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快乐的途径有很多,但其中并不包括“执着于期待”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如果有人问起“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快乐”,那我觉得“期待的事情变成现实”、“想要的东西自己都能拥有”等声音可能会成为多数,但是,这真的是“获得快乐”与“保持快乐”的主要或唯一途径吗?
还记得小时候,有次母亲出差,大概去了有半个多月。虽然那时候学业繁重,身边也有不少小伙伴,可说到底内心还是蛮思念的。
虽然平时没有频繁的问父亲“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可在某天一推开门看到那件熟悉的白色羽绒服与它的主人时,内心中的欢喜便化作一路小跑和一个拥抱,并悄悄的延续到现在。
确实,“期待”算是我们天生就拥有的一种状态,并且“期待”若得到满足,我们也确实会因此收获不少好的感受,可如果只看到这个层面,似乎也对不起这些年多吃的米和面。
“你自己都说了,‘期待被满足’能带来快乐,可无论是标题,还是开头都在表达‘这样不好’的意思,所以,你到底想说什么呢?”
稍安勿躁、稍安勿躁。
我个人觉得,其实人的一生啊,可以简单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呢,控制我们的是本能、欲望与情绪等,这时候我们还没有很强的自我,所以没有多少对自己的控制权;第二个阶段呢,我们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自我,这时候能一定程度的与本能、欲望和情绪等平起平坐,拥有一定的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那么,即便不做过多阐述,我想大家也都明白,这两个阶段,肯定是“被控制在前”,“我们自己控制”在后的。毕竟,小的时候我们确实得靠着本能,才能“保证自己活着”。
可能这时候大家也都记不清楚自己小时候发生的事情了,所以我选一个不那么“遥远”的小例子。
因为种种原因的影响,一位25岁的朋友始终保持着“缺乏安全感”的状态。因此,在生活中,她跟自己的合租女室友关系非常好,没什么事儿呢,就去粘着她。
可要是你去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也讲不出个所以然,稍作犹豫思考之后,只会说“我也不太清楚,但就是感觉跟她在一起还挺安心、挺舒服的,所以老想跟她在一起”。
而如果你问她“是不是觉得这个人很好,很喜欢这个朋友”呢,她却很快就回答“也没有很喜欢吧,但就是感觉离开她不行”。
这个时候的女孩呢,其实也还是对自己没有非常强的控制力。因为她现在之所以会腻着这位室友,是因为室友本身有一些特点,和她相处会带来舒服的感受,而她贪恋这份舒服。
那这时候就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了,为什么她贪恋舒服呢?
“要你老是缺乏安全感,你也会总是很容易不舒服。”
没错,我觉得这个答案非常准确。她的不舒服其实就是来源于“安全感的匮乏”。
婴儿若感受不到家长的关注,内心就会基于生存本能而涌起无尽的焦虑,焦虑带来了动力敦促我们“要快点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于是,我们嚎啕大哭,用哭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而在他们把我们抱进怀里之后,哭声就随着我们“逐渐感受到安全感”与“焦虑的逐渐下降”而平息下来。
“你说的这些我能够看明白,但是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你看,哭声随着“安全感的提升”与“焦虑的降低”而得到缓解,我们重新收获“还不错”、“温暖”与“被爱”等感受,这些感受是否与“快乐”有不少联系呢?
而再看,内心涌起的焦虑是在“我需要被人关注,这样自己才能够生存,但现在家人并没有把注意力都放在我身上”这个条件下产生的,也就是在我的内心中伴随着“我想要活着”、“我想要家里人时刻关注我”、“我想要感受到关注”、“我想要感受到被爱”等期待。
那接着,父母听到我们的哭声就来关注我们,我们的期待也就实现了。
但是你发现没有,这时候其实并不是我们直接收获了“快乐”,而是一些“坑”被填补了、焦虑本身降低了,因此曾经因为这两个因素而被压抑的“快乐”被释放了出来、这两个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得到了缓解。
“那依旧不能否认‘期待被满足可以带来快乐’,这个事实呀。”
确实不能否认,而我想要表达的也并不是“期待被满足并不能带来快乐感受”这个意思。我想要传递的更倾向于:
期待属于一种状态,但是同时,它也是一种“在直觉层面,我们认为的‘可以解决自身正面对问题的方向/方法’”。就比如,缺乏安全感的男男女女,在择偶的时候会倾向于重视“我们是不是有很多的默契”、“对方对我是否是真心的”、“对方是否肯听我的话”等方面,因为这些朋友需要借助这些细节来确定“对方的存在可以弥补自己内心安全感的缺失”;
期待本身并没有什么,但是期待的内容其实很有趣。这就好比,有的朋友说“真爱就是不顾一切的付出”、有的朋友说“真爱就是绝对的包容”、有的朋友说“真爱就是无论怎么样都选择不离不弃”,这后面的付出、包容、不离不弃,其实都是这些朋友“对真爱的期待”、“他们自己为‘真爱’贴的标签”,代表着他们想要拥有包含这些特点的感情,那么也就是他们想要的并不是感情本身,而是这些特点,或者再直白点,他们希望借此满足内心的空缺;
期待本身的产生,是建立在“对自己或当下的不认可”与“当下确实有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自己又暂时没能力解决”这两个基础上。如同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注便嚎啕大哭的孩子一般,我们意识到或感受到自己存在问题,但又觉得自己解决不了;
期待从某种层面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促使我们追求目标、推进自己和生活向前的动力。不过这里的动力并不是只有期待本身,因为在意识到问题或感受到问题带来的不舒服之后,我们的内心中就会产生焦虑,焦虑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动力,而在没有找到更好、更实际、更准确的解决办法前,我们会“想当然”的自己产生一些“解决方向”,这些“想当然的办法”就化成了期待,而期待所对应的往往都是一些“美好的事物”,于是在焦虑的基础上,期待所包含的“对美好的追逐”也为我们提供了动力。
我知道每个人在看待问题的时候,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而面对上面这一坨不怎么“讨喜”的东西,我个人的关注点是在于“期待是由什么产生”上。
因为,当期待的产生是建立在“对自己或当下的不认可”与“当下确实有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自己又暂时没能力解决”时,持续的活在期待中,就等于当下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我们对当下与自己始终不那么认可。
而若问题始终没解决、始终抱着不认可的态度,那即便期待变成现实,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在这样的底色面前,也多半是车水杯薪、隔靴搔痒。
所以这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当期待变成执着,它便代表着对当下、自己与问题的回避。你觉得呢?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