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脊真术形成的第一阶段。 “...
“通督按摩法”学术思想的形成。~见龙在田,或跃在渊。
1987年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毕业后,我有幸与中医按摩临床经验丰富的山西推拿名宿王中衡先生共事。王老有气功导引功底,推拿时配合“一指禅”气功发功治疗,大约近半的患者可以出现气感。我作为一个小气功师,与之爱好相近。点穴、导气尚可,推拿时偶尔配合气功,所以这学习期间不乏有效交流。因为谈得来,相处融洽,不时去他家拜访,以便有更深层次的沟通。
当时的山西省中医院推拿科名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气功按摩科。科里有继承其父周潜川峨眉十二桩、炼丹术的专业气功师周巢父,脾气有点怪。这是受其父牵连,经历改革开放前受难有关,但为人不错,我很尊重他。随其在迎泽公园练习过一段时间的峨眉十二桩,与其一起探讨周潜川的气功和辩证用药心得,他还把珍藏的周老先生用药验案和练功心得短时间借阅我,要求不得外传。
八十年代前后美式整脊传入国内,我感觉与科主任王中衡先生独到的整脊手法思路有些相通。他在应用整脊手法的同时,配合中指指针法、一指禅气功和脏腑推拿手法,接诊患者不但疗效好,影响更大。很多患者彻夜在挂号室外排队,这在当时的山西中医研究所算是一景。老人影响力大,年年被评为先进、模范,因其占用评选指标,使很多科室高年资的医生再难有机会获评,只能默默无言或发发牢骚。先进工作者赋予的荣誉感、自豪感,现阶段的人很难理解。
老人的气功推拿方法新颖、独特,较我所学、所见和所知不尽相同,也让我推开中医推拿疗法的另一扇窗。之后我一边工作,一边旁观、记录和交流王老诊治的患者,分析短期和长期疗效,下班后再翻书、检索,查询中医和现代医学相关资料,发掘其中的规律和优缺点。当时的月工资不到百元,大多消耗于此。期间专门跑去北京,和同宿舍的哥们毛雨生、邢晓锐、翁长水闲扯、探讨整脊的中医理论基础,获益良多。集思广益之下形成立足《黄帝内经》,结合现代中医、西医成果的中医整脊推拿雏形。至今难有机会和室友坐一起畅所欲言,但衷心感激之情未变。
随着临床观察的深入,病历的积累,对王老推拿诊疗思路和手法应用的认识逐渐滤出头绪。除门诊空闲时间交流外,经常在晚间去其家中聊天,以便总结、印证整脊原理。通过日积月累的交流、归纳,老少之间的信任感逐渐增强,老人也能敞开心扉,闲聊民国时的趣事,在东北当掌柜的经历,以及拜北京推拿大师卢英华先生的学习过程、和师兄弟在北京西单开诊所的经历。
五十年代山西省书法名家郑林副省长在其西单诊所治疗肩周炎时,诚邀他来太原工作。从此一个山东人落户山西,一直以中医气功推拿疗法为患者服务。1963年推拿治疗小儿麻痹症过程中,他发现整脊手法有特效,之后逐渐摸索、实践,虽有所进展,但理论上一直难有突破。我在总结整脊手法和理论根据的时候,老人在推拿细节上也随着不断思考得到提升。特别是1989年通督按摩理论框架基本形成后,他的临床推拿疗效提高很多,基本是一年一个台阶。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具体显现,我也因此迷恋上中医整脊推拿,读《黄帝内经》等经典时,不但推拿的辨证论治认知在提高,在气功导引上亦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