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针配穴大法与治要:引言(1)
引 言
张仲景的《伤寒论》,在中国医学史上有伟大的价值与崇高的地位。他是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医药发展的经验,成功地创立出中医治疗学体系,得出精华,蔚为大观。自问世一千七百余年来,康济民生,师表后学。历代医家无不倾心折服,亦未见谁能越此范畴,独出心裁。可谓光耀千古,堪称医之瑰宝。
《伤寒论》虽是汤液治疗的巨著,而针灸治疗亦不少见。历史上我国汉代的针灸十分盛极,《汉书·艺文志》就有不少关于针灸的记载。《伤寒论》中凡涉及到针灸的条文,多半是“针足阳明”、“灸少阴七壮”、“灸厥阴”、“可刺”,“当灸之”等未道穴名的字样,可见针,灸何穴,在当时是不成问题的。
《伤寒论》中的六经,与六气,脏腑、经络息息相关。事实上,六经辨证作为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理论核心,正是张仲景继承并融合了脏腑、经络、气化学说于治疗的完整体现。若撇开经络气化而言六经分证,则伤寒论搞得形迹支离,于理法不能会通,岂不可叹?
欲达到愈病目的,必先了解审病规律,而审病规律,不外乎六经六气。针灸谨按规律施术,往往能获良效。仲景《伤寒论》中有六经为病提纲,其提纲是将人身表里分为六大证型,每大证型于该篇中均备主方主治,于方药中分君臣佐使,再于相佐相使之药视其兼证而加减之。
至于针灸,则又将六经分为手足十二经,把人身病证分为十二类症候,见病知源,循经按穴,始能得其要领。盖人体经络配属脏腑,由脏腑外达,网维一身,形成十二经,其自某处行经至某处,而某处之经路,确见某种疾病所在,反映着某经所属脏腑的病理机制,故用针在于协调沟通脏腑经络,使之归于平。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