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及防控措施,手机千寻学术网
摘要: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学,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症状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关的诊治及防控措施。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治疗;防控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肠道疾病。急性、高度接触性的肠道传染病,给许多规模化猪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特别是冬、春季节,往往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高发季节。近几年来,该病在武隆县仔猪及成年猪中都有流行,特别是早春产仔季节流行,会造成大批仔猪死亡,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因此要提高诊治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水平,改进防控措施,促进生猪养殖健康发展。
1猪传染性胃肠炎
1病原学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能在猪肾、猪甲状腺、猪睾丸等细胞上增殖。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钠、次氯酸盐、氢氧化钠、甲醛、碘、碳酸以及季铵化合物等敏感;不耐光照,粪便中的病毒在阳光下6 h失去活性,病毒细胞培养物在紫外线照射下30 min即可灭活。病毒对胆汁有抵抗力,耐酸,弱毒株在pH3时活力不减,在经过乳酸发酵的肉制品里病毒仍能存活。
2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断奶仔猪、肥育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大多数能自然康复。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冬天。仔猪多发于春季。不易在炎热的夏季流行。该病潜伏期1 d左右,有时长达4 d,一般在3d内暴发并迅速传播,约经1周左右达到高潮,随后呈零星发病。表现为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不同年龄的猪均可发病,哺乳仔猪发病会造成大批仔猪死亡,死亡率与年龄的关系甚为密切,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出生5 d以内的仔猪病死率可高达100%,10日龄为50%左右,5周龄以上的猪死亡率较低。
3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突然发生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哺乳之后)。接着发生剧烈水样腹泻,粪便呈乳白色或黄绿色,带有小块未消化的凝乳块,有恶臭。在发病末期,由于脱水,粪便稍黏稠,体重迅速减轻,体温下降,发病后2~7 d死亡,耐过的小猪生长较缓慢。肥育猪发病率接近100%,突然发生水样腹泻,食欲不振,四肢无力,下痢,粪便呈灰色或茶褐色,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生长期的猪和母猪症状轻重不一,通常只限于厌食几天,个别猪呕吐、腹围增大。有的患病母猪体温升高,无乳、厌食和腹泻。
4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在胃和小肠,以胃至直肠呈现卡他性炎症为特征。哺乳仔猪的胃内常充满、滞留未消化的凝乳块,胃底部黏膜轻度出血,黏膜下有出血斑。小肠肠管扩张,有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肠绒毛萎缩,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在肠系膜淋巴结管内见不到乳白色乳糜,肠黏膜严重出血,淋巴结肿胀。
5治疗及防控措施
5.1治疗原则和用药
由于该病发病急、病程短,要早发现早治疗,治疗越早,疗效越高,可减少死亡。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可选用以下药物治疗。如链霉素、痢菌净、磺胺密啶钠等,并配合中药辅助治疗,起到一定效果。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在饮水中加入5%葡萄糖、0.9%的氯化钠、0.2%的碳酸氢钠,经过充分搅拌后给猪饮水;蒙脱石散或木炭粉口服,修复肠黏膜;减饲,饥饿疗法,减轻胃肠道的负担。
5.2坚持自繁自养,控制人畜流动
猪传染性胃肠炎极易传入猪场,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避免从疫区或发病猪场引进,并对引进的种猪严格检疫,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种猪没有任何症状放可解除隔离。并且禁止闲杂人员及车辆进入猪场,防止通过人和车辆带毒进入猪场,引进猪场发病。
2.3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工作
实施“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分娩舍应重视做好保温工作,特别是春季日夜温差较大,应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尽早使初生仔猪吃足初乳。可在猪群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一旦发现该病,立即严格隔离消毒。常用消毒药物进行定期消毒,每周进行2次。临产母猪转入分娩舍前,应用温水擦洗干净并彻底消毒。初生仔猪应该尽早吃足初乳。
5.4强化免疫工作
及时免疫注射疫苗是防治该病的有效办法,肌肉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母猪在分娩前5周和2周进行注射,可使仔猪获得良好的抗体。对曾发生过传染性胃肠炎病的猪场,应在秋季和冬季对保育仔猪进行免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