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农:书斋内外琐言

养生无道

大概因为上了点年纪的关系,凡碰到讲养生的文章和资料都看一看,也有老同学老朋友发这方面的材料来供我参考的。看来看去,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养生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道”,而明白这一点即是养生之道。

一般都说老年人不要多吃肉,要多吃蔬菜水果——这固然是有科学道理的,但也有百岁老寿星非肉不饱,而精神极好的。

一般都说生命在于运动,而也有不少健康老人根本不锻炼,一味静养的。

至于保健品,有的说吃这种好,有的说吃那种好;有人花了许多钱,吃了一大堆,结果反而不大好了。

许多著名的老寿星对来访者说,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始终高高兴兴的,也不要管长寿不长寿,身体肯定好。

无为而无不为。无道而实有道。

最近翻闲书,看到一则好玩的小故事:

伯父君谟,号“美须髯”。仁宗一日属清闲之燕,偶顾问曰:“卿髯甚美,长夜覆之于衾下乎?将置之于外乎?”君谟无以对。归舍,暮就寝,思圣语,以髯置之内外悉不安,遂一夕不能寝。盖无心与有意,相去适有间。凡事如此。(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

蔡襄(字君谟,1012—1067)有一部漂亮的大胡子,一次宋仁宗问他,为了保护这把胡子,睡觉的时候是把它放在被子里面呢,还是放在外面?蔡君谟因为平时没有注意此事,回答不出来。到当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想起皇帝提出的这个问题来,赶紧用心加以研究,结果无论是放在里面还是外面,好像全都不对头,弄得一夜没有睡着觉。

未研究养生之道时,身体蛮好;研究了一大通以后,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许多事情如此。

两句骂人的老话

骂人的话听上去难免不大文明,但既然流行,必有它的道理,是值得研究的。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论“他妈的!”》,分析这一句流行甚广的“国骂”,得出一系列深刻有趣的结论,给予人们很深的印象。不过这样的题目一向很少有人肯写,因为容易有不大文明的嫌疑——而其实这完全是两码事。

这里来谈两句骂人的老话,一是“混账”,一是“讨债鬼”。

欠账还钱乃古今之通义,如果不讲诚信,企图赖账或久拖不还,那是不能容忍的;因为人们痛恨这种行径,就把其他不像话的做法也斥为“混账”。外延一旦扩大化,这个词也就格外流行,并且衍生出“混账东西”、“混账王八蛋”一类口头语来,以加重其分量,痛斥對方乃一个情节相当严重的无赖。

“讨债鬼”则是一句专门骂小孩的话,也可以说成“小讨债”。这话1949年以前在我的老家一带颇为流行。如果一个孩子不顾家里的困难,老是向父母要这要那,大人来火了,就拿这话来骂他们。当然也有并无骂意的,甚至可以用来表示赞美。例如同邻居或熟人说话时提到自家的小孩,有时会说“我家的讨债鬼成绩倒还蛮好”之类的话。“鬼”字一般有贬义,但“机灵鬼”、“小鬼”一类词语其实乃是爱称。不过如果加一个字成为“鬼子”,那就肯定是坏人无疑了。

现在大家日子过好了,孩子又少,一般都是独生的;所以他们凡有要求,全心全意甘为孺子牛的父母几乎无不欣然予以满足(其实有时也应当说“不”,并说明其原因),更很少有骂孩子的。

至于少数业已成年,却一味依赖父母的,大家虽然不以为然,但也不骂成什么“讨债鬼”,而另造一词曰“啃老族”来指称之,态度平和得多了。凡啃老族,除情况特殊者外,大抵是一帮大事做不了小事不肯做的无志之士,也可以说是寄生在家庭里的“腐败”分子。中国古人是讲究“养儿防老”的,不料社会变化太快,现在竟然流行“啃老充饥”了。

粗看起来,“混账”和“讨债鬼”这两句骂人的老话似乎有些矛盾。“混账”既然完全错误,那么小家伙来讨债就是有理的,完全无可非议,怎么又要骂他们呢?我直到最近才忽然想通这里的奥妙。大约在先前那些骂孩子的父母看来,小家伙要玩具要糖果本来都是应当满足的,让他们高高兴兴过童年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只可惜家里太穷了,不得已而有点混账之意,而孩子太小,对此不能理解,往往纠缠不已,令人来火。在骂孩子的同时,贫穷的父母心里其实很不好受。唯其如此,有时“讨债鬼”一词才有可能变成爱称。

在某些骂人的老话里,不仅洋溢着清明的理性,有时还带了一点温暖的人情。

唐太宗与唐高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最英明的皇帝之一,其丰功伟绩史书记载甚多;他曾经自杀过一次,则不那么知名,而亦大有意味。此事见于《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廻惑不决。御两仪殿,群官尽出,独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 ,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憀!”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汝舅许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何如?”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因加授无忌太子太师。

按照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皇位,然后依次递补。恒山王李承乾是太宗长子,晋王李治是第九子,当李承乾因罪被废以后,须重立太子,肯定轮不到他,而李世民当时一心要立他为太子,深恐群臣反对,所以要首先争取三位主要大臣的认可,然后再通过他们去说服或压服其他臣下。于是他以自杀来作秀,成功地得到国舅、时任司徒之长孙无忌等三公的全力支持。太宗的表演非常到位,达到了预期目的。

李世民不仅是安邦治国的超一流大人物,也是自编自导自演的艺术行家。他事先已将老九李治安排在身边,好让他到时候就地磕头致谢。两仪殿上这一段小品共有五人,缺一不可。此事发生在贞观十七年(643),李治时年十六岁。六年后的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崩,李治继位,后称高宗。

王播木兰院题壁

古代没有报纸杂志,更没有网络,诗人有时就把自己的大作题写在人们容易看到的地方,例如寺庙、驿站、客店、酒楼的墙壁上。

这就是所谓题壁诗,其中颇有佳作。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一度被贬到岭南去当一个小官,途中有《题大庾岭北驿》詩云:“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廻。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诗人老家河南,不习惯岭南的气候,被下放到这里来,深感前途渺茫,情绪恶劣;但他还能苦中作旷达之想,打算欣赏只有岭南才能有的十月的梅花。宋之问好诗不太多,这得算一首。盛唐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写景之作:“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十个字把古庙里的清寂幽深写得十分到位,大有诗意,欧阳修激赏此诗,说是想学而学不到手。

晚唐大诗人杜牧题在宣州开元寺水阁的一首七律更是传诵甚广的名篇:“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春秋时代的范蠡先是精明强干的政治家,后是潇洒富裕的大商人,这两方面都很让诗人羡慕;而诗人本人当时只在宣州当一个小小的团练判官,沉沦下僚,无所作为,诗中很有些牢骚,但发得却如此含蓄风雅。

题诗于壁要有一定的身份或地位——宋之问、常建、杜牧都是名流;如果没有什么身份或地位,壁上之诗就恐怕题不成或惹出麻烦来。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中唐时代高官王播的:他年轻时候很穷,曾寄食于扬州惠照寺木兰院(该院遗址在今扬州文昌西路),那里的和尚讨厌他这个穷小子,故意先开饭后敲钟,等到王播按信号去食堂吃饭,已经晚了。到多年之后的长庆二年(822),王播出任淮南节度使,驻节扬州,为当地最高官员,木兰院的和尚慌了手脚,赶紧把当年王播在墙壁上随便涂涂写写的痕迹都当作文物,毕恭毕敬地用碧纱笼罩起来。早已不大写诗的王播看了哭笑不得,作《题惠照寺木兰院》二首,其二云: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三十年来尘扑面,而今始得碧纱笼。

人情冷暖,分明如画。王播的诗今仅存三首,题木兰院壁的占了三分之二。

古木兰院后改称石塔寺,其中唐代的石塔至今仍岿然独存,只是位置已在马路中间。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葂有《石塔寺》一绝云:

木兰院古树森森,回首王郎续旧吟。

莫讶相看僧冷热,笼纱原是打钟心。

虽然态度冷热不同,木兰院和尚的秉性一直未变,李诗中的议论可谓知人。当然,这两首诗所讽刺的对象绝不仅仅限于木兰院中那些势利眼的和尚。

《子不语》奇闻三则

清代大文学家袁枚在小说《子不语》里讲的故事多为孔夫子不肯说的“怪力乱神”,如今则可以换一副眼光当作寓言来读,试举下列三则为例来看:

命与鬼神

杭州望仙桥许氏住楼,相传有缢死鬼。屠户朱十二者,恃其勇,取杀猪刀登楼,秉烛卧。三更后,烛光青色,果一老妪披发持刀而上。朱斫以刀,妪套以绳,刀斫绳,绳断复续。绳绕刀,刀亦如烟。格斗良久,老妪力渐衰,骂曰:“朱十二,我非怕你!你福分内尚有十五千铜钱未得,故我且饶你。待你得后,试我金老亲娘手段!”言毕拖绳走。朱下楼,告知众人,视其刀,有紫血,且臭。年余,朱卖屋得价钱十五千,是夕果卒。(卷八《朱十二》)

按:古人往往迷信鬼神,也相信命运。在那时的观念里,鬼虽然有些可怕的伎俩,而命运则更加强大。“命中注定”的事情,虽恶鬼也不能改变。

现在人们已经不信什么鬼神了,而“命”这个观念却仍然活跃:“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一句常说的话,“天”就是天命。又说:“红颜薄命,丑女多福”、“才高如天,命薄似纸”,如此等等。孔子的高足子夏转述乃师的话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列子》书中有《力命》篇,大讲天命是无法改变的,“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今昏昏昧昧,纷纷若若,随所为,随所不为,日去日来,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又说:“死生自命也,贫穷自时也。怨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贫穷者,不知时者也。当死不惧,在穷不戚,安命知时也。”这种思想源远流长,可以帮助人们接受既成的事实,获得心理上的平静;但同时也容易让人丧失斗志,安于现状,听天由命。

底线思维

娄真人劝人遇鬼勿惧,总以气吹之,以无形敌无形。鬼最畏气,转胜刀棍也。张岂生先生云:“见鬼勿惧,但与之斗。斗胜固佳,斗败,我不过同他一样。”(卷九《治鬼二妙》)

按:娄真人提出的斗鬼之法简便易行,此时吹出来的是勇气、正气。张先生的理论简明深刻,只要对最坏的结果也有精神准备,即可令人勇气倍增,有此种负面底线思维是必须的。

官瘾顽症

相传南阳府有明季太守某,殁于署中,自后其灵不散,每至黎明发点时,必乌纱束带南向坐,有吏役叩头,犹能颔之,作受拜状。日光大明,始不复见。雍正间,太守乔公到任,闻其事,笑曰:“此有官瘾者也,身虽死不自知其死故耳。我当有以晓之。”乃未黎明即朝衣冠,先上堂南向坐。至发点时,乌纱者远远来,见堂上已有人占坐,不觉趑趄不前,长吁一声而逝。自此怪绝。(卷十一《官癖》)

按:这位明末的南阳府太守官瘾甚深、不肯退休,死而不已,继续在大堂上坚持了八十年左右(明亡于1644年,清雍正朝开始于1723年)。“发点”指清晨开始办公,相当于现在的打卡上班,此公按时前来过官瘾,其韧性当官精神实在不可多得。新任乔太守的办法很妙,简明有效,迫使不肯退役的老官僚“长吁一声而逝”。这实在是一则很有意味的寓言。

(0)

相关推荐

  • 【解梦·测字】讨债鬼

    讨债鬼 冬天的周末,王博士照例起得很早. 推窗一看,哇呀,好大的雪啊!正想口占一绝,只听身后博士婆婆在喊:"我亲爱的博士哥嘢,起那早不干活儿,像个二百五一样戳在那儿,皮痒了是啵?" ...

  • “唧唧”到底是什么鬼东西

    "唧唧"到底是什么鬼东西? 昨天开始学习<木兰诗>. 劈头一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课下把"唧唧&qu ...

  • 杀,杀,杀,我已磨刀霍霍!

    杀,杀,杀,我已磨刀霍霍! 江苏省丁沟中学   张广祥 今天语文考试,昨晚值班临近结束时,我对我的好男生好女生发布了三条杀令. 我说:"阅卷之后,过年之前,我会好好研究各位的答题情况,如果出 ...

  • 顾农:书斋内外琐言之二

    素颜与素心 在网上浏览时,有时偶尔会看到某一影视明星或主持人未经化妆的照片,同时又见配套发表的其粉丝惊呼式的评论:"原来她竟然已经老成这个样子了!" 可知该粉丝原来的见解是:他崇拜 ...

  • 琐言之肿瘤中药内服用药思路

    琐言之肿瘤中药内服用药思路:陈博士按,我家里藏书非常丰富,关于肿瘤中药治疗的文献也不少,平时我自己治疗的肿瘤病人也比较多:对于肿瘤的中药内服治疗,有一些小小的体会:结合我所阅览的名家治疗肿瘤的文献和我 ...

  • 顾农 | 《十六国春秋》中的文学史料

    顾农 | 《十六国春秋》中的文学史料

  • 顾农:《云乡话书》引发的思考

    <云乡话书>,邓云乡著,中华书局2015年4月第一版. 邓云乡先生(1924-1999)是著名的红学家.民俗学家,先后出版过的著作甚多,我曾经拜读过一部分,十分钦佩:但远远没有读全,例如我 ...

  • 顾农:关于鲁迅手抄本《法显传》

    ​影印本<鲁迅辑校古籍手稿>第二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六册的后半,是鲁迅手抄的<法显传>.此书又有<佛国记><历游天竺记传><释法显行 ...

  • 顾农:杜甫最早的诗

    "诗圣"杜甫(712-770)的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绝大部分是他四十岁以后的作品:而事实上杜甫从事诗歌创作甚早,据他本人后来在<壮游>一诗中所说,开始于七岁,(&quo ...

  • 顾农:“断章取义”诸法

    "断章取义"一语现在大约多少有些贬义,指不顾原作的全文而只引用或攻击其中某一点那样一种不讲道理.不够意思的办法:但是这话本来并无贬义,相反,说的是一种很有意味的办法或技巧. 一 正 ...

  • 闲来琐言——徒要访师、辨师,师又何不查徒、辨徒!

    师徒不契,难承道法. 然,多在徒辨查师.师辨查徒的过程中,师徒渐走渐远了,失之交臂,所以缘分很重要! 2.陈全林先生在文章中指出:       <宝莲统宗>,网上都没有任何介绍,在李素平女 ...

  • 顾农 | 铜雀春深

    建筑是一门艺术,且总是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以下是人们熟知的:黄鹤楼与崔颢的七律<黄鹤楼>.鹳雀楼与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滕王阁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岳阳楼与范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