才能不及中人,这样的谜作才是经得起岁月考验的永恒佳谜【此谜有一特殊之处是谜面也是“古”的,成了面目底“三古”之谜】。——或许可以说,这是灯谜沾了古典文化的光吧?

看来要让谜作经得起岁月的长期检验,谜目最好多与“古文化”有关。——恐怕这就是谜目区分“动与静”给我们的一个最大启迪吧?

原文发表于《紫琅谜刊》新五期】

 继续欣赏:

【百家争鸣】刘备领众接张松,真是图谋地图吗?——与刘精耕、任建明二君商榷及其它

【百家争鸣】王水松:灯谜与书法的十种联系

【百家争鸣】再谈王能父先生的“省”字谜——与海内外谜人探讨商榷

【百家争鸣】郭少敏:谜论——猜中=成立?

【百家争鸣】王水松:灯谜保护两手抓

【百家争鸣】郭少敏:回归——一次字谜的反思

【百家争鸣】汪寿林:界于“灯谜”与“谜语"之间的字谜

【百家争鸣】用对应的概念阐明谜语与灯谜的不同

【百家争鸣】离合佳谜辨析

【谜话杂谈】集句成谜亦入佳——“煌”字谜创作谈

【谜话杂谈】踏实“人”“事”,典谜味浓——“施识使是”典故谜创作谈

【谜话杂谈】演讲意外得一谜——“禺”字谜创作谈

【创作杂谈】网搜成句巧作谜

【创作杂谈】通俗一样出佳作

【创作杂谈】“拼”得黄钟大吕

【随笔杂谈】“吹毛求疵”有了用武之地(六安 邱茂文)

【创作杂谈】反复打磨,不断完善——“伤”字谜创作谈

【灯谜赏析】人之言,不可信;言旁人,要简明。(字)认

【灯谜赏析】莫看茶水小,小茶出淡泊(字)

【灯谜赏析】上殿面君一席话,俱是花言挑拨语(七言唐诗名句)

河北谜坛

微信号:hebeimit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