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24:有虞氏和史前平民革命的受益者虞舜

黄帝一统——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  第三篇  黄帝王朝

第十章  有虞氏和史前平民革命受益者虞舜

文|黄饮冰

提示

一、虞和舜两字的解释——虞、舜并非帝舜所造,帝舜只是承袭了虞、舜

1、关于金文“虞”的解释

2、关于篆文“舜”的解释

3、对虞舜没有甲骨文之说的解释

二、“虞”和“舜”不是为虞舜创造的专有名词,“虞”是有虞氏,“舜”是帝号,“重华”是其名,因生于姚墟所以姓“姚”

三、有虞氏的来历:可能是良渚古国的一个掌握神权的子氏族

四、虞舜起自平民,这可能与“帝挚不善”期间邦国内部发生了平民革命有关:老统治贵族被推翻,新贵族从贫民中崛起,新贵族扶持陶唐氏尧代高辛氏帝挚为天子。虞舜是新贵族的首领

1、从唐尧朝中的新老势力可以窥见平民革命的影子

2、关于平民革命,可以从尧舜禹时期三苗被征伐找到线索

3、姚重华成虞舜,同样是各方妥协的结果

4、姚重华孝悌弥谨,但父弟不遗余力地谋害他,根源可能也在贫民革命

五、虞舜的帝德(帝功)

1、未登用前就有号召力和亲和力

2、顺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3、通过考察而不自居,礼让丹朱的戏作的很到位

4、摄政功绩

(1)通过“齐七政”“祭祀”“ 辑五瑞与班瑞”“ 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形成国家制度。

(2)设立上古中国地为12州,十二牧统领十二州。

(3)建立国家刑罚大典。

(4)四罪而天下服

(5)举八恺八元流四凶

4、天子之功

(1)对12牧发布训令,强化行政权,弱化封建权。

(2)对“十贤人”正式委任官职,【使宅百揆亮采】(使居百揆之官辅佐政事)。

(3)建立考绩制度。

(4)分北三苗。

(5)舜的一生。

六、唐尧虞舜剪夏未遂,大禹乘机崛起

主题词  有虞氏   帝舜   史前平民革命

正文如下

对于虞舜,我以前只是顺带地谈过,没有专门探讨。为什么呢?我对上古中国国家的认识,就是氏族国家化形成氏族国家,氏族国家内部权力分配的是家族化的,起自平民的虞舜是如何成为有虞氏族国家的君主,又如何成为帝舜的呢?没有搞懂,所以就没有写、

虞舜身上最大的问题,还是《史记》和《竹书纪年》的记载不一样,而我,是相信《竹书纪年》的。所以贫民姚重华是如何成为帝舜的,是一个必须解开的迷。这个迷,实际就是史前在“帝挚不善”期间,可能发生过“平民革命”,迷解开了,帝舜就好写了。

帝舜时期:守帝尧三年之丧登帝位(前2047年—前2043年),前2042年—前1993年。

一、虞和舜两字的解释——虞、舜并非帝舜所造,帝舜只是承袭了虞、舜

1、关于金文“虞”的解释

图1-金文虞,虞的字根是“吴”(黄饮冰制作)

金文“虞”有两种写法,见金文虞图片。

“虞”由“虍”和“吴”组成。“虍”是“虎头”,“吴”在这里解释成“娱”。 “虞”的两种写法,不同在于对“虎头”描绘不同。从造字的角度讲,“虎头”和“吴”都属于“文”,就是“图文”,“文”是对鸟兽虫和其它生物或无生命物的形象描绘形成的“图文”。

这里关键的是“吴”。对“吴”的解释一般是“一个奔跑的人,边跑边回头高喊之状”(图中“吴”写错了,抱歉)。这样的一种状态。与上古人的生活状况相联系,就可以解开了。

上古人经常会进行围猎活动,围猎的人们要奔跑,要呐喊,在所有的奔跑和呐喊的人当中,还要一个围猎的指挥者。这个一边奔跑一边回头呐喊的人,就是“吴”,“吴”的呐喊声最大,他也会跑在最前面,但是要担当指挥者的角色,所以要经常回头呐喊后边的人跟上来。那么在围猎活动中,这个“吴”就是“猎王”。

猎虎胜利了,就要举行庆祝活动,就要唱歌跳舞,这个“唱歌跳舞”的人的狂欢形态,就又是“吴”,所以“吴”也是“娱”,就是“娱乐”。

所以“吴”本身在上古,是有多种含义的,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凡吴之属皆从吴”,意思就是与“吴”有关的事物都用“吴”来表达,造出来的字都含有“吴”。在上古文字不发达的时候,一个图文“吴”就可以表达所有的与“吴”有关的事物的含义。“虞”是一个组合字,那么在这个组合的“虞”字没有造出前,“虞”字也借用“吴”文来表达。我在《华夏文字》一文中专门论述过“文”的来历,“文”和“字”的关系。

“虞”的意义是什么呢?“虞”是指“围猎老虎成功后的欢庆活动”。“虞”特指“围猎老虎活动”。就是围猎老虎成功后,砍下老虎的头,剥下老虎的皮,虎头连着虎皮,然后举起虎头,披上虎皮,跳起得胜舞举行庆祝活动。这个举虎头、披虎皮的人,一般就是猎杀老虎的人,经常能够猎杀老虎的人,一般就是“猎王”。

由此可以分析出,“虞”族群,起源于猎虎,是猎虎之族群。那么,有虞氏族,就是起源于猎虎族群的一个氏族。春秋战国时代的“虞人”,就是掌管山泽的官,这是引申而来的。

虞舜所在的有虞氏族,有1500年的历史,虞舜出生的时候,这个有虞氏族就已经存在。所以有虞氏是一个历史很古老的氏族。但是,有虞氏并不是一个有1500年历史的朝代,而是从虞舜开始,天下共主(黄帝)由有虞氏族的舜担任,即帝舜。

所以虞舜没有开创“虞”,同样没有开创“吴”。

2、关于篆文“舜”的解释

图2-篆文舜,舜的字根是“舛”(黄饮冰制)。

篆文“舜”有两种写法。见篆文舜图片。

篆文“舜”的第一种写法,由“月”“炎”“土”组成。“月”:肉片;“炎”:火光上升,火苗升腾;“土”:即土地或泥土。在地上堆柴火燃烧,或者用泥土把肉涂一层,用泥巴把肉包裹起来烧烤。这是一种“火上烤肉”的模式,我在解释“炎”的时候也是把“炎”解释成“火上烤肉”。

篆文“舜”的第二种写法,由“匚”“炎”“舛”组成。“炎”被框在“匚”内:表示火塘或用堆土把燃烧的大火圈起来;“舛”:就是“舞”。这是一种在火堆或火塘边举行跳舞活动的模式,就是“篝火舞”。

“舜”和“虞”一样,属于组合字。其字根或资源是文“舛”。凡舛之属皆从舛。在上古文字初创的时候,只有文,没有字。象“舜”“舞”这样的字,均由“舛”表达,不存在写错了之说。

如何解释“舜”呢?这就要问一问为何舞蹈?“虞”之舞是为了庆祝猎虎成功,“舜”就如同“篝火晚会”一样。“篝火晚会”的起源当然与纪念“火神”有关,这就是要追源头。

如果把“烤肉”“篝火舞”与“祭祀火神”联系在一起,那么“舜”这个字的造字本意就是祭祀火神的活动。在祭祀火神的时候,需要敬奉烤肉,需要举行祭祀乐舞,以表达对火神的崇拜。

最早的火神,是“燧皇”;由“燧皇”引申出“炎帝”;由“炎帝”引申出“火正”。火正就是国家时期的官职了,即管理火的官职。祝融曾经是帝喾的火正,所以祝融也演变成了最后的火神。

这里说一句,中国上古有火崇拜,由火崇拜转化成火日崇拜,在上古中国中国南北方分化成了火崇拜和日崇拜,火与日在上古语言中均为“华”,后来北方为“火”,南方为“华”。但是要注意的是,火崇拜人格化了,所以有“燧皇”和“燧皇”的后裔“炎帝”,而日崇拜没有人格化,一直保持自然神的原始格,即中国没有西方那样人格化的太阳神。日和华的区别,就是“日”是自然态的太阳,“华”是光芒四射的太阳。在黄饮冰著《华崇拜与华崇拜的进化和分化》及《我们为什么称华夏——华夏来历详考》中均有论述。所以千万不要说“炎帝”是什么“太阳神”,炎帝自己都不会接受。

3、对虞舜没有甲骨文之说的解释

图3=对虞舜没有甲骨文之说的解释(黄饮冰制)。

对虞舜没有甲骨文之说的解释,见上面的第三个图片。

在《说文解字》中,就经常见到“凡々之属皆从々”这一句话,这里的“々”就是“某个字”的意思。如“凡吴之属皆从吴”, “凡舛之属皆从舛”,意思前面已经解释了。这里面就包含了华夏文字从“文”起始,由“文”发展出“字”的历史信息。同一个属的字都有一个字根或字源,这个字根或字源一般就是最早的“文”,“文”是“纹”,即鸟兽虫迹,是对一切人类认知的生命物和无生命物之“象”的模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摄像”,不同的是“正面像”和“侧面像”或图影,这些“像”就是“文”,就是“图文”。“字”是由“文”派生出来的。对于字来讲,文是“本”,即字源或字根。

比如说“铜”,没有甲骨文“铜”,但是有甲骨文“同”,这个甲骨文“同”就代表了“同”、 “铜”,也代表了“峒”、“筒”“桐”等一切源于“铜”的字。

对于“虞”和“舜”也作一样的理解,那么“吴”就是“虞”,“舛”就是“舜”。“吴”的甲骨文就查得到了。“舛”的甲骨文就是“舞”的甲骨文。“吴”代表了所有由“吴”派生出来的字,“舛”(舞)代表了所有的由“舛”派生出来的字。其他的亦然。

《说文解字》舛【卷五】【舛部】的解释就是:【對臥也。从夊

相背。凡舛之屬皆从舛。踳,楊雄說:舛从足春。昌兖切。】这个解释有问题,“舛”的本意应该是“对跳舞之人的双腿的动作进行描述”的“文”。

《说文解字注》解释:【(舛)對臥也。謂人與人相對而休也。引伸之足與足相抵而臥亦曰舛。其字亦作僢。王制注釋交趾云浴則同舛臥則僢足是也。又引伸之凡足相抵皆曰僢。典瑞兩圭有邸注云僢而同本是也。淮南書及周禮注多用僢字。从相背。相背猶相對也。昌兖切。古音在十三部。凡舛之屬皆从舛。】对“舛”的解释就进一步了。说“人與人相對而休曰舛”、“足與足相抵而臥亦曰舛”、“ 其字亦作僢”、“ 凡足相抵皆曰僢”等,但还是没有说到根本,根本就是“舞蹈者足与足交错之动作为舛”。不过,这个“僢”字,就可以证明“舜”的确起源于“舛”了。

搞清楚了华夏文字“文”和“字”的关系,就不会认为“虞”和“舜”没有甲骨文了。

比如“桀”的甲骨文也查不到,没有“桀”的甲骨文,那么“桀”这个夏代的末代帝王不是不存在吗?不是,“桀”就是“舛”。同一个“文”表达不同的含义,可以用不同的“音”来区别。如“舛”读音为“shun”时,就是“舜”;读音为“wu”时就是“舞”。当然也可能是同音简单了事,如“同”“铜”“筒”都音“tong”。

这就自然又联想到“夏”,只好再说说“夏”。“夏”呢?有金文夏

和篆文夏

,也是说不见甲骨文夏。我以前在《夏图腾——半坡“人面鱼纹图”解析》一文中就提出过,图文“夏”就是“人面鱼纹图”,图文“夏”是由“人头”“耳双鱼(羊角)”“女阴”组成的组合图,金文夏“”和篆文夏“”也是以“人头”为中心加其他部件组合而成。但是中间还有一个变异的过程,就是古夏人在夏代就把“夏”图腾简化成了“人头”,那么在商代,“人头”实际就是“夏”,在上古,人头使用“页”表达。所以“页”的甲骨文就是“夏”,就是“

”,这就是“大头人”。结合夏人在商代的统治下演变成了被统治氏族,是生产者,在“日”下劳动的“

”,手持工具的“

”,都可以解释成“夏”。“夏”在甲骨文中是以一种异化的形态存在,但根本点就是“

”, “

”即“夏”。所以我也承认“

”为“夏”。

当然,在研究“夏”的时候,还要注意古夏人和建立夏朝的夏后氏之间的关系。夏后氏自己历史的变化对“夏”这个“文”的造型有直接的影响。夏后氏之“夏”继承自古夏人的夏图腾,在我认为的夏启之都的石峁古城,夏图腾就简化成了明了的“人头”了。夏后氏失去中国的统治地位后,其人民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去了草原,匈奴是其后裔;一部分南归,分布在江汉和四川;一部分留在中原,成为殷商贵族的生产奴隶。夏王室可能是回到了四川,因为大禹本来就是四川人。我以前说过,蜀和禹实际是一个东西,即在川是蜀,出川是禹。这与川人“出夔门者是龙”的典故是一个意思,禹就是出川之龙。不出川就是虫,即蛇,玩蛇之辈。大禹之后裔回归四川,就回归了蜀的本性,所以对于回归四川的这一支大禹后裔来讲,夏就是蜀,蜀也就是夏。在谈夏朝时继续谈。

二、“虞”和“舜”不是为虞舜创造的专有名词,“虞”是有虞氏,“舜”是帝号,“重华”是其名,因生于姚墟所以姓“姚”

《史记.五帝本纪》对于帝舜的记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古本竹书纪年》对于帝舜的记载:【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目重瞳子,故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舜父母憎舜,使其涂廪,自下焚之,舜服鸟工衣服飞去。又使浚井,自上填之以石,舜服龙工衣自傍而出。耕于历,梦眉长与发等,遂登庸。】

1.“虞”和“舜”不是为帝舜创造的专有文字,所以“虞”和“舜”的造字本意与虞舜没有关系,虞舜只是选择了这两个字作为自己的标识而已。所以虞舜没有开创有虞氏,虞舜也没有开创“炎”。有虞氏和炎帝在帝舜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几千上万年了。“虞舜”就是来自有虞氏的帝舜的意思。

2、“重华”也同样不是为帝舜创造的专有文字。“重”在此不是读zhòng ,而是读chóng。为什么呢?因为“目重瞳子,故名重华”,如果在这里把“重华”解释成“重要的华”,从而神秘帝推导出帝舜开创了“华”,那就很好笑了!这就会引出一个奇怪的结论:舜是炎,华是黄,那么帝舜就是开创炎黄的人,炎黄就不是祖宗了,帝舜成立祖宗。这种观点,就把玄孙搞成了高祖了。

3、上古人得姓,一是根据血统,二是根据出生地,三是封建。帝舜出生于姚墟,所以就以出生地之姚为姓了。

三、有虞氏的来历:可能是良渚古国的一个掌握神权的子氏族

良渚古国是东南方最早的文明古国。良渚古国的人兽面纹、礼制、玉礼器、陶礼器等,对山东龙山文化影响巨大,可以是山东的龙山文化是在充分吸收良渚古国文明的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深刻地把这种影响传递到了殷商。从文明上讲,如果说夏后体系来自江汉,那么殷商体系就来自良渚。不过这都说的是文化的来源。

良渚古国的组成,我已经有多篇专著。意思就是:良渚文化是在距今5300年,由东部的古胡人的一支(河姆渡之护人或扈人)、西部两湖地区来的华尼尸(夷)人在良渚地区形成。良渚的王族是鸤鸠氏,还有鸠扈、五雉等氏族。良渚古国被少昊氏统一于少昊的24鸟王国中,天鼋黄帝的天鼋图腾也出现在良渚。轩辕黄帝把良渚居民一部迁徙到了西北的齐家文化地区,让他们辅佐西少昊。在帝颛顼时期良渚演变成了九黎。无论良渚古国如何破落飘摇,但是良渚文化的种子,深深地根植在东方。

有虞氏起源自猎虎族群,这个前面已经分析了。这个猎虎氏族可能又掌握着大巫师的权力,为鸤鸠氏服务的。“吴”也是“巫”。这里猎虎图腾在哪里呢?就是下图:

良渚人兽面纹,有虞氏的图腾

这个图,以前认为是良渚族徽,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族徽,因为它并不是良渚之王族所有的徽章。良渚王族是鸤鸠氏,鸤鸠是良渚古国的始祖鸟,就是祖鸟。所以鸤鸠氏族在良渚古国鸠处于王族的位置。其他的九扈、五雉等,在少昊24鸟王国都有记载。

这个人兽面纹,上面是一个头戴冠帽的女人,下面就是被女人制服的老虎。所以这个图的本意,可能并不是“成龙升天”,而是“大吴猎虎图”。

这个图解析成一个字,就是“虞”。从这个女巫师一系列的“窝”形图看,这个大巫师脱胎于南方的女娲元神,这也暗示了有虞氏起源自西南。

有虞氏的“虞”图腾(图片由吴心源在微信群提供)

结论:有虞氏,属于形成于湖南的古华人(学名:华尼尸,简称古尸人,或尼尸,西周被贬称为夷人)的一支,猎虎氏族,大巫师氏族,东迁良渚,成为良渚古国大巫师氏族,其图腾“大吴猎虎图(人兽面纹)”。随着历史的演变,“虞”的文化符号最终回归于“吴”。

帝舜的谱系,归属于昌意系。黄帝设东西大监时,黄帝把良渚诸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给昌意到西部;一部分给玄嚣到东部。有虞氏可能到了西部,以昌意为宗主。

四、虞舜起自平民,这可能与“帝挚不善”期间邦国内部发生了平民革命有关:老统治贵族被推翻,新贵族从贫民中崛起,新贵族扶持陶唐氏尧代高辛氏帝挚为天子。虞舜是新贵族的首领

1、从唐尧朝中的新老势力可以窥见平民革命的影子

在尧舜禹时期,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一些古老氏族内部,可能发生了政权的转换,也就是平民推翻了贵族,掌握了氏族的权力,原有的贵族失去统治权力被边缘化了,这就是平民革命了。

从《史记.五帝本纪》和《竹书纪年》对帝舜的记载,【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就是一个傻大粗的庶人形象。

虞舜的任用,在五帝时期是一个特例。应该是时代的产物。靠铁血征伐解决不了统治氏族和被统治氏族之间的矛盾,靠军事集权体制也解决不了氏国内部的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这种局势逼迫贵族听取民众的声音,统治者的道德水平决定了其是否为被统治氏族和人民所接受。

黄帝王朝从黄帝开始,到帝颛顼、帝喾,都是军事强权人物,是“神而帝者”,集军权、神权、君权于一身,但是这种军事强权人物不可能长久保持。到帝挚接替帝喾担任天下共主的时候,只执政9年,对其执政的局面只有“不善”两个字的评价。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不知道,结果是帝挚下台,帝挚的弟弟唐尧登天子位,成为新的天下共主。

帝尧依靠什么力量登上天子之位的呢?可以想到的是“新兴力量”和传统贵族妥协的结果。这个新兴力量,是帝尧时期的“十贤人”,在帝尧的统治期间,支持帝尧的就是这“十贤人”,“十贤人”在朝堂协助帝尧工作。这个“十贤人”框架就是帝尧的行政管理系统。但是帝尧遇事就要询问“四岳”,比如治水这件事,四岳就推荐鲧去治水,结果没治理好。帝尧明知道鲧不行,但是还是不得不接受四岳的建议;对于”十贤人”,帝尧只是用,但是没有分封官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这些都表明老贵族的力量还是很强大。所以帝尧的时代,新老势力的界限是很清楚的,矛盾也是明摆着的。帝尧能够登天子位,是新老势力妥协的结果。老贵族的势力甚至还要强大一些。

2、关于平民革命,可以从尧舜禹时期三苗被征伐找到线索

从帝尧开始,就有帝尧的“丹水之征”,“丹水之征”的胜利成果,就是帝尧封其子丹朱于丹水,故称“丹朱”。丹水在哪里呢?

一是被神化的“丹水”。《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 丹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渤海 。”这条丹水,可能在渤海之北,但是不能确定哪一条河流与此神水相对应。

《楚辞·惜誓》:“涉丹水而驰骋兮,有大夏之遗风。”王逸 注:“丹水,犹赤水也。《淮南》言赤水出崑崙也。”则丹水就是崑崙之赤水。这也不知道在哪里。

二是有明确地理位置的丹水。有两条。

唐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怀州北有丹水 ,其源出长平山下。传云秦杀赵卒,其水变赤,因以为名。”这条丹水得名的原因交代得很清楚,不是丹朱所封之丹水。

丹水的位置,应该对尧舜禹的威胁很大,不然丹水之征就没有意义。帝尧把自己的儿子放到丹水,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丹水,解除来自丹水之失带来的威胁。那么,这个丹水,对于三苗同样重要,所以三苗也要控制丹水。双方都要控制,就产生了征战了。三苗和尧舜禹之交界处,就是湖北与陕南、河南的边界处了。这里正好有一条丹江。

丹江,汉江支流,尧时即名丹水。

丹江发源于陕西省商洛地区西北部的秦岭南麓,流经陕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与汉江交汇,注入丹江口水库。这就是尧舜禹征三苗之丹水。

《虞书·大禹谟》 有帝舜时期大禹征三苗的记载: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兹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上面这一段记载的意思就是:正月初一日,禹在尧庙里接受了摄政的委命,率领百官向舜行礼,像当年舜受命摄政时率百官向尧行礼一样。

礼毕。舜对禹说道:“禹!跟你商量一下,现时只有有苗不遵从我们的教令了,你去征伐他们。”

禹于是召集各邦君长来召开誓师大会,宣誓说:“今天召集大家济济一堂,都来听我的命令:现有愚蠢的有苗,执迷而不恭敬,傲慢而自大,违反正道而败坏常德,现在有苗的局面是贵族的统治地位被推翻,平民获得了统治权力窃居高位,人民被抛弃生活没有保证,因此,上天降灾处罚有苗的过错。我今天是用你们诸君和众士之力,奉天命去罚他们的过错。你们还须齐心合力,攻克有苗建立功勋。”

战事进行了三十天,苗民仍然负隅顽抗,不奉天命(战事处于僵持状态)。益向禹提出建议:“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感动天地,再远的地方也能达到。满招损,谦受益,此乃天道。帝舜早年受父母虐待,一个人在历山耕田,苦不堪言。但他日日号哭涕泣,仍然呼喊苍天,呼喊父母,总是诚心自责,把罪错全部承担,从不怨天怨父母。有事去见瞽瞍的时候,总是端端正正,战战兢兢。在这种时候,连顽固的瞽瞍也真能通情达理了。常言至诚感神,何况有苗?”

禹连忙行拜礼,接受了益的建议,说:“讲得对!”立即停战,收集军队班师而归。从此,帝舜也接受了益和禹的建议,大布文德,在朝堂两阶之间举行大规模的舞蹈,人们举着战争中用的盾牌和雉尾,载歌载舞,表示偃武修文。七十天之后,有苗终于自动前来归附了。

《尚书.皋陶谟》中的关键语句,就是“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君子就是贵族,小人就是平民;在野就是失去统治地位降在乡野,在位就是占据了统治地位处于朝堂。在有苗,贵族因被推翻失去统治权力,平民因夺权获得了统治权力。说明在尧舜禹时期,在三苗同样发生了平民革命。天下是一体的,没有独善之区域。

3、姚重华成虞舜,同样是各方妥协的结果

最让帝尧痛苦而又不敢声张的,就是大家对帝尧的儿子丹朱的评价不高,均认为其“不肖”,这明显是为了堵塞帝尧之子丹朱继承帝位的路径而找出的借口。所以帝尧找继承人,不仅绕过老势力,同时还绕过了新势力,在两股势力之外去寻求新人,这就是新老势力都看重、帝尧也满意的新人物——来自有虞氏族的姚重华,帝号为舜。

那么“十贤人”的新势力来自哪里呢?我认为来自一些氏国内部的权力转换,这些人通过权力转换走上统治地位,他们支持帝尧接替帝挚,帝尧也需要他们牵制老贵族们,所以帝尧登帝位后任用了“十贤人”,但帝尧为了不得罪老贵族,也不让“十贤人”做大,所以在任用“十贤人”的时候,“用而不封”。

4、姚重华孝悌弥谨,但父弟不遗余力地谋害他,根源可能也在贫民革命

《史记.五帝本纪》对瞽叟与象谋害重华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这么坚持的谋害用“继母说”是解释不了的。

瞽叟,就是瞎子老头。在上古,瞽叟可不简单,瞽叟往往担任帝之乐师,属于文化贵族。因为贫民革命,瞽叟丧失了帝挚乐师的位置,也就丧失了贵族的地位。那么对于参与甚至领导了贫民革命的重华,瞽叟和象就会有杀之务尽的仇恨。这才是瞽叟和象持续谋害重华的根源。

五、虞舜的帝德(帝功)

1、未登用前就有号召力和亲和力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2、顺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舜年二十以孝闻】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後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後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

3、通过考察而不自居,礼让丹朱的戏作的很到位

《史记.五帝本纪》: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於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史记.五帝本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硃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硃病;授丹硃,则天下病而丹硃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硃於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硃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硃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硃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4、摄政功绩

(1)通过“齐七政”“祭祀”“ 辑五瑞与班瑞”“ 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形成国家制度。

《尚书.舜典》记载:【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他观察了北斗七星,列出了七项政事。于是向天帝报告继承帝位的事,又祭祀了天地四时,祭祀山川和群神。又聚敛了诸侯的五种圭玉,选择吉月吉日,接受四方诸侯君长的朝见,把圭玉颁发给各位君长。这年二月,舜到东方巡视,到达泰山,举行了柴祭。对于其他山川,都按地位尊卑依次举行了祭祀,然后,接受了东方诸侯君长的朝见。协调春夏秋冬四时的月份,确定天数,统一音律、度、量、衡。制定了公侯伯子男朝聘的礼节、五种瑞玉、三种不同颜色的丝绸、活羊羔、活雁、死野鸡,分别作为诸侯、卿大夫和士朝见时的贡物。而五种瑞玉,朝见完毕后,仍然还给诸侯。五月,舜到南方巡视,到达南岳,所行的礼节同在泰山时一样。八月,舜到西方巡视,到达西岳,所行的礼节同当初一样。十一月,舜到北方巡视,所行的礼节同在西岳一样。回来后,到尧的太庙祭祀,用一头牛作祭品。 以后,每五年巡视一次,诸侯在四岳朝见。普遍地使他们报告政务,然后考察他们的政绩,赏赐车马衣物作为酬劳。)

(2)设立上古中国地为12州,十二牧统领十二州。

《尚书.舜典》记载:【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舜划定十二州的疆界,在十二州的名山上封土为坛举行祭祀,又疏通了河道。)

就是把上古中国地设置12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帝尧时期大禹治水成功,设置天下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虞舜摄政期间,分析冀州北部为并州,冀州东北部为幽州,分上古中国为12州。上古冀州地域最广,包括黄河北部一直到大同以北、燕山以北和辽河全流域。辽河流域包括西拉木伦河(古黄河)是黄帝祖族的起源地,他们从来没有脱离上古中国。

我以前也说过,所谓两河之间曰冀州,应该是指南黄河和东北黄河之间的广大区域。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这是对帝舜设立12州的功效的记载。表明行政权已经超越于诸侯权力。实际上,这就是郡县制最早的雏形。虞舜是中国郡县制的开创人。

(3)建立国家刑罚大典。

《尚书.尧典》记载:【慎微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舜慎重地赞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常法,人们都能顺从。舜总理百官,百官都能承顺。舜在明堂四门迎接四方宾客,四方宾客都肃然起敬。舜担任守山林的官,在暴风雷雨的恶劣天气也不迷误。)

《尚书.舜典》记载:【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舜又在器物上刻画五种常用的刑罚。用流放的办法宽恕犯了五刑的罪人,用鞭打作为官的刑罚,用木条打作为学校的刑罚,用铜作为赎罪的刑罚。因过失犯罪,就赦免他;有所依仗不知悔改,就要施加刑罚。谨慎啊,谨慎啊,刑罚要慎重啊! 于是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鲧流放到羽山。这四个人处罚了,天下的人都心悦诚服。)

(4)四罪而天下服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5)举八八元流四凶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暤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4、天子之功

(1)对12牧发布训令,强化行政权,弱化封建权。

《尚书.舜典》记载:「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 “啊,十二州的君长!”舜帝说:“生产民食,必须依时!安抚远方的臣民,爱护近处的臣民,亲厚有德的人,信任善良的人,而又拒绝邪佞的人,这样,边远的外族都会服从。”)

(2)对“十贤人”正式委任官职,【使宅百揆亮采】(使居百揆之官辅佐政事)。

大禹作司空。《尚书.舜典》记载:「伯禹作司空。」;

弃作后稷。《尚书.舜典》记载:「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契作司徒。《尚书.舜典》记载:「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皋陶作士。《尚书.舜典》记载:「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垂作百工。《尚书.舜典》记载:「俞,咨!垂,汝共工。」;

益作虞。《尚书.舜典》记载:「俞,咨!益,汝作朕虞。」;

伯夷作秩宗。《尚书.舜典》记载:「俞,咨!伯夷,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

夔作典乐。《尚书.舜典》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

龙作纳言。《尚书.舜典》记载:「龙,谗说殄行,震惊联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帝舜总要求:《尚书.舜典》记载:「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啊!你们二十二人,要谨慎啊!要好好领导天下大事啊!”)

只有“十贤人”中的彭祖官职不详。

(3)建立考绩制度。

《尚书.舜典》记载:【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

(4)分北三苗。《尚书.舜典》记载:【分北三苗。】

(5)舜的一生。《尚书.舜典》记载: 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舜三十岁时被征召,施政二十年,在帝位五十年,在巡狩南方时才逝世。)

六、唐尧虞舜剪夏未遂,大禹乘机崛起

用鲧治水,原本就是为了除鲧,鲧是贫民革命的终结者,鲧拥有第一强大的势力。

帝尧用鲧治水,是老贵族势力四岳推荐的,帝尧明知鲧不可,但依然用之,目的就是为了剪夏,就是剪除夏后氏族势力。这个局是帝尧布下的,但是“殛鲧于羽山”的是虞舜。

帝舜上台,强化了十贤人和十二牧的实权,固化了平民革命的成果。在帝尧时期权力很大的四岳逐渐淡出了权力体系,其权力被伯夷所取代。表面看来,帝舜的政权是很稳固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这次贫民革命是怎么平息的呢?

这就让人联想到了大禹的父族——鲧氏族。

我在以前说过,鲧氏族是在距今4300年随西少昊和神农氏族北上的,目的就是支持颛顼与共工争帝。而鲧的子氏族大禹没有随着北上,留守石家河。所以夏后氏被分成了两部分,鲧氏族做了前锋,禹氏族做了后卫。

鲧氏族一路征战,收复西部,一直到了当今陕西神木的石峁,这里的石峁古城,我早就在说,是鲧氏族所建。当时黄河水道还未形成,滞留的河水在河套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使这里成为塞上好江南。征战到这里就到边了,鲧在此建筑城池,以拱卫帝尧的都城陶寺。建的城当然不止这一座,应该是向北、向西的一个防线,是多个城池组成。比如有扈氏之城,还有其它的,最早的建立者就是鲧率领而来的夏后氏族的父氏族——鲧氏族。

那么到了帝挚时期,因为帝挚领导不善,发生平民革命,平息这个内乱的,最有可能的就是处于石峁的夏后氏之父氏族——鲧氏族。

从结果看,鲧平息内乱是成功的,革命者和被革命者实现了妥协,帝喾的另一个儿子接替兄长之争,皆大欢喜。

鲧因为善于建筑城池,在受命治水的时候,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以建筑堤坝的办法治水,就是所谓的“堵”,这就要了鲧的命,摄政的舜把鲧杀之于羽山。这个杀戮就有些冤枉和莫名其妙了!虞舜对讙兜、共工、三苗采用的处罚都是“流放”,唯独对鲧施以“诛杀”,就在于鲧势力最强,是老贵族势力的代表。

舜在想什么?拿鲧祭旗,杀猴儆鸡?非也,以治水不成之罪流放鲧,鲧的势力依然存在。虞舜想登天子位,绝无可能。继续把治水的任务交给大禹,是要把剪夏的策略继续下去。

幸亏大禹治水成功了。分全国为九州。帝舜又废了九州,分全国为十二州。这其中有明显的暗斗。因为虽剪除,但十贤人中,大禹所在的夏后氏势力依然最强大。

帝舜也只一代而过,大禹继位。大禹之子启却成功逆袭,躲过了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的命运,成功继承帝位,并改族天下为家天下,建立夏家王朝。

大禹还有一个强大的支持势力——蚩尤氏族。蚩尤被黄帝所杀,被黄帝收编的蚩尤在黄帝时代约隐约现,可能是被并入西少昊昌意部,随昌意去了中国西部。最终这个蚩尤氏族可能跟鲧结成同盟。在夏朝的建立中,就有蚩尤氏族的功勋。

大禹跟三苗的矛盾,主要是在留守石家河时期产生的。三苗和大禹同为神农族群,在距今4300年神农北上后,石家河空虚,有苗乘机发展壮大。逼迫大禹北撤到湖北的大悟禹王城,从此大禹就丧失了神农的江汉根据地。失去了江汉,大禹在大悟这个山角落里也呆不住,最后还是进入到了河南。所以反攻江汉,大禹是急先锋。

黄饮冰2018年12月23日星期日。2021年10月9日星期六重新编辑。

参考资料:

1、黄饮冰著《华夏文字》

2、黄饮冰著《中国文字起源于距今9000年前》

3、《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撰。正文14卷,另有叙目1卷。收字9353个,又重文(古文、籀文异体字)1163个,解说133441字,首创部首编排法,按汉字形体偏旁结构分为540部。以通行小篆为主体,列古文、籀文等异体字为重文。每字均按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分析字形,诠解字义,辩识音调。书中保留大量古文字资料,对研究甲骨、金石等古文字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后代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很多,以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最为精审。

4、《象形字典》(网络版)http://www.vividict.com/

5、《尚书.虞书·大禹谟》

6、《史记.五帝本纪》

7、《尚书.尧典》《尚书.舜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