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日新的别样人生
从医生到官员再到弃官治山,从摸索造林技术到全面技术创新,从改变一个贫困山村面貌到创办一个科技园区——
吕日新的别样人生
作者:孙阁 董子凝 李东顺
吕日新曾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卫生局副局长、职业病防治所长。从2001年辞职到现在,吕日新已在井陉县苍岩山镇洞阳坡村呆了7年多,带着一群农民让荒山变了模样:修了3.5公里的盘山公路,5道钢缆铁索桥跨越峡谷,30多条运输索道飞越山涧,100万棵经济树木绿满山岭。
“扶贫局长”辞官进山
吕日新1984年任石家庄市卫生局副局长期间,负责井陉县红土岩村的扶贫工作。8年扶贫,他带领村民栽了10万多棵苹果树和梨树,让红土岩村成了花果乡,脱下了贫困帽子。他本人,则成了远近闻名的“扶贫局长”。
2000年12月,井陉县洞阳坡村村支书张双牛找到已任省职业病防治所所长的吕日新:“把我们村的荒山包下吧,俺们跟着你干。太穷了,您帮俺们富起来吧!”
吕日新做了一个令家人、朋友震惊的决定:辞官,到洞阳坡村承包荒山,栽树。
儿女不解:所长不当去栽树!年纪大了受得了吗?
老伴担心:开发荒山不容易,可老吕不会做饭,自己又没法去陪他。
随后的几天,家人被吕日新说服了。
2001年植树节,他与洞阳坡村委会签订了承包洞阳坡万亩荒山的合同。洞阳坡生态经济园区就此成立。
一日三餐用暖瓶焖饭
洞阳坡是省级特困村,村民分散居住在一条4公里长的山沟里。许多村民只在村里开大会时才能碰上一面,耕地是靠天收。上世纪70年代,村里有400多人,如今已骤减到80多人。
如此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吕日新把造林作为改变山村面貌的切入点。上山头一年,他就栽下了10万棵香椿树。
吕日新眉开眼笑,老伴却知道他的难处。刚来时,吕日新住在用石板和土坯垒成的小房里,三餐几乎都吃自制的大米粥:洗净一把大米,放在装着开水的暖瓶里焖熟。
老伴看不下去,2002年也上了山,专门为老吕洗衣做饭,跟着他上山种树。
一年盛夏,园区急需1万个育苗营养袋。吃完午饭,吕日新顶着太阳乘车来到市里。下午,他坐着最后一班长途汽车往回赶,下了车,还要走7公里山路才能到家。这7公里山路,就有3条沟、2道岭。天色渐暗,吕日新终于出现在山路尽头。
那年冬天,他到罗垴测绘一条3.5公里的公路。他饭也顾不上吃,直到天黑才下山,回到家就瘫在床上。
在园区,提起老吕,人人都竖大拇指。
把荒山当作病人医治
老吕多年从医,治病救人的办法很多。
荒山能不能当作病人来医治?病人输液的原理就曾为他带来灵感。他在树坑里打个与树平行的侧洞,下雨或者浇水时,根部就能吸收到充足的水分。这种方法经过试验证明极为有效,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
连翘既是绿化荒山的生态树,又是有药用价值的经济树。洞阳坡到处是野生连翘。据当地老人说,官兵垴上的野生连翘元朝时还曾做过贡品。
现在,老吕已在山上种了75万株连翘,加上5万余株野生连翘,让这里成了全国最大的人工连翘基地。
老吕种的20万株矮化香椿,由于生长在海拔600米~900米的山上,采摘期长达半年之久。
太行山区冬春季干旱,栽下的树木容易枯死;七八月雨水多,树苗栽下去不用浇水也易成活。通过摸索,吕日新在洞阳坡搞起了适地适树,他栽的香椿、核桃、黑枣树和连翘,成活率超过90%。河北省一位林业专家到洞阳坡发现,400棵香椿树,仅有4棵死苗。
洞阳坡1/3的山场被一条陡峭的八里沟分隔,要治理荒山就必须越过这条峡谷。
老吕带着几个年轻人走进了八里沟,不到10天,一座跨度140米、悬空20层楼高的铁索桥就横在了两山之间。铁索桥建好后,原本要40分钟才可翻越的八里沟,现在只需要2分钟就可轻松越过。此后又有5座桥出现在山谷中。洞阳坡的第一条运苗索道,半年内将10万株香椿苗运到了山顶。老吕还领着员工修建塘坝6个、蓄水池5个,让家家户户通上了电。
2006年底,河北省科技厅以洞阳坡经验为主体进行的《冀西干旱山坡特色经济树种栽培技术研究》成果鉴定的技术水平结论是“国内领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著名生态经济学专家石山老人两次视察洞阳坡,称其为“希望之地”。
洞阳坡要成为石家庄最美
如今的洞阳坡早已换了模样:春天五彩斑斓,夏天浓荫匝地,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流域在石家庄西部百里生态圈内逐渐形成。
吕日新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走出一条全新的民间资本开发式扶贫的道路。
老吕种树出了名,各种荣誉纷至沓来:2005年,吕日新被推荐为石家庄市《感动省城十大人物》候选人;2006年,他被全国老科协评选为十大“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突出贡献”老科技工作者;他还被聘为中国生态经济协会理事……
老吕对名利看得很淡:“山绿了我就高兴,我要让这里成为石家庄最美、最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