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训练目的看掤手运用变化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训练中套路练习到散手应用的桥梁,可是现在因比赛制度与模式造成了太极拳的练习者多仅停留在「推手」阶段,以致「散手」不思练习,或流于「说招」,这可能使得以后新进的学习者将「推手」与「散手」划上等号,或无法牦清其差异,以致传统技术失真。所以本文指出「推手」是太极拳的训练过程,其目的仅在锻炼粘连黏随的听化之功而已。换言之,「推手」是无法比赛的,而今之比赛模式无不是以推手之外型加以发劲使人仆跌,这应正本清源名为「散手」。

太极拳因其技击特色又名为「掤劲拳」或「掤拳」,所以,「掤」为太极拳的总手,意为太极拳技击手法皆以「掤」手为其第一道防线,再以其它散手手法拒敌。因此,「推手」即锻炼「掤」法的感应能力、听劲、粘连黏随之功。本文特以「掤」手接采、捩、肘、靠,证明掤的变化性与其在武术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章 绪论

一、 动机:目前一般太极拳推手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训练时的重点课程,而其训练的理念各家各派亦有一番不同的说法。武术界有云:「各师承,各传授」,这说明了同样系统、流派,会因不同的师承,以及各人观念总结出不同的拳术理论,产生拳路与技法各异的风貌。

现今由于体育与运动竞赛观念舒发,所以现今太极拳推手训练的发展方向是以比赛规则为依据,这对于「体育」方面的推展是有正面影响的。但是为了符合现今的体育理念,而制定的推手规则,却因之而使技巧的运用范围狭小又受到限定。这使得太极拳推手的初始训练理念,无法贯彻传授给现在新兴一代的学习者。这不但影响了推手技术水准的提升,亦影响其发展。例如目前推手比赛或练习时我们常常可看到「较力」的比赛与练习,而其比赛或训练的形式就成了「顶牛」这一类的竞技比赛。反而太极拳推手的原貌、始意,渐渐被世人所遗忘。这使一些人认为「推手」是太极拳与他人技击、搏斗的方式。我们都知道每一种现代竞技运动比赛均须有自身独特技术,使它呈现给世人的观感是一现即知的;例如:拳击就不会有柔道的风味,泰国拳就不会看成跆拳道,柔道与西洋角力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这说明了没有一套独特风格特色为背景,而形成的技术规范就无法推上现代竞技运动比赛。我们从比赛的实际情况可以了解,选手技术水准不够时,常常会产生以力抗力,有如能力抗狂澜之势;可是在相互出招之余,丝毫不见其功效。这种殊不懂得太极拳走化之功、蛮干的运动模式,或许这些选手会因力大而侥幸得胜,进而从力量的方面反复加强,这已偏离太极拳推手训练的目的,更影响其发展。

二、 研究目的与范围

目前可看到的有关于太极拳的书籍大都仅论及拳架的演练方式,或拳架应敌时互相拆解的分析,或推手的练习训练法而已。于此,我们不仅要怀疑:「太极拳到底要如何善用他的训练过程提升其实际对敌之功效?」试问:「太极拳在与人搏斗时是不是与敌人搭手后而进行近身格斗?」当然每一位有智慧的武术家都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太极拳散手到底如何练习呢?他对敌的备战动作是什么呢?太极是否有散手的单练动作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迫切希望去解决的。由于现代推手比赛的模式规范狭小,因而造成一些选手或太极拳的练习者无法一窥太极拳之原貌,这也可能造成尔后太极拳深奥的传统技艺被误解,甚至失传,希望透过本论文抛砖引玉提出掤手的运用的技法与其变化,使新进的太极拳练习者迅速得由最基础的「推手」训练提升至散手的应用层次。

武谚常云:「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精」,太极拳的应用也是如此;习拳若想要能达到应敌之效,不从一招招的散手训练着手不能为功。我们从其它各项对抗性的运动也可以明白,如柔道选手的专精动作或为扫脚或为外割,拳击选手专长或右手直拳或上勾拳.......等,这些单项运动的运动能从那么多的格斗技巧中寻找出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必杀」招数再加以单练,太极拳在技击的领域何尝不是这样。可是目前我们常看到在太极拳习练时多着重于套路的演练或推手的训练,再不然就是互相的「拆招」或「说招」而已,因此想要把太极拳的散手练好有上述的训练模式是不够的。本文强调太极拳单练的重要,和说明太极拳推手与太极拳散手是截然不同的。太极拳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各家各派都有不同的独特见解,故本文希望藉本人多年来参与太极拳推手比赛及各项擂台赛的各种比赛时的经验,特别以太极拳「掤」的运用与变化为主题,阐述太极拳推手、散手之重要。

由《陈微明太极拳答问》一书中指出太极拳七十余式均是散手,可知太极拳技击的手法内容变化丰富,所以本文只从太极拳推手练习的各阶段过程,来探讨太极拳推手训练目的,训练过程以及「掤」起始的技击运用变化。由于推手是太极拳散手训练入门的第一层功夫,而「掤手」又为太极拳八法(掤捋挤按,采捩肘靠)之起首,故本文作者以「掤」来串联采捩肘靠的应用手法为研究范围的限定。

三、 研究方法

本论文之研究分两部份进行:首先讨论太极拳推手训练的真正目的为何。这部份由讨论太极拳的目的(技击)、内容、训练过程开始。先了解太极拳推手训练真义为何,再比较各家武术与推手相关的训练,并以前辈武术家之言为印证,以求知太极拳推手训练的真义为何。太极拳推手训练以掤起首,各家武术接手也以类似掤手的动作起始,可见掤手在技击训练中有其特殊地位与意义。本论文讨论的第二主题即由太极拳掤手开始,比较各家接手之基本动作与太极拳掤手之相似性,以确定掤手的重要性并分析其技击特性──攻守合一,接着介绍以掤手起始的各种运用动作之变化。

[page]

第二章 太极拳推手训练的目的

一、 太极拳的目的(技击)、内容、训练过程

中国武术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为主要锻炼内容,并具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太极拳也不例外,太极拳的套路运动是提升格斗运动的基本条件,可以达到身法的锻炼,但是没有格斗运动的练习,这种拳架的练习只是空有其形却不具备实际的攻防能力。因此了解练习太极拳拳架的目的、内容与必经的路程是学习太极拳的重要观念。

入门先找形,是每个老师所要求强调的,初学者尤其重要。有形方可有势、有神。在套路表演上是否成功展现运用出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富于变化,别具一格的套路风格,使期能达到「形美感目」的阶段。

形美者不一定传神,传神者都能具备美形;「神」是表现内在对拳理的诠释,一种无声的肢体语言。而套路的外在展现是由内在体验所获得的肢体外在形态,武术神韵的精神内涵主要表现在招法的精妙,劲力的轻重缓急,攻守的虚实,战术上的编排。太极拳推手以走架为主,正确的走架可训练运动员下盘攻夫、爆发力、身法的协调,并能正确掌握太极八法。以这为第一阶段,而后方能进入第二阶段,是由对练、拆招、说招的定式推手的基本练习法开始,俟其能掌握熟悉后再深入活步推手的基本练习法,并将其定式推手与活步推手中基本练习法变化及相关拳种的应用技法做一比较,做为练习者技术层次的提升。第三是懂劲与用劲的阶段:太极推手是一种双方互相搭手以劲为研究内容的形式,推手的目的是感受到劲的变化,这使学习者能掌握基本接手技能,有助于踢、打、擒、点、摔等散手应用。因劲是技击中虚实变化的根源,又是各种技术变化的源头。将之应用比赛,而失去推手练习原意,并且在以推人为主之技法的狭小范围上推展,使得经太极拳推手训练所得之散手技术大部份不能发扬以至失传,更别谈太极散手的应用变化与其它拳种较技。太极拳较技凭掌握该刚则刚,该快则快,应柔则柔,搭手即发的原则。推手训练是以「发即是化,化即是发;攻即守,守且攻」强调「阴阳相济」之术的哲理,并将之应用到拳术技击的领域。

二、 练习推手的目的为何

太极拳所具有运动内容相当丰富,除了拳套以外尚有太极基本功、推手、散手和器械。若以太极具体内容与其它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拳系比较下,太极拳多了推手运动这一项。太极拳的推手运动,在各个太极拳系统下将武术的实用性,发展出一项独特的竞技运动。

太极拳推手是由两人依拳架中的基本招法(太极十三势)进行对练,只限于运用一部份掤捋挤按、采捩肘靠中之无伤害性之技法,不可运用踢打摔拿等技法。太极拳中打手歌(推手当时称打手):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首句已说明掤捋挤按四手为推手的基础,「掤」手又为四手之首,更为重要。先贤也特别强调必须用心研习掤捋挤按的用法,利用推手的学习模式,感受到上下相随之变化,使人难以打入我身,无论力量多大,都自若熟练地掌握四两拨千斤之妙,不仅能引进对手的力量,并能使其依我意牵动于他,我即能视时机撒放。

孙福全太极拳学一书中(注一)对于掤捋挤按有更深入之说明,孙大师强调千万手法皆由掤捋挤按四法中之变化而出,至于因熟生巧,相随善变则非其所能道尽。掤捋挤按虽是推手的根基,却是技击入门的重要起点,所以必须重视推手的基础。武谚有云:「舍本求末瞎胡闹,循序渐进最为高。」戚继光曾说: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又说:「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钓、镰、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身手」「其拳也为武术之源」《纪效新书》这番言论对于武术的学习过程与战斗技艺有其精辟之叙述且客观的分析。太极拳推手之目的即是打好太极应用技艺之盘石,因它可达到因势利导,借力打力之境界。

在武术的训练过程中,接手的练习是极被重视的,凡与人对阵交手,双方第一次手的相接触称之为接手,由于首次的接触对全盘的影响甚巨,因此推手的训练就更为重要。推手是练习搭手时,感受敌人劲力大小与走向的能力技法,不论哪一家拳派皆有其不同的推手技法或接手技法。

在太极拳推手中可以练习「懂劲」,就是透过推手的训练方式而增强学习者的感觉能力。懂劲使双方一接手时就能立即察觉出对手运动来去之意,轻重虚实,使得一开始使能抢得先机,掌握时势方位,取得先声夺人之机,挫其锐气,培养出敏捷的反应,知机知势,随机应变,缓急相宜之能,以求得接手之时便能得机得势,适时作出正确的反应动作。

由此可知,在武术的训练过程中是很重视推手的练习。以太极拳推手运动来说,各个门派的推手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其基本学习推手的程序亦不相同。俗话说,各师父各传授,也因此师承之差异,传授技法变为我固有之丰富文化遗产。就基本推手程序大体而言,从一人演空练习进至单推手到双推手,由定步推手到活步推手,自四正推手到四隅推手,使其在手法训练上能做到「环环相联,以圆化发」;在步法训练上能做到「进退有序,以走制敌」,而且能达到纯熟的阶段。这时候才能将推手的阶段推进到全面练习散手的阶段,所以在很多武术的训练里都非常讲究推手的功夫,例如部分北派拳术中的八卦推手,通臂推手以及部分南派的拳种如白鹤拳游肢、咏春拳,或他种拳派中的搭手、桥手等类似推手训练的练习过程。

三、 目前太极拳推手的训练与比赛对太极拳推手所造成的误解

其实推手是一种训练模式,根本不能比赛的。比赛要分出胜负,两人推手时接手后要分出胜负即是太极拳散手,只是目前所谓的推手比赛以推手之接手起始,要求要推三圈,接着就是在规则内将人推倒或推出圈外。这样的比赛名之为推手比赛,似乎只是因事前以推手模式接手推三圈而已,事实上根本是在规则内以散手将人推倒或推出。若则更其名为散手比赛却又名之不符,因只能将人推出或推倒,其实不管是散手、推手或推人的比赛,太极拳推手在台湾推展的成果是大家有目共赌的,我们从这实行多年而且经过每次比赛的修正后,推手比赛规则已经跳脱出武术伤害性的本质,这是相当合乎现代体育运动竞赛规范的精神,这可能是由散手改为推人的原因吧。可是我们身为传统武术的传承者,其背负着薪传先人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求生技艺,必须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太极拳的散手是否依然如其它拳术一般训练完推手后,进一步地在散手的练习模式中提升太极拳技击面。

关于这一点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现在流行的柔道演进史来看,当时嘉纳治五郎以其精湛的柔术技艺融合其它各家的柔术技巧,排除了危险度极高的伤害性动作,创出了柔道,使得此项运动合乎「体育」的范筹。再者,他又以其丰厚的学识、技术的涵养排除当时众家柔术的挑衅与责难,使得现今「柔道」在体坛上蓬勃发展。从另一方面去思考这个问题,当时「柔术」的求生必胜绝招是否完整地被保留下来?亦或是现在日本民间是否尚持续教授超脱于柔道技术,更高一层的民族技艺?

如今哲人已矣,但典型尤存,太极拳的技法若只是像柔道那般地推行,教练或选手若只是停留在太极拳的推手阶段,不思长进地去穷究太极拳散手的层次,再加上现今仅存的太极拳硕老若不给予我们后生晚辈斧正太极拳应走之路,那么太极拳的生命就会局促在狭小的推手世界中,当然精妙的太极拳散手也就因此如同柔术般的成为历史的名词。

[page]

四、 前辈武术家之言

「打手歌」与署名王宗岳着的「太极拳论」指出练习太极拳推手能加深对太极拳拳式和劲法的领会,提高人体的灵敏、速度和力量等素质,并有助于锻炼皮肤触觉,提高皮肤的感知能力,锻炼中枢神经系统,提高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太极拳体用全书」,「太极拳讲义」.....等书都确切言明:「推手者,所以求其用也」,而许禹生更明白指出:「近人习杨氏太极拳,仅于姿式外更习推手,不究单式之功,于散手应手,多不涉历,失之偏柔者多,实以自昔者多文弱之士」。这说明太极拳名家都认为「推手」只是由拳架练习到格斗运动的必经之路,当然推手的练习过程是重要的,可是练习散手更是不可或缺的。

五、 小结:太极拳推手训练的真义

总括来说,练习太极拳推手不能有胜负观念,有了胜负的观念就会失去引进落空,听化撒放的太极拳推手的真义。

目前太极拳推手规则只限于运用一部份掤捋挤按、采捩肘靠之无伤害性之技法产生推人的结果,而不可运用踢打摔拿等技法。为保存太极拳原始风貌,应运用太极拳推手练习,太极拳拳套中的散手技法──踢打摔拿,这个可做为由目前推手赛提升到散手赛的另一高层次境界的枢纽。

第三章 掤手在太极拳推手中的重要性

一、 何谓掤

《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推手」一章中说:「掤法向外,驾御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故曰掤」。就是说明向外托起的意思,在搭手时逆着对方之劲承而向上使对方之劲不得下降,就称之为掤。《陈微明,太极拳答问》一书中指出,「掤」字有直掤、横掤、上掤、下掤。而在《陈微明,太极拳讲义》中指出,「掤劲」义解为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太极拳全书,陈氏太极拳》一书中说明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外向内缠丝,称为掤劲。

二、 太极拳中的掤手为八法重要之起手为何

由字面上来看,八法把掤法列为道要之第一法,实质上,掤手不只是一单一掤式而已,他含有重要之掤劲,掤劲亦不是太极拳掤式所独有的,是太极拳八法甚至是太极拳中的任何一手,都须或多或少地含有掤式之法的用劲。拳谚曰:「人无刚骨,安身不宰;拳无刚柔,出手无敌」。许多人认为太极拳只是柔柔的,不可以有刚强之劲,这是对太极拳的一种误解。太极拳谚云:「运化要柔,落点要刚」。这也是前面所谈论的「以圆化发」亦即化劲和发劲。也说明了化劲和发劲都不可勿略最基本的掤劲,因此太极拳中才有所谓「掤劲不丢」此种说法。所以将「掤」列为八法之首是有其道理的。

三、 掤的技击特性:攻守合一

中国功夫极为注重攻防概念以及观念之认知,武术谚语有云:「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招架与否是经由数以千遍的练习,使其能掌握瞬间之变化反应。「招架」于一般技击之认知中,属于基本反射技能;「不招架而击」是中国武术要求之重点,此观念更加突显出武学的积极面。武术谚语曰:「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方为真」即是强调自我本能的反应,表达了熟能生巧,以至于精妙之境。这也是西方体育概念中从「运动学习」(Motor Learning)、「运动控制」(Motor Control),并从展现「运动表现」(Motor Performance)的整个运动学习的过程。(注)中国武术更是重视此一过程,在太极拳学习步骤上亦是有明确的指导原则,由走架功夫进入推手;由推手功夫达到散手层次,这循序渐进的训练阶段强调其目的与意义:走架是知己功夫,推手是知人功夫,散手是知变功夫。

在太极拳技击特性上「掤」这个动作对于太极拳的练习非常重要,从太极拳技击训练的基本训练模式「推手」中可看出,一搭手(接手)即是掤手的技法,此乃因「掤手」具有攻守兼备的技击特点。在太极拳推手练习中亦强调「懂劲」,太极拳谚云:「运化要柔,落点要刚」因此又有「掤劲不丢」之说。「掤劲不丢」在竞技中有相当的地位,它包含着攻和守两类技击方法。「守可自保,攻可取胜。」在技击实践里,只攻不守也不易取胜;只守不攻也不易取胜,攻守兼备是唯一能克敌制胜较优的技法。无论攻守化发都是强调掤劲。笔者于学习太极拳的技击方法时,高芳先老师指导我掤的要求是不与对手抗力争斗,训练我运用旋腰转化,并且相当注重「掤」之积极性,这也就是攻即守、守即攻之「攻守合一」的理念,这的确符合了十三势行攻心解中「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已先动」的技击理念,使其养成攻击之主动性。而太极泰斗吴图南也曾讲授他与杨少侯学时,杨师一伸手即可使人后仰摔出,那时杨师少侯先生之教学法是具连摔带打的特性。(注:太极拳之研究)

[page]

第四章 掤的运用变化

一、 拳谱中掤的运用变化

《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推手」一章中说:「掤之方式最忌板滞,又忌迟重。板者,不知自己之运动;滞者,不知敌人之取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则不成其为推手矣。迟重者,必以力御人,便成死手,非太极家之所取代也,必曰掤者,黏也非抗也,手向外掤,意欲黏回,又不使己之掤手与胸部贴近,得化劲全赖转腰,一转腰则我之掤势已成矣」。这就说明对四正或四隅推手的掤法都是适用的。《陈微明,太极拳答问》一书中指出,「掤」字或直掤或横掤或上掤或下掤,黏住敌人之臂或手,随时变换方向,总之不要敌人在我臂上或身上得有一目的而可以放劲。《太极拳全书,陈氏太极拳》一书中指出,八门劲别与弹性的掤劲。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拙力,但不是说用意不用劲,因为太极拳就是由八门劲构成的。八门劲都具有放长的弹性,所以称为「劲」,而不称为「力」。八门劲的名称虽有不同,但实质上只是一个掤劲,其余七个劲只不过因方位与作用不同而另有所称而已。所以太极拳也可以称为掤劲拳。《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一书中说,「掤法」的运用,两人搭手时掤法用以承接往对方劲力,感知其劲力方向、大小及其变化。这些都言明了「掤」是太极拳在应用时的起手动作,所有变化由「掤」出,由「掤」感应敌人之力量。

二、 例子

一般而言,采捩肘靠的动作各家大同小异,但用法上则各门各派各具特色,而且常因时制宜之需而对动作有所改变,故用法上分成较同于拳架之基本应用与较不同于拳架之变化应用。由于同于拳架之基本应手,仿间有关于太极拳的书均有提到,但是尚未见到由「掤法」串接「采、捩、肘、靠」之应用,是故本文作者以「掤」的运用变化举例介绍。

1. 掤手接采法的应用法:设与敌人对面,右足在前用右手击我胸前,我将右足向左前方上步落实,随例叉左足同时将右手提至胸前,手心向内,肘尖略垂,即以我小臂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掤劲向前往上掤去,左手迅速从右手臂下方采其敌方之右手臂,右手臂由上向下抽出划一圆贴其敌之胸部,右足向后崩直即可摔敌于地。

2. 掤手接捩法的应用法:设与敌人对面,右足在前用右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向右前方上步落实同时将右手提至胸前,手心向内,肘尖略垂,即以我之小臂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掤劲向前往上掤去,黏住敌人之右臂,随即将右手掤劲向前划小圆向下掤劲,划圆至敌之胸部,上左足成左弓步同时左手贴至敌人之腰际,左手向内用劲右手向前外下按劲即可捩倒敌于地。

3. 掤手接肘法的应用法:设与敌人对面,右足在前,用右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向右侧上步落实同时将左手提至胸前,手心向内,肘尖略垂,即以我小臂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掤劲向前往上掤去,黏住后即手心向外翻抓住敌人前手臂,同时右手抓住敌人右手臂,右肘顶住下颚与喉节中间,接着迅速将身向左旋转即可摔敌于地。

4. 掤手接靠法的应用法: 设与敌人对面,右足左前用手击我胸部,将右足向左前方上步落实同时将右手提至胸前,手心向内,肘尖略垂,即以我小臂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掤劲向前往上掤去,黏住后即将掤劲向下带,迅速用我右肩靠敌之胸即可摔敌于地。

第五章 结论

一、 太极拳推手训练的目的与过程

一般来说,我们去推想早期武术家将太极拳手做为较劲的模式,其原因都是武术的爱好者,若以散手相见,则相互间的伤害将会加大。基于切磋武艺的因素下,试以推手的方式互相感应,较劲两方的粘连随走,引进落空之功,而透过此模式,功夫的好坏即可不伤和气的须臾分辨,这正应了古老流传的那一句话「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这种推手方式确实达到了武术家以武会友,点到为止的目的。现在太极拳推手比赛参赛的人员是否都是以此心境应赛,这是值得怀疑的。然而推手仅是太极拳的训练模式而已,其目的只是以掤捋挤按采捩肘靠锻炼身体的圆活,如浑天球一般,能随屈就伸。《陈微明,太极拳讲义》。以现在的比赛模式来看,只是应用「推手」的起使动作,若要将敌方推出圈外或使其仆跌,不用太极拳的散手是不行的。太极拳的文献中言及「推手」的训练步骤时,多仅是及专练如何化?如何黏?如何听?对于发劲「拉人」、「推人」一法殊未提到,这是所有的作者因藏私而不谈吗?亦或是「推手」仅在锻炼粘、听、化等法而不是意欲使人仆跌在地呢?这答案是相当明显的,要发劲「拉人」、「推人」至地的动作已属于「散手」的训练了。它只是运用「推手」习得的接手、听、化之功再以「散手」施技而已。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散手」的竞技,非「推手」也;那吾人又要问「推手」应如何比赛呢?这在前面也已谈过了,「推手」只是一种训练法罢了,它不能比赛,所以本文作者建议将今之「推手比赛」更名为「太极拳散手赛」方是名符其实,正本清流。

二、 掤的变化性与其在武术中的重要地位

陈微明在太极拳答问中说:「推手虽不用力,然练之数年,自然生一种『掤劲』,此种掤劲并非有意用力而敌人之力自然掤住不能近身....」,又陈氏太极拳更开门见山的称太极拳为「掤劲拳」,并强调「八门劲是一种绵软不断的弹簧劲」。这说明了太极拳为总归为十三式,而十三式又最后整合成了「掤劲」,故「掤手」是太极拳的总手。王新午在太极拳法阐宗也云:「干掤坤按,干属纯刚,故掤而向上,....,掤劲刚而上承,按劲柔而下顺,在拳法尤切实际,故在功深者,每以掤劲出手接敌,再施其它变化,犹如藏甲兵于城中,先以城垣拒敌,然后以兵戎出击之也....故在太极拳每式每着皆有掤劲,即命名为『掤拳』,为义亦当,至对敌变化不过刚柔配备不同耳....」,所以掤手对太极拳的重要性正如同桥手之于洪拳的重要一般,洪拳或鹤拳常常强调:「有桥搭桥,没桥自己造桥」,这言明了搭手的重要。有了搭手,往后各项手法的变化尽肆意发挥,太极拳「掤」何尝不是如此呢?王新午也认为掤手后藏的精妙手法,是必须以掤手先去探究敌之虚实,再应以良策的。

如此看来「推手」是在练习「掤」的感应能力,就像牢固城垣一般,于城垣牢固后再兵戎出击,即为对敌变化的招式了,这就是太极拳散手。所以,没有掤手没有其它的应用手法,那么在推手的习练时,不孜孜于「掤劲」的感应,就无法掌握实际对敌应用「散手」之效。

参考文献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太极拳全书》。北平;人民体育。
王新午。1974年。《太极拳法阐宗》。台北;中华武术出版社。
吴鉴泉。1984年。《吴氏太极拳》。台北;华联出版社。
孙福全。1975年。《太极拳学》。台北;中华武术出版社。
陈微明。1971年。《太极拳讲义》。台北;华联出版社。
陈微明。1971年。《太极拳答问》。台北;华联出版社。
康戈武。1991年。《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台北;五洲出版社。
杨澄甫。1934年。《太极拳体用全书》。台北;真善美出版社。
郑曼青。1992年。《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台北;大展出版社。

(0)

相关推荐

  • 有感于《我的太极拳观》

    许多人练了一生太极拳,可对太极拳到底是什么拳.它在技艺上有什么特点以及该怎样去练,说法很不一致.有的说太极拳可以健身,有的说既可健身又能防身,也有的说能修身养性.偶读马长勋先生的文章<我的太极拳 ...

  • 谈谈太极拳的散手

    昨天看了一位师兄演示的散手,说实在的,那其实只是散推.我猜练太极拳的之所以不叫散打而叫散手,可能也是留一手,有个回旋的余地--如果说是散打,有人叫板或者提出置疑,可以言语支吾. 现代专业练太极拳的,没 ...

  • 对<浅谈武术推手训练与竞赛规则>一文的看法

    ---谈武术的体育竞赛与非体育2011.11.21阅读(0)                 (按语  此文原载<武魂>2002年第六期(总168期).本来是给武魂杂志社吴文翰先生的一封信 ...

  • 意拳推手训练中的打轮与变化

    意拳推手训练中的打轮与变化 意拳推手的训练程序主要分为打轮和变化两种. 所谓打轮,是指双方手臂相互缠绕成圆形轨迹运转.打轮在推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推意拳推手训练中的打轮与变化手的基础.其目的主要 ...

  • 复盘:从东南大学2020届毕业生去向看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变化

    复盘:从东南大学2020届毕业生去向看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变化 Archibucks Archibucks自2009年起为建筑设计企业提供一站式招聘解决方案,客户包括华东院,中建院,天华,gad,日清,D ...

  • 议论文结构训练,看这篇足够了:全新选材,紧扣教材,超细做工(基础版 升级版)

    考  前  贴  心  提  醒 "议论文结构训练大全",分板块精编,很值得学习. 学习清单: 1.学习并列式(横式)论证结构 2.学习对照式(横式)论证结构 3.学习递进式(纵式 ...

  • 看盘技巧:训练良好看盘能力的有效方法

    看盘技巧:训练良好看盘能力的有效方法 炒gu手训练系统 看盘俗称盯盘,是股票投资者主要的日常工作,也是我的工作之一.但刚入股市的投资者.新股民们往往把看盘仅仅理解为及时跟踪指数的涨跌,这是严重的失之偏 ...

  • 长期健身的人,一旦停止训练,你会有什么变化?

    长期健身的人,一旦停止训练,你会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了. 小编说过,健身是一件需要坚持才能有所收获的事情,而当你有所收获后,却停止锻炼,那么自身会有什么变化呢?不过是将所有的收获,全部返还 ...

  • 太极拳推手训练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于舍己从人的问题,关于接劲和借劲的问题,关于蓄劲和发劲的问题,关于解决"双重"的问题,都是太极拳推手训练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必须正确对待和认真解决的关键问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体 ...

  • 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释义

      爱太极 尚自然 乐健康 享生活  太极十三势  太极拳拳架练习和推手中运用的13种基本方法,被认为是太极拳功技的精髓.十三势分别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前八种为基本手 ...

  • 口才气息的训练目的意义,口才练气息的最有效的方法

    是不是经常碰到,讲话多了嗓子干涩发疼,讲话太低声,讲话软乎乎的状况. 是由于你的气息沒有控制好. 平常讲话无需气,会损坏声带息肉. 那麼,在这儿,大家开展气息的训练. 在这儿有一个错误观念,大伙儿觉得 ...

  • 李洱:从《晚熟的人》看莫言小说的变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11-07 以下文章来源于文艺报1949 ,作者李洱 . 阅读<晚熟的人>的过程,就是感受莫言小说变化的过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8年之后,莫言最新小说集出版,自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