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巳.国学堂--梁冬对话红叶2.己巳.【味道VS.营养】

06

味道VS.营养

而从味道营养来讲,味道是非常模糊的,是感性的,不可以定量的;而营养却可以做到很精确,很理性。因此可以大范围地推广营养,却不可以大范围地去体尝到味道味道完全是一种身心的感受,是一种静下心来的一种“贵族”的体验。【茶道也是如此】

西方人虽然对营养有些高层次的讲究,但与中国的“味”的讲究来比,营养毕竟属于谋生层面的,而中国人对于“味”道的追求,是属于艺术层面的。谋生科学毕竟不等于艺术。【茶道也是如此】所以当在计算着有多少的卡路里,多少的什么氨基酸,多少比例蛋白质的时候,其实食物就远离了“心性”。红叶老师说随时要贯彻“我生不弃”的思想,其实中国人现在对味道存在着些遗忘的倾向。这种对“味之道”遗忘其实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比如在《三国志》里,曹操说“鸡肋”的时候,原文记载叫“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史书上的注解:“食之无所得弃之殊可惜”。但令人深省的是这句话后来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把“无味”和“无肉”联系在了一起,这样子就整个把饮食层面上味道的问题给打乱了。饮食的层面上除了谋生之外,还有游戏快乐艺术享受

这中国人讲“吃”绝不是把其当吃饱来吃,吃饭本身跟谁一起吃,在什么样氛围里去吃,然后,一些吃不饱的但很有意思的东西。中国人很有追求的,比如吃瓜子儿,比如吃鱼头,比如吃羊蝎子,比如吃鸡瓜子鸭脖子等等都是吃不饱,但很有嚼头的。

这些吃的东东为什么都是在中国发展出来的,其背后有一个很深刻的社会动机,就是很早很早以前中国人就把“吃”提升到了一个追求口腔快感,追求心灵快感,追求眼睛鼻子快感,而不仅仅追求吃得饱的一个境界了。上一次聊过关于苏东坡吃河豚的事儿,苏东坡盛赞河豚之美,有人问他,说,“其味如何?”苏东坡说,“值那一死!”当时记载这部书叫《能改斋漫录》。作者对苏先生的评价是,由“东坡之言可谓知味。”

另外还有个苏东坡的轶事说:苏东坡和友人相遇于某地,俩人在路边吃汤饼,汤饼就是宋代对于面条的叫法。因为这汤饼味道,非常恶臭,友人置箸而叹,就是把筷子扔下在那叹气。苏东坡很快吃完,并且玩笑地说:“你还要去咀嚼这些食物吗?”可见苏东坡是胡乱把这面条吞下去的。跟前面例子进行对照,可以领会苏东坡吃河豚,是在赏味吞面条是在谋生(充饥),判若两人,完全是两个层次,两种心境下的作为

可以更明确地理会味道谋生味道营养的区别。就是说苏东坡是个很明白的人,知道该享受,让自己感官享受舒服的时候,就沉下来好好去享受,就算是河豚要吃死人的,也要去享受。但是当他要吃饱的时候,他可以立刻放弃美味的追求,直接把这很难吃的面条吞下去。

待续:庚午.国学堂--梁冬对话红叶2.庚午.[药食同源,并非“良药苦口利于病”]


关注方法国学文化太美”公众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公众号→右上角“+”→搜索“KYGuoXueWenHuaTaiMei”

文章页面 :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添加关注

文章分享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