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四川部份老民逃难资料

逃难人原居住地逃  难  始   末资料来源备 注遂宁张烺遂宁蓬溪县黑柏沟顺治五年迁居顺庆(今南充)。之前在本乡山中四处躲藏,时闻不少抢杀战事,经历过不少劫余后的恶果。所叙经历中只有前、后倾向于两个政治军事集团。顺治六年游邻水。顺治八年居西充槐树场大堰沟。顺治九年往汉中。顺治十年往保宁。顺治十三年居盐亭县廖家沟。顺治十五年居西充县石板场老鹳村。顺治十八年迁回遂宁,居河沙镇赤崖沟。据清张烺著《烬余录》未回真正意义上的原籍。简阳傅迪吉简阳五马桥顺治五年十月逃至蒲江董家山。之前在本乡多处避难,亲历过或时闻多次杀人、抢劫场面,开过荒,种过地,做过生意,曾倾向于各个政治军事集团。顺治六年在蒲江开荒。顺治七年投眉洲从事纺织业的本家。顺治九年在成都见固山。顺治十年自眉州搬家回简洲。据清傅迪吉著《五马先生纪年》回到了五马桥简阳傅朝阳傅氏元末入川,居高滩口、五马桥、傅家坪、桑园子、萝卜弯一带至今。“西乡各支……经献贼虔刘,靡有遗孑。”“拱尚公字君辅,适丁献乱,艰贞蒙难,万死一生。”据傅家坪《傅氏朝阳公支谱》回到了傅家坪。隆昌张氏隆昌县“弟兄五人避难,皆逃遵义、人怀、童梓等县散居。后回川,应枢公居泸州大水坝,雍正时始回,垦业童田铺。玉、星二公,一落业于汉州后营。一落业于汪家坝。独乐义公弟兄回故土垦业而食。”“当明季国变,流贼入川。甲申秋陷成都,分道屠戮,吾族人被害者不下千余。吾祖弟兄一早卒,醒义、乐义公等幸神灵指导,因金环告变,急逃遵义、人怀等处散而居之十数年。公由遵义还至泸州柑子坝被劫,又因土寇未平,连年荒疫,遂居柑子坝五年。至康熙初(四年)海宇升平始回故土。”据民国张钟秀纂《张氏族谱》三公仅一人回原籍。威远曾氏威远县石漕冲原为林姓,元初三兄弟为避祸分别改为“曾、黄、芶”。明未遭张贼献忠兵燹三族各逃一方。曾应宣避贼洪雅县止戈街,顺治十二年回曾家上弯青冈陵。曾、芶二族清初回籍十有六人。黄姓因避贼未回原籍。据清道光曾象珽纂《曾氏族谱》回籍者十有六人。资中左氏资中县罗泉镇田(左)家坝“明季经兵燹,合族避难遐方。……应龙祖、应虎祖、昆季应龙子廷成三人见流贼蜂起,土匪相杀,应虎祖复逃散未回。我应龙祖父子二人逃至成都华阳赵马塆余家桥居焉。……廷成公常系念桑梓,又见人丁渐盛,至康熙时絜家复还资西旧地居焉。”据清光绪左大光纂《左氏族谱》两祖,仅一祖回原籍。邻水县聂良旺先居岳池邻池街,“不幸误遭张献忠扰害四川,外逃各路。祖妣甘氏辞世,遂奔瑶石坡[大竹县]。其子‘世’字班无名无所。及明辉祖与妣杨氏润,明理祖与妣刘氏长,逃往汉中。良旺祖与孙明耀、明玉二祖同入云贵。未几,国朝定鼎,欢同回原籍。路至邻邑城西塞顶堡、甘柱石平原之间,受垦而居(今邻水县牟家坪)。”据聂代海2000年纂《聂氏家谱》不清楚是否有人回岳池。大邑牟氏大邑县鹤鸣乡牟家营“先世系湖广行中书省黄安府麻城县孝感乡人,于洪武初来大邑鹤鸣山下的斜江河西畔插业定居。……明末因战乱,举家逃至南明王朝统治的洪雅县止戈街。清初战事平息后,外逃避难的祖人返里有八支,仍居故里牟家营,聚族而居,团练自卫。其余六支,分别在出坝河两岸、三元场、干溪河畔和王泗营南五里的四堰河畔及其上游的杨庵子定居。”还有一支迁邛州落业,今邛崃牟礼镇。据1999年牟志光等纂《大邑牟氏族谱》十四支有八支回原籍。井研雷氏井研县千佛寺场“始祖汉广公,前明洪武间,自楚麻迁蜀居于井研。……明季蜀乱,雷氏奔走四方。国初任太守者四人,皆流寓江东。其在井研者遭献贼殆害。曾王父元宰公年二十,两被贼掳,皆以智脱,伏于河滨七日,以泥丸为食。贼去乃出,产业都失。”据1994年雷定基等纂《雷氏族谱》在原籍躲避。蒲江陈氏蒲江县陈家营“明末,我祖于廷公在嘉定为官,因献贼乱避兵洪雅钟宝寺,与奇凤公相遇。二公原是一家,遂公修合谱。清初,于廷公迁蒲江成佳安营扎寨。”。“适当张献忠举事,始祖遂率家避兵乱于洪雅钟宝寺。始祖殁后,即葬于寺山后。清初,始祖妣赵氏,携二世祖芳毓公,字秀峰,来蒲之西临溪漕,见山川灵秀,风土淳和,遂择业于棕树园。”(今蒲江县复兴镇陈坝)据2004年陈先炳等纂《陈氏族谱》两支中有一支未回原籍。名山县廖氏自明洪武四年至今,一直居于德光村。十一世祖廖依乾于崇祯十七年,在雅河拒献贼。南明隆武元年,招集军民抗击其它军事集团据《廖氏族谱》未离原籍。名山县张氏自元末先居于双流县,后居丹棱张坝。明末追贼,子孙一直分居于丹棱张坝、名山红岩乡、马岭乡一带至今。其祖张应试曾与表兄彭万丰聚乡勇数百,拒刘文秀于丹棱。据《张氏族谱》一部份留居张坝,其余未回张坝。名山县刘氏元末入川一直居双河乡大蒙子。中兴祖刘觉宗为四川雅州兵备道,率兵拒张献忠。名山县罗氏明时居泸定桥,明末居名山县梨花村至今。明末罗简夫携二子回籍,途中落足梨花岗。次子赴京考试遇贼乱,后至洪雅不知所踪。据罗口述。泸定县余氏泸定县兴隆镇沈村洪武二年随军入川,始祖余锡伯在洪武四年后,因征战有功,被明政府封为“沈边土司”,直至清末。据现代《泸定县志》一直居沈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