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精神健康与人才开发(第二部分)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恭
贺
新
春
二、客观压力超过承受能力及其对策
在物理学上,“压力”一词是指物体所承受的与表面垂直的作用力;在社会学上,“压力”是指制约人的某种力量。近些年来,压力超载已经成为社会比较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注意。
客观压力超过承受能力首先表现在年轻人身上。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时期,也是走出家庭向社会化过渡的时期,非智力因素尚未定型,自我张力也不够丰厚,承受压力的能力还不够强大,由于受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多方面的压力,必然产生压力“超载”现象。年轻人的诸多压力大致可分为内部压力
外部压力两个方面。内部压力即个体自我压力,外部压力即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压力。
从内部压力来看,第一是学业方面的压力。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在中学时代大多是班里的佼佼者,而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同学们并不比自己差,真可谓高手云集。原来在中学时代拔尖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也大多不再像过去那样名列前茅,因此感到学习压力特别大。某医科大学有位女生,中小学时成绩都名列前茅,在大学的新生水平测试中成绩落在后面,郁闷失望,失去自信,结果期中考试三门功课不及格,要求退学。此类情况虽然表现程度不同,但在高校却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别是到了大学四年级,“考研热”又使大学生超负荷拼搏。这样,学业方面的压力过大,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快乐,弱化内部成就动机。
第二,没有爱情也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大学生正处于追求爱情的年龄,不少学生看到别的同学已被丘比特的神箭射中,而自己由于多种原因尚未获得爱情,难免产生孤独感、空虚感或失落感,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
第三,就业压力较大。近几年来,由于硕士生和博土生迅速崛起,大学生已不再拥有昔日的辉煌,昔日的“天之骄子”正在回归平凡。一方面,党政机关和高校、科研机构编制正在趋向饱合;一方面,大城市已经人满为患。这种状况决定了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趋向必然是面向基层,面向中、小城市乃至农村乡镇或偏远地区。因此,毕业班的学生有相当多的人没有心思学习,而是为择业而奔波,并感到紧张和焦虑。同时,社会上还存在着男女择业不平等的现象,一些用人单位公然违背劳动法,不愿接受女大学生,导致女大学生为择业而深感苦恼和气愤。
从外部压力来看,第一,是家庭的压力。“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但它却不知不觉变成对子女的一种巨大压力。许多年轻人觉得不出人头地,仿佛就对不起父母对自己的培养和期望。近些年来,特别是中学生面对应试教育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也在较大程度上导致了心理障碍。“望子成龙”如果适度,压力可能会变为成才的动力,但如果强调过分,压力则可能变为成才的阻力。同时,家庭压力还有经济因素,特别是特困生常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自卑,乃至失去学习信心。虽然国家和学校已采取一定的奖助措施,但仍属杯水车薪。
第二,学校整体人文环境的高层次与部分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低层次形成巨大的反差。由于中小学长期忽视素质教育,不少大学生进入高校后,深感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的距离,因而在心理上产生较大的压力。一位学生在向笔者咨询时谈到:“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开学已近两个月我还没有适应大学里的生活。现在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体育、书法、绘画、音乐、写作等各方面发挥才能,而我却没有一技之长,心中有种自卑感。我的交际能力很差,口才又不行,作文也写不好,我现在认为我学文秘专业不合适,我心中很难过。我很想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努力地改变自己,但又不知如何真正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自强、自信,找到属于我的天空。请老师帮助解答!”据笔者了解,类似这位学生所具有的自卑心理,在高校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是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
第三,社会对大学生的高期望值与大学生尚未形成独立力量之间的矛盾,也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社会要求大学生有理想、有志气,要做文明的楷模,自觉不自觉地用一种理想的模式去要求和评判大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在政治、经济上都处于依附地位,缺乏对社会的有效参与,因而,其价值往往得不到实践的检验,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即使毕业后的大学生在一二年内也通常不被用人单位所重视。这种状况往往导致大学生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以至于想的多,做的少,眼高手低。说你不行,你还行;说你行,你还不行。大学生这种心理矛盾使自己对个人的价值既肯定,又怀疑,因而也困惑着自己的心灵。我们不妨设想,大学生在青年中是最有知识的群体,尚且有很多的压力,那么对于那些中学毕业没有考取大学的年轻人来说,对于那些面临下岗或者已经下岗的年轻人来说,心理压力将会更加巨大。
客观压力超过承受能力还表现在中年人身上。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家庭和单位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经济上要养家糊口,在事业上面临着巨大的竞争。从最近几年知识分子的自杀原因来看,主要是压力过大,超过了个人的承受能力,最后才走向了自杀的绝路。
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各种心理压力,就必然会影响到身心健康,也从根本上影响到人才开发。对于大学生来说,面对各种压力,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各种压力的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性。这就是说,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高期望值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也具有合理性,古人对此已经具有了深刻的认识。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中有言:“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纪昀等《练兵实记》第十八辨效法语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则无足术,斯下矣。”尽管我们追求比较高的发展目标,但客观上又难以达到目标,或者只要能接近目标,就已经很不错了。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华,要担负起未来的历史使命,当然应该高标准,严要求。
其次,要把压力变动力,把压力看作是对自己的鞭策、鼓励和考验,敢于迎接各种压力的挑战,培养精神活动的自控力,把压力转化为激励个人成才的自觉要求,变他律为自律。为此,特别需要拓宽和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只有增强自我张力,才能有力量承受各方面的压力。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外部压力不应对大学生求全责备、期望值过高,而是应减轻对大学生的压力,使压力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如果期望值太高,就会使大学生失去追求目标的兴趣和动力,或者使大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大学生既要加压,又要减压,做到适可而止。只有在张与弛的和谐统一中,大学生才能获得拼搏的快乐和成才的快乐。而中年或者知识分子,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阅历、理性和比较丰富的知识,通过理性的科学分析,妥善化解和分解各种压力,或者直接减压,或者直接拓展生命张力,增强抗压能力。
一个大力士举着一杯水,如果超过了一定的时间,就会感觉到越来越重,感觉到的压力要大大超过那一杯水的重量,最终的结果是不能承受杯水之重。由此就可以豁然开朗了,既然我们无法长时间承载杯水之重,那么,很显然,我们更无法长期忍受人生各种压力之重。对此,唯一的方法就是分解压力或者化解压力。
责任编辑:孙圆圆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审美与人才开发》一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人才强国战略出版工程出版物,由中组部归属的国家级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出版。
该书是人才美学的代表作。作者运用了哲学、社会学、人才学、美学、文化学、教育学、现代仿生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价值论哲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与成才、对于家庭和各类学校教育,提供审美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审美全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人才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开发;对于国家人才战略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拙著对于全社会克服金钱和权力对人性的异化,引领人生超越平庸,走出人生迷途,促进全社会的人才开发,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