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应元
清兵在江阴城下哀求:“还我们将军的头颅吧。”城上扔下一个包袱,打开来却是狗头。只好送上银子,再度哀告,得到头颅后,军队后撤发丧。
1645年闰6月,江阴降清,新任知县方亨推行剃发令,遭到百姓反对,就发密信给上司,请求派兵前来胁迫。密信被截获并公布,激起了更大的民愤。百姓捉了方亨,推举典史陈明遇为首,树起“大明中兴”的旗号,正式反清。
清常州知府屡次派兵镇压,陈明遇带人击退。同时在城里悬赏,严查私通清朝者。处决了方亨等一批奸细,稳住了江阴内部的局势。
很快,降将刘良佐率大军攻取江阴。刘良佐四处捕杀城外的义军,切断江阴与外界的联系,然后攻城。陈明遇带江阴军民奋力抵抗。虽然打退了一轮又一轮进攻,却自觉能力有限,就想邀请前任典史阎应元来此领兵。
守备顾元泌反对阎应元前来,自己却暗中勾连清军。被发现后处死。陈明遇再次提起阎应元,得到众人赞同,于是派人出城去请。
阎应元在任时,平海盗,平民乱,执法不畏强权,对部下又赤诚以待,军民皆有敬畏之心。入城后,得到众人拥护。阎应元调查全城的军民实力,重新编排。每个城门垛口都分派了得力的人,按时轮班把守。
阎应元又和民众商议,把城内公私财物征集起来,统一分配使用,以免粮饷短缺引起恐慌。
阎应元和陈明遇昼夜巡查,严防敌人偷袭和通敌的发生。江阴城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方面井井有条,民心大振。
七月十一日,清军集中兵力攻打北门,上将九员五死四伤。次日,清兵调炮攻城,另有十处登云梯上城。江阴守军砖石远攻,长枪近取;一时间战况惨烈,双方死伤不计其数。
一名大将自恃勇猛,穿着三层甲,身带六把刀,登云梯跨上城,执刀乱砍。难以制服。有人喊道:“刺他的脸。”汤家少年挥动铁钩镰,钩断他的喉管,姚竹匠割下他的头,身子扔下去。
清军索要头颅不得,只好把银子奉上,得到一个狗头。刘良佐亲自苦苦哀求,才得到头颅,拿回去发丧,暂时停战。
阎应元抓紧时间备战。招募青阳弩王黄鸣岗等千余人,入城制造弩箭。用季从孝配的火药敷在箭头上,命中者见血即死。陈瑞之子制造火砖、木铳。火砖遇人即烧,木铳扔到敌军中,触发机关,铁菱角飞出伤人。
阎应元还亲自制造挝弩,火球、火箭之类,无不精巧绝妙,令清兵胆寒。阎应元守城同时向四方求援,无奈来兵或降或败,江阴一直孤立无援。
刘良佐频频派人劝降,均被阎应元严词拒绝:“应元是大明典史,深知大义所在,绝不服事二君。将军位为侯伯,掌握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见我江东忠义士民乎?”
刘良佐惭愧不已,只得再想办法攻城。亲王多铎得知江阴久攻不下,增派恭顺王孔有德、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携红衣大炮前往助战,轮番攻城七八日,阎应元率军民浴血奋战,保住了江阴城。
战事持久,江阴得不到援助,城内伤亡惨重,军备粮食短缺。中秋时节,百姓们登上城楼,饮酒高歌:“……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常州人,献了女儿又献娘。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歌声悲壮响彻四野。
摄政王多尔衮接到战报,赏识闫应元的才干,晓谕招安。清廷多次劝降,渐渐有人犹豫,阎应元固守北门,丝毫不为所动。二十一日,博洛令人集中二百余座大炮,专打东北城。火力甚猛,烟雾障天。清兵在烟雾中抢上城头,江阴失陷。
阎应元带了千余人,往来冲杀,从者越来越少。他用短刀刺在胸前,投入前湖。清兵捞起阎应元,绑到博洛面前。阎应元不肯下跪,大骂不绝。兵士用枪扎他的腿,血流如注而倒。
随后被杀害。
城破后,陈明遇血战而亡。清军屠城两日,军民无论老幼,纷纷慷慨赴死,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此后,江阴人民消极抗清:不当官,不应举,不为朝廷做事。
130年后,乾隆帝为阎应元修祠,对阎应元和陈明遇分别赐谥“忠烈”、“烈愍”。向江阴示好,局面才慢慢改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江阴百姓坚守孤城近三个月,击杀清寇数万人,城破后竟无一人降者。凛凛气节,在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值得后人永世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