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深夜爬山过端午
又是一年端午节,面对好友们赠送的大小形态不一、内容迥异的粽子,还有几位好友发出一起吃饭过节的邀约,心里热乎乎的,可谓独在异乡为异客,但是佳节并不寂寞。
或许是一种巧合,关于端午节最早的记忆,是在我岳母家,只是当时不知道有这种缘分。那是小学四五年级的事,我和沐沐春风的哥哥是同学,还有外院老张家的哥俩,大家年龄都差不多,平时经常一起玩儿,在端午节的前夜我们相约,像大人们一样次日凌晨去爬棒槌山采艾蒿,其实三家相距都很近,但为了能一起准时出发,我们就住在了岳母家。当年她们家是两间西厢房,一进门的堂屋被分隔成两部分,外面是小客厅,里面可以住人,那时家家都还是土炕,我们四个男孩就挤在这半间房的土炕上。岳父在外地工作,岳母带着沐沐春风姐弟俩住在里面卧室,外屋的小间相当于客房。
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机,更没有手机、游戏机等,房间一盏15W的灯泡昏昏暗暗,经常停电还要备一盏煤油灯,所以人们一般晚上八九点就会睡觉,几个小男孩挤在一起都说明天早起应该早点睡觉,就是兴奋睡不着,叽叽喳喳闹了大半夜,年龄稍大一点儿的张家哥哥还介绍了男孩小丁丁会突然长大的隐秘性知识,很刺激的。等到凌晨三点多便悄悄的溜了出来,开始童年的探险之旅。
(上图:5公里市区道路行走路线)
承德市棒槌山现在被称为磬锤峰国家级森林公园,山上有一块被当地人称为远古时期定海神针的巨石,上粗下细格外雄伟,形似棒槌,故此山俗名“棒槌山”。该石上部直径15米,下部约11米,高将近40米,连同棒槌底下突起的基座通高60米。棒槌山和相邻的蛤蟆石是承德著名的自然景观,现在从山下乘缆车大约20分钟可直达棒槌峰下。
当地的习俗是一定要在出太阳前完成登山采艾蒿的节日纪念活动的。凌晨三点是一天当中最冷最黑暗的时刻,虽然一路上都可以影影绰绰看到行人,但是心中的恐惧和期待始终并存,我们仅有的工具就是一个手电筒(爬山之前不舍得用)、两根赶蛇的小木棍(据说山坡上可能有蛇),还有一根准备捆艾蒿的绳子。从我们住的地方到棒槌山下要走大约5公里,从山脚到顶峰大约有3公里若有若无的山路,其实很多地方都没有路,但是那根棒槌高高的杵在那,满山的人也不会迷失方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早晨5点多我们终于站到了山巅,兴奋的拥抱棒槌石,拥抱蛤蟆石,当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时,每人手里掐着一把艾蒿欢快着往山下跑,7点要赶回家里吃早饭的。
(上图:3公里爬山路线)
那次活动没有家长的指导和陪伴,甚至没有家长像样的叮嘱,四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就无拘无束的开始了说走就走的探险,没有人想到带水和干粮,更没有水果,家长就没有想过我们在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在爬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吗?那时我们的心境,完全不是去郊游探险,更像是去完成一个神圣的宗教仪式。清晨,当我们把一小把黎明时分采摘的、据说可以辟邪驱蚊的艾蒿交给家长时,家长们普遍都是上上下下打量一眼,发现身体完整无缺,然后随手一指墙角说,把艾蒿放那,赶紧洗洗吃完饭上学去。所以我们觉得这种事很寻常,不值得骄傲。
其实山上真的存在危险,除了野兽,还有一群群能量外溢的愣头小伙子,1977年当我和五位同学喝血酒结拜为异姓兄弟时,还看过四哥小生肚皮上的刀伤,那就是他爬棒槌山时两伙小屁孩一言不合打起来,被人用三角刮刀捅在肚子上留的纪念,辛亏没有危险。总之,那个年代孩子多不金贵,男孩们也有更多的机会闯荡江湖,滋养阳刚之气。
今天,谁都不会舍得让上小学的孩子半夜走七八公里去爬山,普遍的心理是,不拍孩子懦弱,只要平安,还有治国平天下的大任等着咱家宝贝呢,不能因小失大。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