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醉美 | 走近徽州的年 一 (散文)
走近徽州的年(一)
我们徽州的年是隆重的、热烈的、粘腻的,感受过就会让你意犹未尽、流连忘返。特别是在我们老家王村一带的乡镇,农民伯伯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就是年味将近的招牌和标志。只要他们忙完地里的农活,开始在家里开始操制年货,那么,嘴巴享福的好时机,来了!什么炸豆腐、打年糕、肉粽子、大米粿、冻米糖、红包糖……让你深刻感受到:嘴巴还是长少了啊!
“拜年不带麻酥糖,请君不要进厅堂。”一句俗语,道出了徽州传统糕点在春节中的重要地位。
我记忆中最深的画面就是:老人家拿着火囱,坐在太阳地里,吃着红纸包!小时候的我,看见这样的场景,就知道快过年了!洋皮铁箱里一个个红纸包,一块块冻米糖……小孩子们嬉笑打闹,大人们喝着茶,拿着鸡子,互相询问哪家的红纸包、冻米糖最好吃,就这样坐在暖阳下唠着家常……过年期间,顶市酥、芝麻糖、冻米糖这些都是徽州当地招待客人常见的糕点,也是过年必备的食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年味似乎渐渐淡了,那些记忆中的老手艺也渐渐消失了。感觉只有在我们王村,才能找到这些制作正宗红纸包、冻米糖的师傅。
红纸包是黄山市部分地区对酥糖的总称,包括顶市酥、卷酥等,因多用红纸包裹而得名。红纸包种类繁多,但大多都以糯米粉、芝麻、糖为主要原料,入口酥松甜香,是徽州过年前后待客的必备点心之一。红纸包成红色方块状,有四平八稳、四季平安、四季发财、红红火火的寓意。徽州人在祝寿、婚庆、过年的时候,都把顶市酥作为利市糕点馈赠亲友,这也是徽州的传统风俗。
制作红纸包,不说工艺了,单单是准备工作就很繁琐。妈妈要提前炒米、炒芝麻、碾粉、预约师傅……我家的料子几乎每次都会得到师傅的肯定,“你家这个糖料是我今年遇到的最好的一家”“你家这个原料下足了功夫”“你家这个料子可以做样品了”……每每这时,妈妈总是脸上乐开了花,连声说道:“一年一次,很难得的,当然要做得好一点,不然怎么拿得出手!”每次做红包糖,万事俱备后,总是会欠一个东风——麦芽糖,就这东风能把妈妈愁坏。
据妈妈透露,现在制作麦芽糖只有临近我们的一个小村庄了,因为很麻烦,产量很低,年年供不应求。想要买上几斤正宗的麦芽糖,都要兜兜转转好几道手续。可没有麦芽糖的红包糖真的没有灵魂!现在市面上许多商家因为节省成本,一般都是采用比较廉价的糖稀来代替麦芽糖,做糖的师傅也劝妈妈,算了吧,真的买不到也没有办法,其实也无所谓,口感差异不明显,一般人吃不出来。但这对于精益求精的妈妈来说,是万万不能容忍的,宁可不做、不吃!
做酥糖的手法很讲究,制作时,要先在作台上撒一层酥屑,将坯放在撒好的酥屑上,表面再撒上酥屑,然后反复的揉合……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速度要快,保持相对的温度才能将酥糖做的更美观更美味。
在酥糖制作完毕后,要将一块块切好的酥糖用红纸包起来,因为人工包糖效率慢,也没有机器制作和超市卖的糕点包装漂亮、新颖,不得现在许多年轻人的喜爱,但诞生1500多年的麻酥糖与现代食品糕点相较,我们吃的是回忆,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把红纸包托在掌心,小心翼翼地打开那层喜庆的红纸,里面的香味就溢了出来,一口口的往嘴里送,满口留香。吃到最后,红纸上还有好些粉末,于是把红纸对折,仰起头,有角的一头对着嘴,直到里面的糖全部入口,这才心满意足。小时候,里面的酥糖吃完之后,很多女孩子会将红色的纸留下来,模仿着电视剧中的场景,用嘴抿一下,嘴唇就会变得红红的,很好看! 而我就不一样了,我会把红纸打湿,点在眉心,待大红圆点落定,就大声朝我爸妈喊:“我是哪吒!哪吒来也!”
徽州的年是红纸包、是炸豆腐、是肉粽子……离开家乡许多年,也接触过不少特产,吃过许多美食,但最难忘最怀念的还是家乡味!那醇香馥郁的年味!
《金鸽子文艺》常年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