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嫠簋铭文,30,氏
《师嫠簋》铭文的第30个字是氏,姓氏的氏。
氏字在铭文中的位置
氏的演变
关于氏字的考释众说纷纭,都有道理,也都有不足之处,这儿介绍其中的三种:
字像一根木杆,上面有样子怪诞的龙蛇状图腾,这是一个宗族的标志。
象瓜有蔓之形,引申为宗族(姓)的蔓延、繁衍。
甲骨文的氏字,象人的下垂手臂,而且特意把手臂加长。金文在下垂的手臂上加一圆点指事符号,表示手垂至地。造字本义:低头捶手抵地,是底、低的本字。氏字被假借为“宗族根底”后,另造氐字,表示低、底的本义。氏字本义消失,只有引申义宗族根底延用至今。
《说文解字》:“氏,巴蜀山名岸胁之旁箸欲坠落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这个解释和氏字似乎没什么关系,不过这里描述的好像是山崩的景象,有点像今天冰川砂碛的移动,只是这里面的含义我们还不清楚。
姓和氏,都显示一个人的生命背景信息:
在母系时代,姓显示生身母亲的近景信息,氏则显示宗族历史渊源的远景信息。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这二种解释可能是站在母系和父系的不同立场上的观点,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现在很多国学班都在教。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所以流传千百年。《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读起来感觉不错的。
举一个姓氏播迁的例子:潘氏。
潘氏最早出现在河南固始,当地有番[pān]国故城遗址,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是一个鱼米之乡,现在学术界公认这个潘氏的发源地。
番国被灭后,子孙播迁各地,有江西鄱阳湖、广东番禺的地名留存,应该是番国子民迁徙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其中迁移到河南荥阳的一支以潘为姓氏,之后再播迁到全国和世界各地。后世的潘姓子孙都称自己为“荥阳世泽”。
旅行途中,大家可以关注各地的宗祠,也许可以了解到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看看这个姓氏迁移、播迁的历程,一定有很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