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厂记忆,二十二

剃头匠

新剃头,新剃头,弗打三记触霉头。这句童谣流传比较广,大概是小时候惧怕理发的原因之一。

吕家往北,隔了三四户人家,在这一列房子的北端,有一个理发点。我记不清楚,这家就是理发的呢,还是租给某个剃头匠作为临时的理发点?我小时候理发大多是在这儿,好多年后,理发店开得到处都是,我舅舅还是习惯去这家,找那个剃头匠理发。这儿似乎不是专门的理发店,只是占据这家堂屋的一半,没什么像样的工具,连一块大的镜子都没有。

我一般是晚上去剃头,一般要等几位才轮到,这段时间就是听山海经,各种小道消息、奇谈怪论都有。我现在住的小区对面是一个老式小区,主要住的当地拆迁户,有自行车棚,有一家理发店就开在车棚边上。开店的是一对来自四川资阳的夫妻,来上海可能有二十年了。

同样的,这个小理发店也是小区附近的小道消息中心,夫妻两个性格开朗,能说会道,任何一件普通的家长里短的小事,从他们嘴里说出来,自然就有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几次下来,我现在都去这家理发,最好前面有一二位客人排队,这样既能听听夫妻俩摆摆龙门阵,也不用等很久,自有一番乐趣。仿佛回到从前,在钟楼对面那户人家,等着剃头的时光。

后来出现了一位流动的剃头匠,走家串户,很受欢迎。一般就在某个人家的场心里,就借用主人家的凳子,摆出几件简简单单的剃头工具,前后左右的邻居都会来剃头,感觉生意不错的。如果这个剃头匠长久不来,有人家还会念叨,说怎么好久看不到xx师傅了。可能是这个剃头匠的服务比较好,收费相对便宜一点,至于手艺,我的判断是差不多,因为我每次剃好头以后,总是觉得很难看

,风一吹,感觉整个脑袋都漏风似的。

三厂镇有正式的理发店,是公家开的,不记得是一家还是二家,好像在钟楼东南面、百货商店的对面有一家。每次走过这家正规的理发店,里面还是看得到顾客的,但不多,我记忆中自己从来没有在公家的理发店剃过头。一直到考上海中后,有一次鬼使神差地去了七一桥下面的理发店,发现价格确实很高,而且性价比极低。

刚刚改革开发那阵子,好像行行业业都在评比考核技术能手,理发行业也不例外,考核项目就是现场理发。三厂理发店派出去的选手,据说被人摆了一道,上台的顾客是个板刷头,怎么地都理不出发型来,在海门县就被刷下来了。而海门县派出去的理发大师,到了南通市里一看,人家都是全副武装的,可以烫发卷发(染发可能还没有),也就铩羽而归了。

在走过三四十年后,各种各样的工具设备硬件软件,你方唱罢我登场,突然又迎来一个呼唤匠心的时代,最好行行业业再回到手工操作的年代,我偶尔就想起三厂镇上没几个顾客的公家理发店。

笑尿了

那个家庭理发点的路西是一个公共厕所,以前是老牛场,后来养过猪,边上有一根电线杆,是我们玩躲猫猫游戏的据点。

我中学老同学洪晨,在澳洲工作了很长时间,加入初中班微信群后,曾经煽情地表示,他一定会回来的,会和同学中的某一位偶遇在街角的咖啡店。我苦思冥想后,发现在三厂镇(海门镇说不定也是如此)每个街角好像都是一个公共厕所。要不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这么一思考,还管不住嘴说了出来,大概破坏了一场或几场浪漫的邂逅,太煞风景了

有一次,晚场电影散场后,我走到这儿,进去小便。里面有二位大哥先进去了,其中一位大概发了一个响pi,另一位正在调侃。那位说了一句让我铭记一辈子的名言:放屁者三心二意,闻屁者津津有味。然后他们扬长而去,留下我在里面狂笑,差点尿在裤子上。

这大概是后来“笑尿了”这个网络名词的最早出处吧

(0)

相关推荐

  • 剃头挑子

    六十年前的那些事儿:(10)剃头挑子 平时说某人一厢情愿时常常说"剃头挑子一头热".为什么说剃头挑子一头热呢?因为剃头挑子就是一头热. 那时的女人是不理发的.从小就留头发,长长了在 ...

  • 乡村剃头匠 · 甸南杨林理发

    说到杨林理发店,久居甸南街附近的人们想必不会陌生.起先,它坐落在老甸南派出所斜对面,214国道从中穿过,延伸至远方. 记忆里,它就那般存在着,临街寂静的存在着,存在了不知多少年.那会儿,甸南街仅有三五 ...

  • 三厂记忆,十二

    三厂人 我从小知道,三厂人属于沙地人,但不知道为什么. 从三厂往北是常乐.平山,再往北是四甲,这儿的人和沙地人不同,他们讲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习俗,他们是通东人(南通以东),但我们把他们叫做江北人.这 ...

  • 三厂记忆,十九

    名讳 不知道始于何时,始于何方,学生的考卷需要带回家,让家长签字,这恐怕是中外教育史上最让人厌恶的措施.可惜的是,如今移动通讯发达,微信联系起老师与家长,先进的工具往往是助纣为虐. 小学期间,我的成绩 ...

  • 三厂记忆,十八

    打夯歌 新海门成陆时间不足三百年,没什么历史积淀,表现在地方戏曲,拿的上台面和拿不上台面的,也就二种:海门山歌和打夯歌. 海门山歌是沙地移民带来的,1930年代中,管红心的爷爷剑阁先生,将民间小曲加以 ...

  • 三厂记忆,十六

    打牌博 牌博是启海话的发音,我曾经问过一个北京人,他们有相同的游戏,好像叫摔纸角什么的,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记不真切了.网上看到在豫北叫"摔面包",面包是很后来的名词了,估计最早的 ...

  • 三厂记忆,十五

    打香烟壳子 打香烟壳子曾经很流行,很可能是全国性的,三厂镇也不例外.我看到有人介绍,他们那儿把烟壳折成三角形的,也有折成长条形的,三厂镇上的孩子玩的是后一种. 比大小是按照香烟本身的价值,当时三厂镇男 ...

  • 三厂记忆,十四

    寄爷 我在南通工作的时候,从<江海晚报>看到一则报道,说是瑞祥有一个男青年,出国去了意大利,回国时带了一个洋媳妇.在老家举办婚礼时,报社记者前去采访新娘,外国新娘说,这儿很好,就是寄爷太多 ...

  • 三厂记忆,十

    玲珑男子 张志芹曾经是三厂中学(红旗中学)的英语老师,后来调去外地. 前进中学大门朝东,面向中心街,斜对面有条小路,向东一直到中心小学的西墙.从路口进去,北面第三户就是张志芹的家.他家对面是戴国旗家, ...

  • 三厂记忆,三十二

    雪狗和高新 前进中学的北墙外有几户人家,记得最东边的是雪狗家.雪狗家是父子二个,好像姓朱,我一直不清楚雪狗是父亲还是儿子,就当是父亲的名字吧. 我进过雪狗家,那间小小的堂屋北向,采光差,室内很暗,真正 ...

  • 三厂记忆,二十九

    南河沿.学农 前进中学向南,住了几位同学,周娟.范寒光.陈明辉,周娟家比较靠近前进中学,范寒光和陈明辉住在更南面一点.陈明辉现在是海门某银行领导,他讨了管红心做娘子,他家住在轧花厂:范寒光不知道是否轧 ...

  • 三厂记忆,二十八

    忆苦思甜 曹伟家南边.我家西南边的邻居是一个大院子,住着二户人家,叫什么我彻底忘了,离我家近的那户有二个孩子,儿子好像叫鹿鹿,比我小四五岁,我上初中后他刚上小学,女儿还要小一点,没什么印象了.另一家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