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情境试题135:半湿润地区沙丘
一、真题再现
(2013全国文综新课标Ⅱ卷,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1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
【命题立意】
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沙丘(天漠)是一种很特殊的地理现象,其形成既遵循沙漠形成的一般规律,又有着其特殊的地理背景。本题取材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天漠”,由此考查考生获取信息、推测过程、分析原因,形成结论的地理思维品质与能力。
——张亚南, 史辰羲. 注重分析规避模式--例谈2013年高考地理两道试题[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9):61-62.
本题以我国某一区域为空间背景,以材料信息提供新知识、创设新情景、设计新问题,涉及的知识点囊括自然地理五要素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上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准确地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规律,在信息和设问之间建立联系,通过读析图表技能、思维模型和判断推理技能的运用,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变化的规律,充分考察了新课标要求下的能力立意考试。试题具有新、活、效的特点。
——尤慧. 浅谈2013高考文综新课标(Ⅱ)36题[J]. 地理教学, 2013(18):54-57.
【解题思路】
试题的第(1)题要求考分析M处附近水源较丰富的原因。
图示信息显示,只有处于河流交汇点附近的M处有沙漠分布,故沙源丰富与否和地形关系不大,而与河流关系密切。
结合文字材料中“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提示,可得出“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的结论。
显然,若河流流量平稳,沉积泥沙的河床始终在水面之下,是不会为沙漠的形成提供沙源的。根据图示区域的地理位置可判断出该区域降水集中在夏季,因此该区域“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使沉积的泥沙能够成为“天漠”的沙源。
题目的答案须通过分析该区域的具体地理条件得出,简单套用沙漠化的一般模式是难以得出这样针对性强的结论。
——张亚南, 史辰羲. 注重分析规避模式--例谈2013年高考地理两道试题[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9):61-62.
——尤慧. 浅谈2013高考文综新课标(Ⅱ)36题[J]. 地理教学, 2013(18):54-57.
第(2)题,风力的大小主要有大气环流及在气压场中的位置和下垫面状况决定。提取图像信息,H县城处在40ºN、116ºE附近,靠近东亚冬季风源地,等高线信息和文字信息显示处在河谷地区,且河谷为西北-东南走向、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向东南倾斜),与冬季风风向一致,河谷导致狭管效应,加大风力。
——尤慧. 浅谈2013高考文综新课标(Ⅱ)36题[J]. 地理教学, 2013(18):54-57.
第(3)题:该题为开放题,考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其一并提供论据来支持其观点。若选择观点A,M处沙丘规模会扩大,思路要沿着沙源丰富且沙源的提供是持续不断的方向考虑。此沙源(1)题已经解决,故选择该观点答题比较容易。另外原因分析问题,除考察自然原因外,还需进一步考察是否有人类活动的影响。若选择观点B,M处沙丘规模不会扩大,则在(1)题中有沙源提供的基础上,考察存在着遏制沙源扩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从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考察,人为因素从沙源区水土保持方面考察。
第(3)小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考生调动已有地理知识,综合运用已知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自主地进行探究,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提出个人的观点及论据。这样的试题设计能更加准确地鉴别考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同时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张亚南, 史辰羲. 注重分析规避模式--例谈2013年高考地理两道试题[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9):61-62.
——李为明. “风水”类试题的本质及备考建议[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4(15):59-61.
事实上,如果选择支持,就得论述该地沙丘的成因,这就涉及至对第(1)(2)小题的分析进行综合判断。以下有详细的论述。
二、试题设计分析
【背景素材分析】
该组试题的背景素材来自:
化英. 飞来的“迷你沙漠”[J]. 中国国家地理, 2012(9):138-151.
以下引文,如无特别说明,均出自该论文。
【图像分析】
试题以等高线地形图的形式呈现,而论文中只有怀来县河岸沙丘的图像。如下图所示:
因此,该等高线地形图是命题者自行绘制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地形与河流的角度,再结合文字材料补充有关季风的信息,来分析上述问题。
毕竟等高线地形图是平面图形,对考生的空间能力要求较高。为了更好地理解该区域的地形特征,我们可以结合下图来讨论。
【设问分析】
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以下是论文中关于怀来县成为著名风口的分析。
下图对“V”型结构的呈现更为清楚。
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论文中关于M处附近沙源的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