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世界“非洲篇”12」摩洛哥:“北非花园”…
经过长时间航行,从阿尔及利亚首都通过地中海来到非洲大陆北部的摩洛哥(MOROCCO)。摩洛哥西临大西洋,北依地中海,南部为撒哈拉大漠,总面积45.9万平方公里、人口3334万。境内有高山、沙漠和平原,风光优美,有“北非花园”、“烈日下的清凉国土”美誉,还有独特的三个首都:政治首都拉巴特(RABAT)、经济首都卡萨布兰卡和精神首都菲斯。有人戏称这是“三架马车的首都”。其中菲斯于1981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摩洛哥的经济首都卡萨布兰卡简称“卡萨”,为西班牙语的音译,意为“白色的房子”,阿拉伯语称之为“达尔贝达”,意为“白房子”。临近黄昏,我漫步在卡萨布兰卡迈阿密海滨大道,迎着海风,望着一望无际的大西洋,听着滚滚波浪声,悠闲而安静。卡萨布兰卡做为摩洛哥的经济首都,有几点可以证明。它是摩洛哥第一大城市,拥有350万人口;它是非洲最大的港口之一;它集中了摩洛哥三分之二现代工业,所拥有的产值占全国一半还多;它是非洲第二大股票交易市场,交易量仅次于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它拥有摩洛哥最大的机场……走在迈阿密沙滩,身后是耸立夜空中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和航海灯塔,右边是潮涨卷起的白浪,左边是车水马龙的海滨大道,动静结全,黑白相间,有一种神秘之感。据介绍,哈桑二世清真寺大厅长200米、宽100米,宣礼塔高200米,规模列居世界第三,仅次于麦加和埃及的清真寺,是当今地球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清真寺,可容纳2万人。
上世纪40年代在这里拍摄好莱坞大片《卡萨布兰卡》,一定要看看这部爱情电影的取景地点rick,scdfe,是我此行最大的期待。向导说,在那里吃饭的人很多,必须在三天前提早预定,消费额一人350美金。我惊呆,远道慕名而来却无法进门?我正沮丧,向导却莞而,原来他早已预定了在取景点吃饭的座位,我虚惊一场。汽车沿着海滨大道前行一段路程,过一处旧的王宫围墙,来到电影取景地。这是一座非常普通简单不起眼的破旧小楼,两棵高大的椰子树掩映下,可见一个很窄的小门,门顶写着一行字,这就是电影《卡萨布兰卡》的取景地。远处看,一座四层高的楼体,两边是当地居民住家户,灯火辉煌的中间地带才是影片中饭店里著名的酒吧。我穿过停靠的许多汽车,在门前拍了几张照片,便双脚踏进门里。进门,跳进眼帘中的是张帖的一幅黑白男女画像,非常醒目;而灌入双耳的是《卡萨布兰卡》的主题歌《时光流转》:“叹息一瞬间,甜吻驻心田。任时光流逝,真情永不变。”熟悉的流水般的钢琴声,触动心弦,一下子把我带入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追寻英格丽·褒曼和亨弗莱·鲍嘉的足迹,重温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影片描述的是反法西斯斗争,那个战火频仍荡气回肠的年代,注定几多生死,几多悲愁。《卡萨布兰卡》中文译作《北非谍影》。
和着钢琴声,我在一层参观了屋内的装饰和摆设。当年的挂毯,当年的桌椅,特别是那架钢琴,仍然摆在大厅。一位男士西装革履,信手反复弹奏着《时光流转》,声调充满大厅、楼道、巴台,余音缭绕,落染轻愁……伴着钢琴声,我走上二层。同一层一样,摆满了就餐的桌椅。据介绍,这里有许多世界名流光顾,如美国前总统卡特、拳王阿里、沙特亲王等。我预定的房间在一个角落,墙体是斜的,窗户是斜的,门是斜的,非常窄小。尽管狭仄,但这是《北非谍影》故事发生地,我坐定端起咖啡慢慢品味……品味中,但见在座的男男女女,都很专注听着钢琴。琴声有的碰坏,有的拥抱,有的接吻……没有不散的宴席。天已尽晚,我不舍地走出楼外。客人们一个个都有了醉意,晃惚中,钢琴声从门缝里流转出来,在大西洋海边飘荡……卡萨布兰卡一夜是此行最难忘的一夜……第二天,我去摩洛哥的政治首都拉巴特。从卡萨驱车北行80公里,中午到达摩洛哥首都拉巴特。这里是摩洛哥王国国家机构执政中心,也是国王所在地。拉巴特与菲斯、马拉喀什和梅克内斯并称摩洛哥四大皇城。来到拉巴特,我首先参观王宫。王宫坐落于一个很大的花园中,周边由古城墙围拢。花园里有很多古树、古藤、古建筑,之中除王府外还有政府机关如最高法院等,还有供官员礼拜的清真寺及王家学校,占地45公顷。王府即王宫,因摩洛哥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国王即是国家元首、宗教首领和军队最高统帅。国家的箴言:真主、祖国、国王。我来到王宫门前,看到卫兵把守,戒备森严。虽可以拍照,但不可以接近。王宫的大门并不高大,但雕刻的非常精美,典型的阿拉伯风格。而更有阿拉伯风情的是老城区,步行在老城的街道,像是进入阿拉伯人的世界。
这里是阿拉伯人的聚居地,典型的民宅,特色的清真寺,弯曲的窄巷,狭小的街道,很像是走进喀什的老城民居,分辩不出东西南北,没有了方向感。我拐七扭八走进一处阿拉伯人家,这是一个封闭的、类似中国的四合院。但四面房间不是平房,而是三层砖房,内院不大,像天井,用玻璃封顶。我在院中席地而坐,以阿拉伯人的习俗开始用餐。第一道是烤面包,第二道是米菜炖肉,很像是中国新疆的手抓饭,之中的大块牛肉,足可以填饱肚子,第三道是水果。
从旧城出来右行,过一条马路,便是一处要塞,坐落在丘地上,错落有致,看来也很古老。我从侧门走进去,里面残垣断壁,濒临一条内河,更显出它的雄伟与凄寂。我拾阶而上,旁边有陈旧的房屋、房门、墙体,不少艺人在窄街小巷卖艺卖唱。拉巴特的地标或者说拉巴特的象征,应该是哈桑塔及哈桑大清真寺遗址。当我来到这里时,一下子被震惊了:这么大的遗址啊!哈桑大清真寺原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长183米、宽139米,要比卡萨布兰卡清真寺大得多。之中可以骑马穿行,容纳人数何止两万?但由于当年君主雅布·曼苏没能实现他的愿望而早逝,清真寺工程停下来,后几经战火和地震,留下44米高的哈桑宣礼塔和354根巨型石柱。我穿行于残断的石柱林里,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与哈桑遗址对应的是穆罕默德五世陵,其建筑风格被誉为摩洛哥的艺术瑰宝。
第三天,我去了摩洛哥的精神首都菲斯。菲斯被誉为精神首都原因有三:古都、古城和古寺。菲斯古城曾被美国杂志TraveIer评为“全球最浪漫的十大城市”之一。当我从拉巴特乘车东行190公里,来到了有四大皇城之称的菲斯。这座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世界名城,到处都是古老的印记。有人说:“在这里每走一步,脚下就埋藏着一个故事,千年古迹举目可见。”这里的古城堡、古城墙、古王宫、古民宅、古街道、古院落等,都与“古”字有缘。
所谓古都,菲斯可谓摩洛哥第一个王朝的开国之都。公元792年,阿拉伯半岛发生战争,穆罕默德的后代伊德里斯率伊斯兰远征军从海上来到这里,打败当地的柏柏尔人,开始修城建镇。他带领人们刨坑筑墙时,从地下挖出一把金斧子,认为这象征着吉利,便为此地起名“菲斯”。在阿拉伯文中“菲斯”即为斧子。
城墙筑好后,在这里建立了摩洛哥第一个阿拉伯王朝即伊德里斯王朝。之后,共有七个王朝在此定都。古都菲斯是摩洛哥人的骄傲,也是阿拉伯世界的骄傲。在历史的长河中,菲斯成了摩洛哥王权的象征。它曾统治过北非的大部领土,还曾管辖过西班牙的半壁江山。可见,菲斯作为精神首都有它的历史原因。所谓古城,1000多年过去,古老的建筑依然存在,同时保留了原始的生活习俗,原始的生产方式,原始的自然风貌。走在窄小的巷道,骤然把你带入古老的原始境地:石子路,土木屋,老作坊。窄小的巷子里只能侧身而过,而肥胖者只有止步了。
这里的运输工具是驴子,走进窄巷,只有从驴背上将货物卸下,肩挑人扛,才能挤进家门。尽管路窄巷小,但居民院落里又大又敞亮。这里的人们大都从事着古老的手工艺,如编织地毯,砸制铜盘,染制皮革,全是传承至今的古老手工艺。如果静下来细听,那敲击声、驴叫声、叫卖声,交织成一曲动听的乐章。如果你停下脚来细看,可见头裹面沙的妇女,身穿长袍的男士,穿行在大街小巷。这一切给这座老城带来神秘的色彩和诱惑的力量。所谓古寺,指的是这里古老的清真寺。
不到300公顷的菲斯古城却拥有785处古老的清真寺。从另一个角度讲,它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是阿拉伯宗教文化在摩洛哥的发祥地,是一座典型的著名的伊斯兰圣城。从多处古老的清真寺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说它是“精神首都”更为确切。我来到建于公元857年的卡拉维因清真寺门前,被这座堪称阿拉伯建筑艺术杰出代表的清真寺震惊了!清真寺看上去气势恢宏,造型别致,廊柱独特,占地近6000平方米,可容纳信徒两万多人。更让人折服的是它不仅是一座清真寺,还是一所宗教学院,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学府,有人称它为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它比牛津大学还早390年。当年阿拉伯世界很多青年到这里学习数学、历法、哲学、医学、法律、天文等学科。
菲斯,因古都、古城和古老的学府而出名!
菲斯,做为摩洛哥的精神首都承继了古老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