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认“宗”需慎行

远古认“宗”需慎行

文|黄饮冰

据中国考古网讯:2017年2月17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2017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在考古研究所八楼会议室举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作了题为“我们从哪里来?——关于人类起源与现代人类起源研究的进展与思考”的学术报告。这是新年伊始,中国学界举行的关于人类起源的一次重大活动,当然要引起广大人类起源问题爱好者们的广泛关注。

一、从这场讲座可以获得如下的新信息

(一)学界对于“人”的新定义

【古人类学界已经放弃以“制造与使用工具”、“拥有语言”作为区分古猿与人的标准,而是采用生物特征标志将灵长类动物中能常规“两足直立行走者”定义为“人”。 】【1】

(二)人类进化的基本理论依然是“人类是从古猿分化出来的”

【 “人类是从古猿中分化出来”,在获得直立行走的能力以后,不断演化至今。】【2】

【现代科技分析发现黑猩猩与人类基因仅存在2%的差异,为这一结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3】

(三)“人类起源于非洲”为学术界所公认,理论基石就是【在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初始阶段以及演化图谱上,所涉及的化石材料均来自非洲】

【在漫长的人类进化长河中,先后经历了地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阶段。高星研究员分别做了说明,首先是两项较新的发现:2002年于中非乍得地区发现的距今600-700万年的萨赫勒古猿(亦称托迈人)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具有直立行走能力的化石证据,可能代表着人猿分别后最早的人科成员;2000年,在肯尼亚发现的距今600万年的“千僖人” 被命名为原初人图根种。上述化石的发现,其年代与分子生物学推断的人猿分化时间相吻合或者稍早,并呈现出了人猿混合的镶嵌特征,当属目前已知最为古老的可能位于人猿分叉位置的化石标本。】【4】

(四)始新世-渐新世的环境变化引起了学界的重视

【高星研究员提出了被学术界所公认的“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结论,并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人类化石证据与始新世-渐新世的环境变化两个方面加以诠释,同时他还提出了“演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变异或DNA复制错误,那些适应环境、有利于生存的变异经过自然选择得以保留并在群体中扩散,带来种群的基因变化,并进而发生相应的体质和行为变化”。】【5】

这段话说明,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结论是世界公认的。始新世-渐新世的环境变化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也就是说,高星的结论,是从化石、始新世-渐新世环境变化、基因三位一体得出的结论。

(五)狩猎采集活动、直立行走、奔跑可能都对人类毛发退化产生过一定作用

【高星研究员根据对人类先祖长期从事的狩猎-采集行为的研究,在现代人类生产生活中找到了映射关系:男性作为狩猎者,获得具有高营养成分的食物,增强人类体质,促使人类大脑快速发育,同时促进了工具制作技术和食物获取技能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男性做事专注、方向感强、善于独处、热爱工具、易暴力等特质都与原始狩猎行为有着微妙的关联;而女性作为采集工作者,在早期进化过程中亦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而现代女性喜欢逛街、方向感差、善于结伴、擅长以牙齿和指甲作为工具、暴力倾向弱等可能与采集行为有着一定的联系。随后,高星研究员对于进化过程中人类体毛的退化问题进行了说明:实际上人类体毛和毛囊的数量并不比其他猿类少,体毛只是更加细短,研究发现非洲人MC1R基因(影响毛囊黑色素的重要候补基因)出现于120万年前,证明人类体毛退化至少有上百万年的历史,而狩猎采集活动、直立行走、奔跑可能都对人类毛发退化产生过一定作用。】【6】

(六)“人类起源”与“现代人起源”是两个被分开的概念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人类是在200-180万年前从非洲迁徙过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都来自非洲。然而,在进化阶段上称为晚期智人的现代人类,被认为是有别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的一个新的演化阶段,出现的时间约为10-20万年前。】【7】

(七)承认末次冰期东亚古人冻不死

【据高星研究员介绍,古环境学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气候不足以导致本土人群灭绝。末次冰期气候变冷始于7万多年前。在此期间还有过多次冷暖波动。最冷的末次盛冰期发生在2-1.8万年前,这个节点已经远远晚于早期现代人的起源与扩散事件。东亚地区的末次冰期气温要高于欧洲和北美,大部分地区没有被冰川覆盖;对黄土高原的季风气候研究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在末次冰期期间并不存在足以导致生物大灭绝的极端气候条件, 即使在最寒冷的时段仍有很大区域适宜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中国华南在整个更新世时期持续存在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其主要成员如猩猩、剑齿象、犀牛等都是喜温暖-炎热气候的动物。】【8】

(八)肯定了东亚地区古人类从距今200万年到180万年后是连续进化的

1、东亚古人类形态特征在化石上是连续的

【化石上已明确表现出系统性的、在时序上连续性的形态特征,例如:颅面部水平方向扁平、鼻梁较矮、鼻腔与眼眶之间骨表面平或稍凹、眶形近长方形、上颌骨颧突下缘弯曲、与上颌体连接处位置较高、额骨与鼻骨和上颌骨相接的骨缝呈大致水平的弧形、额骨正中线上最突出处靠下、颅骨最宽处在中三分之一部的后段、上门齿呈铲形等。】【9】

2、我国境内新发现的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现代人过渡的化石证据

【在贵州省盘县大洞内发现的距今13万年的人类牙齿上已经呈现早期现代人特征;在湖南道县发现的距今12-8万年的道县人类化石,提供了迄今最早的现代类型人类在华南地区出现的化石证据。】【10】

【对道县人类化石的年代和形态研究显示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特征的人类在东亚大陆的出现时间比欧洲和西亚要早至少3.5-7.5万年。】【11】

【上述发现和研究成果对于探讨现代人在欧亚地区的出现和扩散的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发现再次冲击了“出自非洲说” 设定的 “早期现代人群” 到达中国地区的时间节点,而强化了对本土人群连续演化的论述。】【12】

3、美国人对田园洞早期现代人做的DNA把东亚人的直系祖先追溯到4万年前的北京地区

【2013年1月21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题为“对出自中国田园洞的早期现代人所做的DNA分析”的论文,介绍了对该洞穴出土的生活在4万年前的一个人类个体所做的DNA提取与分析结果。该文的基本结论是:这具人骨携带着早期现代人的基因,与当今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人(蒙古人种)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与现代欧洲人(欧罗巴人种)的祖先在遗传上已经分开,分属不同的人群。该项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辨识出了现代亚洲人群直接祖先群体中的一个成员,是一项重大的研究突破。田园洞人DNA的测序分析使相关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将东亚现生本土人群的直系祖先追溯到4万年前的北京地区。】【13】

4、中国乃至东亚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说明中国乃至东亚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移民和人种替代事件

【透过石制品原料特点及开发利用方式,石器制作技术,石制品类型、形态与组合特点,以及区域文化传统演变等文化因素,可以看出中国乃至东亚旧石器时代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进而说明这里的古人群是生生不息、连续演化的;通过对中国旧石器文化体系中勒瓦娄哇技术制品、具有阿舍利风格的石制品组合和石叶技术产品这些具有“西方元素”特点的文化成分的辨识与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更新世期间中国旧石器时代石器生产技术基本维持在奥杜威模式体系内,即北方的小石片工具体系和南方的大型砾石石器体系,来自西方的文化因素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区间或出现过,但从来没有成为文化的主流,更没有发生对土著文化的置换,表明这一地区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移民和人群替代事件。基因混合与文化交流应该发生过,但其过程是融合而非替换;】【14】

5、中国大地不存在距今10万年到5万年的空白期,人类进化链在此间没有中断过

【许家窑—侯家窑、北窑、大地湾、徐家城、萨拉乌苏、乌兰木伦、织机洞、秦岭地区诸遗址、井水湾、黄龙洞等遗址的地层和测年数据表明,神州大地不存在距今10~5万年间的材料空白,人类演化的链条在此期间没有中断过。】【15】

二、我的几个问题及我的判断

(一)学界对于“人”的新定义的目的或者意义在维护“人类起源于非洲说”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因为西方学者推出的概念,或修补出来的概念,总是会具有排他性。而中国学界,总是会亦步亦趋地接受。

以前用“制造和使用工具”论来界定人,是因为在发现的最早的“制造和实用工具”的证据在非洲,这样定义有利于维护“人类起源于非洲说”。但是随着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考古新发现,最早“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证据的领先地位被动摇了。

新的“人”的定义的关键在哪里呢?我们从前面(一)中关于“人”的概念,可以知道,考古学界现在是采用生物特征标志将灵长类动物中能常规“两足直立行走者”定义为“人”。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呢?其实从高星的演讲中可以找到原因,因为在非洲发现了距今600-700万年的萨赫勒古猿(亦称托迈人)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具有直立行走能力的化石证据,在肯尼亚发现的距今600 万年的“千僖人” 被命名为原初人图根种。也就是说,在非洲找到了最早的具有直立行走能力的化石证据,用“直立行走”定义人就把人类的起源之地牢牢地订在非洲了。从目前其他地方还没有越过以上两个化石材料的证据出现看,这个“人”的新概念不是中国古人类学界提出来的。

我不属于古人类学界,在看高星的这个演讲前,也不知道学界对“人”做了新的概念。但是我也提出了很多概念,“中国是古人类连续进化链从未断裂过的地方”,“环境决定论”和“人智驱动轮”,“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延伸地是人类人种之源地”,“青藏高原最终隆起导致中国古人类冻不死也饿不死”“滇黔高原是古人类冰期避乱所”,“青藏高原的最终隆起是东西方古人类命运的分水岭”等等。

我很早就不用语言和使用工具来界定人。我对“人”的定义,牢牢抓住两点:一是人的生物学特征——常态性的直立行走;二是人和动物的根本性区别——用火和人工取火。我定义“人类是直立行走的高级智慧猿”。人的形态特征是“直立行走”,人的智力特征就是“用火和人工取火”。直立行走是人的形态,利用火、使用火是人的本质——高级智慧。

直立行走的、能够利用火、使用火的古人类,就是早期智人。能够人工取火的古人类,就是晚期智人。现代人,就是以人的面貌特征来界定了,人的面部特征是脑部进化的结果。脱离了猿的生理特征、与现代人面貌无异的人、具有人类文明形态的人类,就是现代人。最早的现代人,主要就是生理特征与现代人无异,这是站在解剖学上说的,而不是站在文明的角度说的,最早的现代人,还没有进入文明形态。

在我的概念中,我把“直立行走”的人形动物称为“人猿(直立猿)”,人猿具有人的形态却是动物的生活状态,所以我从社会学的角度也把人猿称作“动物人”。人与动物的绝对不同在于“用火”,所以人的本质是用火。那么根据我的定义,仅有固定的“直立行走”的古猿还不能定义为“人”,只能把固定的直立行走的古猿定义为“人猿(直立猿)”,人猿加上用火才可以定义为“猿人或最早期的智人”。在我这里,“人”的历史是从“用火”开始算起。从理论上看,先有直立行走后有猿脑进化成人脑。猿脑进化成人脑其实就是一个智力进化的过程,用火和人工取火是人智的结果。现代的猩猩的猿类是有一定的智力的,但因为猩猩等的脑还是猿脑,没有进化成人脑,所以不会使用火。所以用火是人智初开的标志,人工取火是人智成熟的表现。在人类能够人工取火是,就标志着人类创造文明的时代不可避免地要到来了。

人和火的关系是什么呢?是人先站立起来建立了常态性的直立行走新性能,然后大脑发生质的进化获得足够的智力而去使用火。

所以,“直立行走”的出现,只能说明“直立行走的人形猿”出现了,并不能就说人类出现了。人猿能不能进化成现代人,还要取决于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地球气温变化和地球地理环境的变化,有利区域的人猿才会继续进化成猿人或智人,不利区域的人猿的进化是进行不下去的。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上,谈“最早”是没有意义的,谈“连续进化”才有意义。

(二)把人类起源分成“人类起源”和“现代人类起源”也是为了维护“人类起源于非洲说”

人类起源是一个连续进化的过程,从原始哺乳类进化成现代人类,其时间跨度有上亿年的时间。选择其中的一段来谈人类起源,给人的感觉就是人类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god创造的。关键是把人类起源分割成“人类起源”和“现代人类起源”,也会造成现代人类是突然冒出来的错觉。

既然“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成来”的观点没有动摇,那么研究人类起源,向前要追溯古猿的来源,向后要追寻古猿的进化。这样研究才是一个连续的历史。

为什么要这样分呢?以前是为了突出古人类起源于非洲,现代人类也起源于非洲。现在呢?现代人类出非洲实际上已经动摇了,这个判断从高星的演讲中是可以明确的。那么现在强调“人类起源”和“现代人类起源”,就是为了强调古人类起源于非洲。高星说“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人类是在200-180万年前从非洲迁徙过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都来自非洲。”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中国学界没有人去考察非洲的古人类和早期现代人会不会冻死、饿死?

中国学界为什么不研究一下非洲古猿和人猿甚至猿人为什么就不会被冻死或者饿死?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学术问题。

从2015年开始,我就在谈因为中国的古人类和早期现代人类冻不死饿不死的问题,同时也在谈欧洲和非洲的古人类和现代人类会冻死和饿死的问题。其他的洲因为没有古猿生活过的遗迹就不考虑了。

人类起源于非洲说从提出开始,就明确地宣告其他地方的人被末次冰期冻死了。现在学界也承认中国南方的古人类冻不死,这个冻死理论就自然被否定了。

那么反过来,我们为什么不考察一下新生代(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气温环境、地理环境的变化,去看一看非洲的古人类会不会被冻死和饿死呢?

我多次说过,现代人类出非洲说,就证明提出这个学说的人对非洲的地理环境心中有数。现代人类不走出非洲,就没有前途,这是由非洲的气温环境和地理环境决定的。所以现代人类出非洲说本身就证明了:现代人类停留在非洲,只能在末次冰期内被冻死或者饿死,没有其他的命运。

我在一系列的文章特别是在《人类为什么起源于中国而不是非洲》一文中,已经详细阐述过了,结论是:每次冰期都会导致非洲古人类大灭绝。

、古猿的起源地在中国且古猿在中国的进化链没有断裂过,说人类起源于中国没有输理的地方

第三纪开始之前,地球本身就处于一个较高的气温水平。

距今6500万年,伴随外星撞击地球事件,第三纪古新世开始。外星撞击导致尘埃弥漫,地球气温突然降低,恐龙灭绝。原始哺乳类因为具备原始的体温调节功能而躲过一劫。随着恐龙的灭亡,原始哺乳类获得了发展的空间。

距今5500万年的时候发生了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全球气温突然变暖,最早的真灵长类——亚洲徳氏猴于距今5500万年出现在中国湖南衡东。亚洲德氏猴是人类和猴子的远古近亲。

始新世早期气温非常炎热,到始新世中期开始气候变冷,这个气温变冷可能促进了古猿从古猴中分离出来,到距今4500万年,人类共同祖猿——中华曙猿出现在江苏溧阳上黄水母山。中华曙猿是目前最早的古猿。

尽管始新世中期开始气候变冷,但始新世的总体全球气候仍然比较炎热(异常温暖),所以古猿保持着发展的势头。距今4000万年的时候,世纪曙猿在中国山西出现。距今3700万年的时候,中华曙猿邦塘巴黑尼亚猿在缅甸北部出现。距今3500万年,埃及猿在埃及发尤姆出现。埃及猿是非洲最早的古猿,但晚于中国最早的古猿中华曙猿1000万年。这就是我提出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理论基石。既然学界肯定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人类进化的起始点也就应该确定在古猿上,而不应该确定在规范性的直立行走上。

渐新世是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发生了一件很著名的事件,就是渐新世“大置换”事件。距今3350万年前的欧洲范围内发生了一次物种大灭绝,当时欧洲的动物群,除了区域性的啮齿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之外,都被来自亚洲的动物群所取代。这次大置换事件也证明亚洲在生物进化历史上的重要性。这次欧洲物种大灭绝当然是渐新世气温继续下降的结果。始新世末气候仍然异常温暖,南极洲没有明显的冰,但到渐新世,南极洲有了永久冰层。这个期间年平均气温降低了8.2℃,这个下降幅度大于海洋中的温度下降幅度。在这一大陆气候过渡事件中很多冷血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灭绝了,而哺乳动物由于能够调节其体温却躲过了一劫。

地球在从渐新世衍进到中新世再到上新世的过程中进入了一连串的冰河时期,气温经过了多次冷暖交替。2300万年到1800万年,从考古上看此期间森林古猿在亚、非、欧广泛分布。这个期间气温可能温暖多雨,森林得到恢复扩展到很大的范围,草地反倒萎缩了,为森林古猿的广泛分布提供了条件。森林古猿具有既能四足爬行,又能两腿直立行走的能力。所以森林古猿有两个进化方向——可以进化成现代森林猿类,也可以进化成人类。

距今1500万年开始,气温下降的趋势一直持续到第四纪冰期的来临而没有发生反复。这个阶段是古猿进化成人猿的重要阶段,因为在距今1500万年到258.8万年之间的任何一个时间点,古猿都可能获得直立行走的新性能而站立起来。这个阶段出现的腊玛古猿(距今1500万年到400万年)和南方古猿(500万年到200万年)就非常重要了。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在中国都有广泛的分布,特别是在以泛滇黔地区为中心的在中国南方。

很明显。从古猿的进化历史看,古猿的进化链在中国是没有断裂过的。古猿的起源地不在非洲而在中国。在渐新世期间的距今3350万年,欧洲就发生了一次物种大灭绝,来自亚洲的物种取代了欧洲物种。

前面讲过,高星们已经承认东亚地区古人类从距今200万年到180万年后是连续进化的。综合在一起,就可以说在中国从古猿起源、古猿进化成人猿(直立猿)、人猿进化成猿人或智人到现代人的人类进化链是从来没有断裂过的,说人类起源于中国就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了。

四、非洲的古人类的起源是无效起源,非洲古猿只能进化出现代森林猿类

古猿在非洲有三个命:一是古猿随着森林的萎缩而撤退到赤道地区,继续生活在森林中,没有向人进化,而是演变成了现代黑猩猩等森林猿类。二是非洲古猿在特殊的地区进化成的人猿,但在开阔地上活动的非洲人猿被抢强势动物猎杀了。三是有幸还存在的非洲人猿,在第四纪冰期冻死了。以下我说的又是重话了,只好简要地说了。

1、非洲的古猿大多数只能进化成现代森林猿类,而不会进化成人类的祖先——人猿(直立猿)

在距今6500万年到1500万年之间,尽管气温整体是下降趋势,但其间也出现过多次高温期。在温暖而雨水充沛的时期,地球上的森林扩展到了极地,除沙漠外,地球几乎被森林覆盖。所以在距今6500年到1500万年之间,草地(开阔地)出现了但没有形成优势环境,森林在有利的气候时期得到过多次恢复。所以这个阶段古猿在进化和分化,但并没有形成固定的直立行走新性能。如森林古猿就能四足爬行,也能两足直立行走,有直立行走进化的痕迹,但直立行走没有固定下来。这就说明,保持较长时间的彻底的草原环境才会有彻底的直立行走的进化。

为什么说只有彻底的草原环境才能确保古猿在直立行走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呢?因为古猿习惯性的环境是森林,在森林中就是攀爬。草原和森林间杂在一起,古猿会到草原上活动,但他们会习惯性的返回森林,返回森林就会继续攀爬,而不会直立行走。所以只有在彻底的草原环境上,才能建立直立行走新性能。

从距今1500万年开始,气温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直到第四纪冰期的来到。在1000多万年的干冷气候的作用下,森林保持着持续萎缩或变得稀疏、草原(开阔地带)保持着持续扩展趋势,一直持续到上新世(距今530万年到258.8万年)。在上新世,草原在全球除南极洲外的所有大陆上扩张。在南方,只有赤道地区还有热带森林,在亚洲和非洲热带大草原和沙漠出现。这段时间才是固化直立行走的时间。在距今1500万年直到第四纪来临,古猿都有机会站立起来成为人猿。

在考古上,距今1500万年到500万年期间,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边缘地带出现了一种新的古猿——腊玛古猿。腊玛古猿就是一种向直立行走过渡中的古猿。而距今500万年以后出现的南方古猿,就是一种直立行走的古猿。

所以古猿演化成人猿(直立猿)的关键时期是距今1500万年到第四纪初(距今250万年)。因为在持续1000多万年的干冷气候的作用下,导致热带亚热带森林萎缩或变得十分稀疏,开阔的大地显露出来,发展成热带亚热带大草原。

在上新世,亚洲这边是彻底的草原环境,而在非洲,在赤道地区还有热带森林存在,这就让非洲的古猿有退回森林的条件。这就导致亚洲古猿会彻底进化成人猿(直立猿)。而在非洲,可能在一些特殊的地域会形成人猿,但只要有回到赤道的通道,古猿就会撤回赤道失去进化成人猿的机会而重新成为森林古猿。

那么在非洲有没有特殊的草原环境提供给古猿进化成人猿呢?也可能有。因为也可能有些巨大的草原被沙漠阻隔而没有去赤道的通道。但是在草原上直立行走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这些生活于开阔的草原地带的人猿,很容易被其他强势动物猎杀而消失。所以我既强调森林变草原,也强调在古猿进化成人猿后草原又重新演变成森林环境的重要性。而且草原演变成森林的时间还不能太早,因为在直立行走性能没有固化前草原就变成了森林环境,那么人猿就会退化成既能四足爬行又能两足行走的森林猿类了。

这里要补充说明,高星在讲座中说到“开阔地”,要强调的就是古猿必须离开森林环境,与我说的草地是一个意思,草长在森林萎缩后形成的开阔地上。但是寸草不生的开阔地对古猿是没有意义的,如沙漠,所以说开阔地并不完全。我之所以一直强调草地而不强调开阔地带,原因是草地是一个新的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进化是有利的。古猿进化成人猿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大草原上完成的,因为随着干冷气候的形成和气温一直在下降,在距今1500万年后,古猿都生活在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形成彻底的大草原对古猿的进化的意义就在于此。

2、青藏高原的最终隆起彻底改变了北半球东西方的气候

大约在距今300万年到200万年之间,青藏高原最终隆起成了现代的青藏高原。从撒哈拉大沙漠和中国的黄土堆积时间看,大约在距今250万年前,青藏高原就隆起到了影响北半球气候的高度。青藏高原最终隆起后,以青藏高原为界,北半球的西部包括中国西北部成为了干旱性气候,在温暖期是干热,在冰期是极度干冷。这种极度干冷或干热的气候在非洲十分典型,具体到距今250万年到第四纪冰期来临这个期间,地球的气温总体上还是处于下降中,所以这个时间段非洲是极度干冷气候。青藏高原最终隆起后,加剧了非洲的干冷气候,从而加剧了非洲荒漠化程度,所以这个时间段非洲森林和草原都在急剧萎缩,沙漠化面积急剧扩大,在非洲沙漠化达到极致的时间段里,在局部地区形成的非洲人猿也会随着森林和草原的沙漠化而失去生存地,走向灭亡,这也就造成了非洲古猿进化链的大断裂。龟缩在非洲赤道地区断续的森林中的是森林猿类,而不是直立猿。

青藏高原最终隆起后,在中国的南方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气候区,中国的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从大草原重新演变成了森林地貌,正好为新形成的人猿提供了最佳的生存环境。滇黔高原适宜的海拔高度造就了滇黔高原冬暖夏凉的温度环境,把滇黔高原变成了古人类冰期的“避乱所”。滇黔高原优良的生态环境、地质条件等极大地适宜于或者有利于古人类的进化。

3、第四纪冰期给了非洲古人类的最后一击,把非洲古人类彻底清除干净了

冰期的世界气候被寒冷的北方气流所控制。在大约150万年到130万年,欧洲进入第一次冰期,对欧洲古人类进行了清场。在距今120万年到90万年,亚洲和非洲几乎同时进入第一次冰期,恰好在这个时候古人类的毛发退化成为了裸体,是古人类抵御寒冷能力最弱的时候,冰期和人类失去毛发几乎同时对人类是毁灭性的灾难。在没有“冰期避乱所”的地区,古人类在第一次冰期就被冻死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在中国有滇黔地区是“人类冰期的避乱所”,这里的古人类在冰期延续下来了。非洲有没有呢?有。赤道地区可以,但是赤道地区一直就有森林存在,这里的古猿不会演变成人猿,在冰期生活于非洲赤道地区的是森林猿类。

假设第四纪第一次冰期内非洲大峡谷里有人猿(直立猿),在120万年的时候非洲人猿(直立猿)彻底脱毛了,等于是身体裸露。那么人猿的抗寒能力明显的就要比猿猴类弱。对于冰期寒冷的北方冷气流来讲,高山可能对其南下有阻碍,但是寒风下行进入非洲大裂谷应该是很容易的,马上就会彻底降低非洲大峡谷的温度导致非洲大峡谷内进入冰冻期。有人说非洲大峡谷内有特殊的小环境:火山,还有一些终年不绝翻腾的熔岩湖,但是在寒冷的北部气流控制下,这些东西又能起到什么作用?火山和熔岩湖加热不了大气、保证不了大气维持一个温暖的气温水平上。火山周围不是理想的生存环境,人猿冻不死也会饿死。

五、中国古人类在进化上一直保持领先,但在古人类的现代考古上被显现得落后

中国古人类在进化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是由中国的地球环境(温度环境、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等)决定的。特别是亚洲不在赤道边从而使亚洲在第三纪的1500万年之后最终形成了彻底性的草原环境对人猿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青藏高原的最终隆起有为中国造就了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这个北纬30°线上的唯一陆洲,让滇黔高原成为了亚、非、欧唯一的古人类(古生物)的冰期避乱所,古人类在滇黔高原多次渡过了第四纪的多次冰期,冰在第四纪的多次间冰期向外迁徙,成为每次冰期后的世界人口的来源。距今90万年以后,在间冰期出现于欧洲、非洲的古人类均来自中国。青藏高原的最终隆起也减弱了中国北部的冰川活动,为古人类在中国开创了广大的活动空间。

中国的考古起步很晚,西方的考古起步很早,那么在考古材料上明显的是中国少而西方多,这就形成了考古上的西强东弱的规律,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在上世纪30年代画了一个“莫氏线”,画的就是“西强东弱”,那个时候中国的考古才刚刚开始。所以这个“莫氏线”并没有反应人类进化历史的全貌。

随着中国考古的进一步发展,这个局势会一步一步地改变。如在基因研究上,就有中南大学黄石教授的现代人类出东亚的理论,这就是理论上的一个巨大的跨越,尽管这个跨越目前还是被雪藏。在田野考古上,中国的未知区域太广泛了,中国对中国南方和青藏高原的考古研究才刚刚开始,而这里正是历史上热带亚热带大草原分布的地域,是古猿进化成人猿的关键地区。

黄饮冰2017年3月2日星期四于孝感。可以参考我的《中国中心论》看。《中国中心论》我已经进行了做后一次修改,方便时再发出来。本文的问题敬请关心者提出来,因为又到了没有空闲的时期,写篇文章很难,也没有修改的时间。非常抱歉。

说明:【1】到【15】内的内容,均来自高星:远古认“宗”——“2017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江汉形成说》。黄饮冰在网易、凤凰、新浪均开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网和博客中国开设专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