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细节解密》之 被施耐庵故意淡化的北宋民俗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大锤说史”
《水浒细节解密》系列正在继续,感谢各位读者老爷的支持!本期第二十一回!
本期,我们要说《水浒传》里若隐若现的一项北宋民俗。关于这项民俗,在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中,有四十回都出现过,频率仅次于好汉饮酒。从《水浒传》关于这项民俗的文字描写上来看,施耐庵对于此道是非常了解的,但是出于某种原因的考虑,施耐庵却在想方设法甚至是刻意的去隐藏这项民俗。因此,这项民俗,虽然在《水浒传》中的出现频率仅次于“饮酒”,却看起来丝毫不起眼。每次出现都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施耐庵
这个民俗,就是喝茶。《水浒传》也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非常详细描述喝茶的文学名著。施耐庵虽然关于喝茶的细节事无巨细都有所交代,但是却明显刻意淡化了喝茶这项民俗,这是为什么呢?且听大锤为列位参详一番。
喝茶在我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悠久到什么程度呢,2015年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发现了6000年前中国古代居民人工种植的茶树遗迹。我们历来有神农氏尝百草发现茶的传说,一般认为神农氏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活动于5000年前的炎帝,但是从这个考古发现来看,在炎帝发现茶的用途之前的1000年,古人就认识茶了。
田螺山出土的古茶树根
在《水浒传》所处的北宋年间,民间喝茶已经非常普及了。普及到什么程度呢,市面上大量的假冒茶叶都出现了。列位听友看官,我们这个系列是水浒专题,不是假货专题。因此我们逆向分析来看,正是由于北宋时期的茶叶消费量巨大,市场需求大,才会出现不法商人用茶叶渣、茶叶梗甚至木屑杂草冒充的假冒茶叶。
具体到梁山好汉们活动的北宋末年宋徽宗宣和年间,由于皇帝宋徽宗自己就是一个喝茶爱好者,甚至还专门写了一本《大观茶论》,讨论怎么花式喝茶才能喝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而这些关于饮茶的北宋民俗细节,在《水浒传》中屡次惊鸿一瞥。
作为《水浒传》中出现频率仅次于酒的第二大饮料,书中第三回,茶就出现了。当时,九纹龙史进去渭州寻找师傅王进,他进了一间茶坊,就由茶博士“点个泡茶”。这就是北宋饮茶最出名的方式——点茶法。喝茶在北宋时期有一个剧烈的转变,那就是从唐代的煎茶法变成了北宋的点茶法。
宋代 点茶法
所谓煎茶,有点类似于煮茶叶汤,通过一系列复杂步骤,把茶叶碾碎,还需要加盐调味,还可以把红枣啊红豆啊陈皮啊还有葱姜蒜等等调料都可以放进进去,一起煮。而到了北宋出现的点茶法,已经简化了煎茶法的步骤,将茶叶碾碎之后以开水冲泡,倒入茶杯后以茶筅(这种茶具在现代的日本茶道中还经常看到)搅拌,搅拌好就可以喝了。这种点茶法,在明代随着炒青法的推广,就被近似于现代的喝茶所取代了。
日本抹茶 点茶法
顺带说一下,就这么一个喝茶的细节描写,施耐庵还信手一笔,把“茶博士”这个唐宋时期民间的通俗叫法给引出来了。所谓茶博士,是唐代“茶圣”陆羽的外号。起初这是一个轻蔑的侮辱性的称呼。陆羽号称“茶圣”,力主倡导饮茶之道,在唐朝时影响很大,很多贵族官僚都跟风喝茶。当时的御史大夫李季卿看不上陆羽倡导茶道,认为这是小把戏、上不得台面,因此跟陆羽喝茶之后,命奴仆拿三十文钱打赏陆羽,说是打赏给“煎茶博士”。这个钱在唐代也就是买把菜刀的价格,李季卿这句话带有明显的侮辱性,把陆羽气坏了。
“茶圣” 陆羽
不过茶叶的风靡不是一个御史大夫能够阻挡的,随着茶叶在后代的普及,陆羽的名气越来越大,已经从被达官显贵鄙视的“茶博士”晋升为万众推崇的“茶圣”“茶仙”了。当初陆羽的这个外号,也就彻底洗掉了侮辱性成分,成了饮茶行当里对帮人泡茶伙计的一个昵称了。
茶博士
从文字上来看,施耐庵不仅懂茶,还懂喝茶。《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带着鲁智深拜访五台山智真长老。智真长老安排两人喝茶,用的茶具就是兔毫盏。所谓盏,就是比饭碗小比酒杯大的饮茶用杯子,兔毫盏可以称得上是北宋茶道的象征,属于比较高大上的东西。
之所以叫兔毫,取得就是茶具的釉面颜色绀[gàn]黑如漆,釉面上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白褐色纹饰,就好像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黑白映衬,闪闪发光。兔毫盏很好地满足了宋朝人对于饮茶时的色彩要求,那就是崇尚茶汤要白,同时茶具要黑,取得的意境就是黑白互相衬托。
兔毫盏
智真长老能拿出这么高尚的茶具招待客人,说明挺有钱的。书中后文描写鲁智深在五台山下吃狗肉的时候专门交代过,智真长老所在的五台山文殊院,在山下拥有不少土地和商铺,属于很有经济实力的宗教团体,施耐庵安排这一小段饮茶的细节,情节前后能够印证,是很靠谱的。
施耐庵不仅懂茶,懂喝茶,还懂用茶。《水浒传》第一百一十回,燕青带着李逵乔装打扮成客商,在东京汴梁城茶肆里面喝茶,遇到了一个老人。书中写道,为了打听消息,燕青等人就请老人“会茶”。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种喝茶交往的方式,一般是三人以上,功能跟我们今天的茶话会差不多,方便大家互相交流沟通感情。
在唐代,会茶主要是在文人雅士之间流行。到了宋代,会茶更频繁地出现在了文人和比较高级的市民之间的交往中,属于交朋友的一种喝茶方式。作者在这一情节安排时,只懂板斧砍人的李逵肯定是玩不转这种文气十足的喝茶交友方式的,所以作者专门安排了三教九流都通晓的浪子燕青带着李逵完成了与老人会茶的情节,这个逻辑叙事,就很顺畅了。
说到这里,回到我们开头提出的问题,施耐庵非常懂茶,为何在《水浒传》中,频繁提到喝茶的种种细节,却一直是轻轻带过呢?
估计看到这里,列为读者听友老爷们也发现了,喝茶对于梁山好汉们来说,有点太文艺了,108好汉中除了个别人懂之外,很难体现出好汉们的英雄气概来。酒就不同了,大碗喝酒可以体现豪气冲天,大碗喝茶只能是,渴了。
从历代的饮茶文化来看,文人有形容茶叶像美女的,是闲人的,但是却没有人说茶叶像钢刀的,是猛男的。茶道再好,施耐庵再懂,也是不能拿来与英雄好汉相匹配的,因此,施耐庵只能把种种饮茶之道轻轻带过,只为了英雄好汉的气概,能够贯穿《水浒传》全书。
热门推荐
非正常历史研究人员,专注历史销售几千年~
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锤说史
想看有趣的历史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