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孩子的情绪智商,引导孩子以语言表达情绪

强化孩子的情绪智商

一个人必须坦然面对自己的感受,才有可能解读别人的感受,而人们越能体会别人的感受,就越会有同理心,这也是在人际互动时,我们能发挥影响力及领导力的基础。

引导孩子以语言表达情绪

无法体会自己情绪与感觉的人,不过是自己情绪的奴隶罢了,根本谈不上掌控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在人生抉择诸如婚姻、事业上,无法作出有利自己的决定。

周雨彤原来很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有时候一点小事被同学误会了,她就会生很久的闷气,甚至不跟同学说话,人家也搞不清怎么回事,有时候老师批评她的班委工作没有做到位,她又不敢跟老师解释,心里不服气,生气了很久。雨彤自己其实也很不满意自己常为了一点小事生气,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接受了卡内基情商培训后,她发现自己比较不容易为小事生气了。当老师再批评她的时候,她会先自我检讨一下,如果真是自己做不好,就会虚心接受,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做错,就会向老师提出自己的解释。有一次老师批评她作业做得不够好,雨彤就跟老师说明自己确实尽力了,可是有几题怎么都做不出来,还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告诉老师,希望和老师进行讨论,把不懂的题目解出来。

情绪智商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认识自己的情绪,这也是整个情绪智商的基石。无法体会自己情绪与感觉的人,不过是自己情绪的奴隶罢了,根本谈不上掌控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在人生抉择诸如婚姻、事业上,无法作出有利自己的决定。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的首要任务是能帮助孩子辨别他自己的情绪与感觉。自从孩子呱呱落地,父母就对孩子的感觉很敏感。因为当时婴儿只有一种表达方式,那就是哇哇大哭。一听到婴儿啼哭,父母就得设法弄清楚他是肚子饿了?口渴了?尿布脏了?还是身体不舒服?洗澡水太热了?还是太冷了?

等到孩子牙牙学语,父母就开始设法引导幼儿,使他能够开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慢慢学会以语言表达生理上的感觉,以及比较简单的心理感情,例如:开心、难过、生气等。

父母一起帮助孩子辨认感觉、表达感觉的亲子关系,到了某一个阶段,似乎就戛然而止,第一个最大的改变,可能就是孩子开始进幼儿园了,亲子相处的时间突然大幅度减少。加上父母本身过于忙碌,亲子很少再花时间共同探讨孩子的感觉。这就像原来孩子年幼时,父母亲拥抱亲吻孩子都很自然,可是没来由地忽然成为了禁忌。

随着孩子身心的逐渐成熟,他的感觉与情绪也一直不断地在细化,通常女孩在情绪的分化方面,似乎又更为细致些。难过就有可能细化为“失望”、“挫折”、“不满”、“厌烦”、“无奈”、“吃醋”等等。

雨彤受到挫折时原来只会生气、心里不舒服,可是她无法分辨自己到底在生什么气,是生自己的气?还是别人的气?恨自己表达不清楚?还是觉得同学很讨厌?老师偏心故意找茬?自己的心意被曲解?自己的努力被忽视?觉得不被重视?觉得被期许过高,压力过大?

雨彤只有在更有自信时,才能以正向的角度解读自己的情绪,才能因为了解自己的感觉,从而作出不同的反应选择。这些不同的反应,指的是除了生气之外,她还有很多其他的反应可以选择,这给了自己更大的回旋空间,不再是非生气不可了。如果她自己把话说清楚了,同学就不会误解,老师也更能帮得上忙。这就是雨彤这个年轻人在情商方面的一个突破。她发现自己的情绪不是不能控制的,而且也不是没有选择的。

另一个类似的事例,是由李林阳提供的。担任学生会工作的林阳,在卡内基青少年班中提升了自己的自信与沟通能力,并感觉自己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时间管理,能更好地协调学生会工作与学习之间的时间分配。有一次,有个学生会成员向林阳打另一位学生的小报告,以前林阳可能冲动地直接找对方来询问。但这次林阳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找到那两位同学进行坦诚的谈话,林阳不但适当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并且帮助另外两位同学说出内心真正的想法。结果,三人同时发现,所谓矛盾只不过是一件很琐碎的事情引起的。为了让当事的两位同学能和好如初,林阳还安排时间请两人吃饭,彻底把这件小事所引起的阴影清除干净。饭后,三人走回宿舍时有说有笑,心情无比轻松。确实,能让自己与他人都能把感觉表达清楚,又不伤害他人,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林阳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真的会令很多成人惭愧。可见,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见得能完全同步成长。这也表明人的一生,应该不断地学习与改进自己。这一点,我们在第六章中会详细探讨。

在《情商》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你能将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才算真正拥有这个感觉。”虽然我们不常直接以语言来表达感情,而多半以其他方式来表现,感觉本身几乎都是属于非语言类的。可是,如果有人竟然完全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就会属于心理学所谓“情感表达障碍”的人群。至于如何分辨是纯粹无法以语言表达感觉,抑或是根本就没有感觉,目前则尚有困难。

帮助青少年把内心的感受完整地表达出来,是提升其情商的第一步,不过,这也得视其亲子关系是否有足够的互信、开放与包容而定,当然还有第三章第二节所谈到的,父母是否具有提问的能力,才能通过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孩子探索其内心的感受。父母本身感知情绪的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