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思维层次决定了你会遇到谁
为何世界上那些非凡的人说的话和最终顿悟出来的东西都异曲同工的相似呢?
人的思维是有层次和档位的,人的境界和思维一层一层递进,进入一种层次后就会有相同的领悟和语言出来,所以,你会经常有这样的感觉,遇到跟自己同层面的人时,语言都是多余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你知道他懂你,他明白你懂他,甚至于语言都显得那么累余和苍白。
而当你遇到的是不同层面的人,高于你时,你发现你无能为力于与他靠近,你甚至感觉一种力不从心的沮丧,即便你们用再多的语言也填不满这个鸿沟,这个鸿沟里最深深的隔阂。
而遇到那些稍逊于你的层次的人,你也会有种淡淡的失落,明明他就在你的面前,你们也说话,可是寂寞还是如一张网地把你罩住,无力填充这个鸿沟,只能闭嘴无言。
思维层次,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它是一个人阅读、阅历、洞察、体悟、行知见的一个积累,你到了那个层面,那个层面的语言和道理,你无师就自通了,就有点释迦牟尼菩提树下的倏然开悟一样,脚步有痕迹,心灵的行进也是有痕迹的,相对于脚步,心灵的成长更无形更迅猛,有时候就是因为一句话一本书一个人一处景,就突然扬升到新的层次,连自己都无法觉察,这种顿悟,会让人热泪盈眶,抑或欣喜若狂。
书上说,我们所有的语言和感觉都不来自于我们本身,而是神明借助于你的身体显露的神迹,我很喜欢这种说法。
也就是说,我们都是有神性的人,只要我们一步一步前进,到达那个层次,自然会说那个层次神要说的话,拥有神要有的感受,而在这个层面的人的语言和感觉共通也就解释的通了。
这让我想起一次活动中,我遇到一个特别敬仰的老师,我走到他面前与他交换名片,他只是淡淡的笑了笑没有说一句客套的话,这个老师让我耿耿于怀,我想你怎么可以这么高傲?至少应该回应一下我的热情吧!可是现在我深刻的懂他了,因为对于一个不在一个层面的人来说,说什么都是错,说什么都是多余,倒不如不说也罢。我一直记得他,并默默的在后面跟他学习,这是我一直以来保持的最好的习惯,就是不要让我知道谁有可学之处,否则我一定要向你学习,"好为人徒",是我多年来的习惯。
两年后,我终于懂这个老师了,并且能与他有了共通之处和共同谈论的话题了,他不像我当初看到的高傲了,倒不是他变了,而是我变了,我的思维变了,看到的他也就变了。
近日来,与一个厉害的老师探讨剧本,这个老师是一个国内特别牛的编剧,要是几年前,我想他是不会跟我讲话的,而现在,他主动与我探讨一些新鲜的话题,我丝毫感觉不到他的大牌和身份差异,在我心里,他的思维与我的思维在一个档位上放着,谈话没有距离感,不需要客套,也不需要时刻跳出来提醒身份,更省了很多客套沟通的时间,直奔主题,直抒胸臆,畅快不已。
所以,我常常觉得,是你的东西都不需要费力,属于你的人也无需费力,属于你的使命更无需费力,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相聚和分开,始终不是别的原因,不过是层面不同,让人费力而已。所以,如果你爱他,不要去追问他,而是尽量使自己的心追上他,或许到那一天,他该回头追问你:请问伊人,我可否到你的心一驻足?你那时骄傲的甩着嘴巴说:你拿什么走进我的心?
---摘自《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