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口古民居---梦寻徽州
潜口古民居,又称潜口民宅博物馆,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北偏西4公里处潜口镇紫霞峰南麓,是明清时期徽州传统民居的徽派建筑群。1982年,为集中保护古建筑,国家文物局批准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将散落在歙县和徽州的郑村、许村、潜口、西溪南等地的10余处较典型而又不宜就地保存的明代建筑拆迁复原,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移建潜口村,这就是潜口民宅的“明园”部分,也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徽州区人民政府又再次向国家文物局提出清代民居保护工程的规划与请求,并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在潜口民宅保护范围内进行清代民居保护工程,共修复保护了11幢清代典型徽式民居,于2006年竣工并开始对外开放,是为潜口民宅的“清园”部分。这也是一个异地重建的文保项目。
对于我而言,其实已经先后两次经过潜口镇。以前总觉得不是原汁原味的古民居,并没有什么看头。现在观念有点改变了,毕竟,虽然不是存在于原生的土壤,但这些宝贵的明清民居实例,至少可以作为古建教材来加以学习。所以,第三次经过潜口,我选择了参观。比较令人意外的是,潜口民居虽贵为国家5A级景区,却是不收费的,估计也是充分考量到其科普教育意义吧。
到了潜口镇,首先不能错过的当然是潜口塔。
潜口塔,又称下尖塔,建于明嘉靖23年(公元1544年),是一座水口塔(也有一说此地原建有庵庙,所以此塔为佛塔)。该塔为七层八角砖塔,高约60米,底层直径约10.4米,以上逐层按94%比例层层递减,到顶层直径约7.2米,顶部有铁质葫芦塔刹,整塔外形如立锥,故又俗称“潜口锥”。
塔身分层以砖叠涩出挑,而且每一边还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美丽弧线形。
塔身底层开有东、西、北三道门,上部梁枋间有仿木砖制斗拱。
塔角有青砖制的伸臂梁出挑,这也是腰线呈弧形的原因了。
塔角的红石柱础。
塔身的青砖上印有铭文。这是“竹溪建立塔”。
“大明嘉靖甲辰年造”。
塔内底层南面壁开有三个龛位,两侧龛位破坏严重,不知以前供奉何人?
从北门望进去,可见一层顶部为平砖叠涩堆砌成的八边形穹隆顶,下有斗拱承托,看起来就像一张铺开的大网,十分美妙。
可惜上塔的梯道已经被封闭了,保护文物当然可以理解了。主要在于这座貌似很不起眼的下尖塔,其实内里也藏有许多独特的东西,所以才感到遗憾。网上查找资料,对该塔的介绍可谓五花八门,大相径庭,只能上几张网上的图、再加上本理科生的推理简单说明一下,若有什么差池大家可批评指正。
二层穹顶。塔内南壁嵌有石匾额一块,上镌“翼峰”二字,上款为:“大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十月初三日”,下款“潜川竹溪翁汪道植谨立”。所以下尖塔又名“翼峰塔”。
景区明园大门。这边的明代民宅是全国重保。
入门即见一座小桥精致的单孔石拱桥,名“荫秀桥”,长2.7米、宽2.45米,拱高0.92米,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4年)。该桥原坐落于潜口镇唐贝村口,据说是由当地尼姑出资所建,桥的一头是尼姑庵,另一头则是鸡犬相闻的村庄。“荫秀桥”三字,一半为阳刻,一半为阴刻,桥中央成了佛界与人间的分界线,故又叫“阴阳桥”。
更为有趣的是,整座桥身阶梯的侧面曲线是呈弧线形的,尼姑桥两旁护栏砌筑却是罗汉板。
开始沿山路而上,很快见到一座石牌坊--方氏宗祠坊。
方氏宗祠石牌坊,建于明嘉靖丁亥年(1527年),四柱三间五楼,以徽州的白麻石雕琢而成。
牌坊通体遍饰高浮雕,上枋和额枋的图案全都镂空,工艺精湛。
这座牌坊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首先是牌坊字匾镌刻“方氏宗祠”四字,这跟以前我曾经介绍过的牌坊类型可谓大不相同。牌坊按内容大抵分为功德坊、节孝坊、祝寿坊、神道坊等四大类,像这样直接写宗祠名字的,反正我是第一次见。上枋雕刻双凤牡丹,下枋为双狮滚绣球。
第二,牌坊的龙凤板部位,一般都是雕刻表明牌坊等级性质,如“恩荣”、“圣旨”、“敕建”等等,这座牌坊可好了,雕刻的是“魁星踢斗”图案!一鬼一斗,正好组成“魁”字,说明立坊者盼望方家后代读书有成、入仕为官,光宗耀祖。
立柱两边各有戗鼓石。
鼓石下方雕刻龙吐水图案,十分直观啊。
牌坊后面立有石狮子一对,按理,这应该是立于原来方氏宗祠前面的。
牌坊背面。
龙凤板位置雕刻“月宫桂树图”,自然与前面一样,希望子孙能蟾宫折桂了。
司谏第,系明永乐初进士、吏科给事中汪善的五位孙子为祭祖所建之家祠,始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砖木结构厅堂,三开间两进一天井,也是江南现存明代遗构中最早的建筑之一,十分珍贵。
正面有五级红石台阶。
前进木构架在文革中被毁,现存为复原的。
说来也好玩,自从看了老屋阁,满脑子就是驼峰上架栌斗,而且驼峰还雕刻出云朵形...
司谏第之珍贵,在于里面使用了枫拱。枫拱的使用,早在唐代,宋元沿用,都素无雕碾。司谏第枫拱宛如流云飞卷,显示出明一代营造风尚。上昂铺作,在江南明代大木作中极为罕见。宋代建筑的节奏和韵律清晰在目,是研究宋、元以后斗拱演化的珍贵实物。
上面这段话是资料的,枫拱是什么样的,我查了半天都没有头绪。
中间天井有一水池,中间架单孔石拱桥一座。水池四周有石雕望柱与栏杆。
望柱头雕刻仰覆莲图案。
后进寝堂为原件了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也许现在很多人都会说这是愚昧了。实际上,很多的社会乱象,正是因为自以为是的聪明所导致。
紧接着是一座民宅“乐善堂”,又称“耆耋厅”,始建于明代中叶,二进三间砖木结构厅堂建筑,原是潜口汪氏家族的支祠,供族中老人娱乐和议事的场所。
曹门厅,系潜口汪氏一支祠,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厅堂在文革期间被毁,目前仅剩前廊、门厅及廊庑,现存平面呈凹字形,砖木结构,悬山屋顶。
大门悬挂“曹门厅”木匾,乃清代大家赵之谦所题。这也是宋赵王室之后。
与之前司谏第类似,入门是一个分为两格的大天井,柱础为覆盆式。
谰额上置补间斗拱,出双抄五铺作,一跳出45度斜拱承椽,拱头券分瓣苍劲有力。
该厅不但在复盆础梭柱、斗拱,雀替等构造式样上体现了明代中期建筑特点,而且在一些构件上沿袭了宋、元以来的“禅宗样”古法营造,十分宝贵。
方观田宅,建于明代中期,是一座明代徽州普通农民住宅。
该宅为一进三间砖木结构的楼房,大门设门罩,入门左右两侧有楼梯可上。隔断和楼厅天井栏板均采用宋、元护缝制装修,所谓的“一板一栨”;楼下青砖铺地。
二楼窗扇采用明代方格眼式格栅窗。
天井的“万”字排水口。
楼下中间客厅。对比当今的普通民宅,我们真的该脸红了...
方文泰宅,明代中后期的砖木结构民居,呈口字形四合院,这是一座富商的住宅。
入门可见里面为二进三间一天井构造,前进中间为门厅,两侧有厢房;后进明间为客厅,次间为卧室;天井,左右有廊屋,右廊内设楼梯。
窗棂为方格式,“合角式”接榫。窗外栏杆属雏形勾栏,两傍望柱头雕有莲瓣。
栏杆靠天井一侧设有美人靠,栏身上部有雕刻精美的镂空花板,下部有造型别致的云拱。栏杆下部裙板全部用框格式壶门装饰,玲珑剔透、巧夺天工。
又见净瓶荷叶雕刻
精美的云拱
精美繁复的木雕,看得人眼花缭乱,富商果然就是富啊...
天井的壶形排水口。
开始往下走了。
罗小明宅,明嘉靖年间砖木结构三层楼房,通面五开间,属五间二阁厢类型。
侧面看像一个人脸,外形十分高大。
大门不开在正面,而是开在东边厢房内,估计也是出于风水上的考虑;楼梯开在西厢房。入门即为天井,底层五间,中间三间为会客厅。
三层楼房,在明代属于高层了...
胡永基宅,明代中期砖木结构楼房,系原浙江桐庐知县之住宅。此宅正面开有一大一小两道门,也不多见。
小门可直通房屋后部天井,也可直接出户外。
正门的青砖门罩
入门天井,内为两层楼阁。此宅设计上十分乖巧,以屋脊垂直截面为界,脊前、脊后分成两进:脊前五开间,三开间为明间(享堂),两梢间为卧室;脊后分成四间,两个相套,形成两套房。
清水砖铆钉大门
入门为天井。
左廊设楼梯。
楼下明间为客厅。
至此,潜口民宅之“明园”部分参观完毕。走到对面,溯梯而上,南边部分为“清园”。
义仁堂,是程氏家族支祠,原位于歙县溪头乡湖岔村,2001年拆建于此。该祠堂建于清康熙五年(1667年),三间两进。门前竖立四根方形石柱,柱间装有木栅门,两侧装饰清水砖八字墙。
爬狮撑拱是重新补上的。
前有拱形轩廊
门口有磨得铮亮的黟县青石鼓一对。
门后墙壁上有一六角形孔洞,不知是何用途?
中间天井
义仁堂二进寝堂前立柱有楹联曰: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
祠堂里现做售卖黄山毛峰茶之用途。墙上挂的这幅照片里这人,会不会觉得眼熟?没错了,就是每天在央视里出现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绿茶制作工艺(黄山毛峰)代表性传承人,谢四十。央视广告的小罐茶制作大师。
正堂上挂“义仁堂”三字木匾,中间悬挂程氏先祖画像。
坨墩上刻卷草纹。
义仁堂对面,有一个古戏台,属清代后期建筑,相对比较简陋。
接着是洪宅,晚晴普通百姓的住宅,原坐落于歙县竹铺乡珠川村中,200年拆迁到潜口民宅清园。三间两进,上下对堂,通面阔8.6米,进深14米,占地面积为约122平方米。
大门上方有精美砖雕门罩。
四水归堂
爬狮撑拱。母狮子前面居然是两只小狮子,背上还有一个浮雕的“寿”字,十分有趣。
二层有走马廊。
中间为客厅,楼幅较高。
楼幅高是有原因的:该宅咋看是两层,实际上为三层,从正堂两侧卧室上部的开窗便可见端倪。感觉也是为小姐们偷看未来姑爷而专门设计。
程培本堂,原坐落在西溪南乡辣塘村横山,2001年迁至潜口民宅清园内,系清末地主住宅。该宅为三进三间二层楼房,前中进为厅堂、厢房,后进为一个三间厨房,西侧为边厅。整栋住宅通开间13.5米、进深22米,建筑面积332平方米。
二进天井。门窗整幅透雕和大幅花牙子,看得人强迫症都犯了。
后进为厨房。
收租房,是原程培本堂主人程云卿为收取佃户们的租谷而专门建造的两层小楼。
外面采用了古徽州地区不太常用的砖木结构门罩,十分精美。
接着是汪顺昌宅,原位于西溪南乡辣塘村,2000年迁至清园。该宅1由前后两个三合院落组成,通面阔9.8米,通进深17.46米,现高9.2米,占地面积约206平方米。
门罩砖雕宏大精美。
该宅还有另一特别之处,就是在其南侧另辟有一小厅,作为私塾之用。这也是俺老牛第一次见到这样特别的布局,涨姿势了...
有五级木梯下去。
私塾的大厅
庭前有天井,两侧有廊道,柱间设有美人靠,檐梁下饰以花牙子,靠墙一侧还筑有小花台。古人对于学习环境的讲究还真不是现代人比得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