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给孩子“立规矩”,应遵循这几点原则

很多家长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不喜欢遵守规则,总是口头应允,不会执行,或者执行几天就保持不下去了。

自由和规则,就像老虎和笼子,没有规则的自由是危险的。

一只老虎,在野外可能会伤害别人,带来危险;在笼子里又失去自我,变得刻板和教条。

我们想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须有规则来保护自由。但同时很多家长给孩子立规矩、建规则时又心有顾虑,既害怕立的太早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又害怕立的太晚会影响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发展。

那么,什么时候立规则,怎么立规则,才能让孩子更愿意遵守呢?

# 立规矩要讲究原则 #

按照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到8岁的孩子正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这时候可以给孩子立规矩,但要讲究以下几点原则:

1  家长要做到温和且坚定

温和,指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批评和指责,而是持续地、有耐心地、语气平和地告诉孩子规则是什么,该怎么做。也就是说,在管教孩子的同时要让他感受到父母的那份爱和耐心

坚定,指一旦制定好规则就不要轻易妥协。很多家长跟孩子定好规矩后都会被孩子的哭闹纠缠所打败,进而打破规则,一再妥协。

比如规定孩子每天只看二十分钟动画片,但是二十分钟结束以后他还想再看并且开始哭闹,就会招架不住进而让孩子继续看,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知道哭闹是可以威胁到父母的,下一次哭闹就成为了他的工具。

因此,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坚定,否则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养成,并且会让孩子学会利用哭闹等方式来达成目的,对孩子的奋斗意识的培养也会造成消极影响。

温和且坚定,就是家长要和善且坚定地告诉孩子制定好的规则不能轻易更改。

“我知道你很难过,但是我们定好的这个规则是没有办法更改的,我也替你难过。”

家长的温和、坚定能让孩子在爱和尊重当中认清界限,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也有利于孩子学会温和且坚定地面对未来的各种抉择和冲突。

2   规则要有弹性,不能过于严苛和古板

规则的弹性,体现在规则可以有时间的限制,还体现在规则可以有理由的通融

比如,一些东西孩子小的时候不能摸,但等孩子长大了可以摸了,就可以对规则做出调整了。因此,当我们跟孩子讲规则的时候,可以说明时间限制。“你可以做这件事情,只不过要等到十二岁的时候才可以做哦。”

再比如,刚才提到的看动画片的时间,虽然约好的是二十分钟,但是这一集正好还差两分钟就看完了,那我们完全可以允许孩子看完。我们可以改一下规则,每天看完一集,而不是制定具体的时长。

规则的弹性,一方面体现在尊重孩子的特点以及事物的规律上,另一方面也能教会孩子做事情要灵活多变,这样有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3   共同制定规则

除了涉及到公共秩序和安全的规则以外,其他的规则最好能和孩子共同去商定。

特别是对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我们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充分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参与进来,这样不仅能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并遵守规则,也能在他们无法遵守或重新制定规则的时候,引发他们的反思、反省和自我管理能力

4   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

家教非常的重要,言教、身教、境教、心教随时都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家长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不能要求孩子做一套,自己却做另外一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 立规矩要讲究方法 #

有些家长会说,这些原则我大体都做到了,但是孩子依然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则,这又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立规矩、建规则不能没有技巧,要讲究以下几点方法:

1  赋予规则生命

要让遵守规则这件比较难、比较不舒服的事情变得更有趣味性。

比如说,孩子从卫生间出来总是不关灯,你可能会提醒甚至指责孩子说“卫生间的灯还在亮着,去关上它”,这样你只是表达了事实。

但换种方式你可以说得更有意思,更有趣味,“卫生间的灯在呼叫主人,我要节约用电,我要节约能源,赶快来把我关掉吧!”这样孩子会感受到你的尊重,他可能会说“来了,来了,我马上就把你关掉”。

家长把生活规则变得有趣、开心、好玩,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智慧,这样有利于孩子学会将简单无趣的事情变得生动活泼化,并对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价值。

2  故事化规则与要求

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提出规则和要求。

我们都知道孩子不喜欢听道理,而是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在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想一想孩子需要改善的地方,然后把自己制定的相应规则和要求融进故事里面。

比如,编一个故事,故事当中的熊猫、小狗,通过一些事情变得勇敢、坚强、遵守规则,它们爱洗手、喜欢吃青菜、不爱发脾气……孩子听着听着就会明白“啊,妈妈是在说我哦”,然后开心地笑了。

用故事表达规则的方式对孩子来说更容易被接受,他能够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的良苦用心以及满满的爱意,孩子是开心的,是愿意做出改变的。

3  平静地说出你的感受和反馈

比如说,在你讲话的时候孩子总是打断你,你可以平静地跟孩子说,“我不喜欢在说话的时候被打断,如果总是被打断,我会很难过”,而不是去指责孩子“你怎么又打断我?你让我感觉特别烦,你真是讨人嫌”。

指责会让孩子感到被否定,他的焦点就不会聚焦在“我该怎么做会更好”,而是聚焦在“我被否定”或者“我该怎么去反抗”上,孩子可能会变得更加叛逆,甚至开始无理取闹。其实,这是家长的错误。

我们要及时、客观、平静地反馈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同时传达出孩子应该遵守的规则,这样有利于帮助孩子培养觉察别人情绪的能力,培养更好的同理心。

4  借助权威的力量

比如说,孩子不愿意好好刷牙,不爱护自己的牙齿,我们可以跟孩子的老师沟通,让老师讲一讲牙齿健康方面的知识,或者找一个牙医朋友跟孩子聊聊天。

总之,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过程中,我们要记住规则和自由之间要有平衡,规则只是一个工具,我们不要过于强硬地控制孩子,让他完全遵循规则。我们可以适当地通融改变一些规则,并将规则的执行变得更加有趣,孩子也能够感受到爸爸妈妈呈现出来的爱、耐心、智慧,于是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立,越来越自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