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教程荟萃】写意山水《冰雪小景》、《岱岳春云》(顾坤伯:学国画,悟得宋人高处方可入门)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雪景画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青睐,早在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雪的形色质就被赋予了喻象的表现,雪的物理、物状与人的性情联系起来,具有了抒情言志的表意功能。雄浑肃穆的山体配以素洁的白雪更显凝厚朴重,雪景画也因此成为山水画中的一个独特的分支而传承下来。
第一步:先调淡墨,再蘸稍浓墨勾写出各种不同姿态的树。
第六步:弹雪法画出飞舞的雪花,营造大雪飘飞的意景,调整画面。最后整理,完成。
国画教程——写意山水《岱岳春云》
第一步:勾勒。勾线用狼毫笔,笔道要实,有力度,与书法有相同之处。树枝、树干、房屋、桥梁,均用中锋勾线,墨应加深。
第二步:皴。皴笔粗细、轻重均应弱于勾线,应分出主次。勾勒为主,皴笔次之;勾笔实,皴笔较虚。皴时不得抢了勾线的地位,皴线不得强于勾线,更不得与勾线抵触。皴时持笔可稍侧。皴用于表现山石高低不平。此图山形宜用荷叶皴表现,形如干枯荷叶低垂,叶脉连接不断。运笔如同写“人”字、“分”字,起笔稍重,向下行笔,逐步减弱,形如书法中的“屋漏痕”(像漏雨顺墙皮向下流动的状态)。粗的树干亦加皴。
第三步:擦。擦是皴的辅助,皴是线,擦是模糊的面看不出线条,也不同于后边的染。擦是干笔侧锋,用笔肚按皴的范围行笔,擦出麻面,使山石产生质感。
第四步:点。包括树叶点、苔点、草点以及烘托云气和代替皴的“米点”。米点创始人是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世称“大小米”点树叶的有圆点、长点、立点,三笔一组的“竹叶点”,四笔一组的“火字点”五笔一组的“梅花点”,等等。有的点按画的风貌来点,如米点山水连树带山都是大小横点;有的按植物的形状来点,如梅花点、竹叶点、梧桐点;有的按画的风格来点,如工细的夹叶双勾点;有的意笔画用散笔点,有的表现石上的青苔,有的表示杂草。
第五步:染墨。很多传统山水画不设色,以墨代色,染出明暗关系。所谓“墨分五色根据画面需要,先用淡墨暗部,再逐步加深。染墨与染色都用软毛笔,主要是羊毫,因其柔染得匀。有的兼毫笔也可用,如大、中、小白云。染细部用小笔,染大面积一定要用大笔。调色盘要涮净,笔也要涮净。染树叶时,从每棵树中心向外染,不要洇过去。染山石层次从下轮廓线向上染。每次蘸水要控制好,不要洇出底部轮廓线。由下部向上部染时,下部可从底线开始,上部逐渐淡化,不要染到上部轮廓线,由深到浅,由有色到无色,顶部要留出一点空白。如果一次不够,可趁湿加染,直到满意为止。
第六步:设色。春景以绿为主,但不同于夏天,还得注意赭色的存在。赭石:染树的枝干、篱笆墙和山石顶部。花青:淡花青勾水纹;花青调淡墨,染越冬树叶、山石暗部。草绿:花青调少量藤黄,染新树叶、竹、山腰、远山。三绿:石绿一般分头、二、三绿,三绿最浅,可以涂地。曙红:春花(桃花、樱花)等。最后整理,完成。
顾坤伯:学国画,悟得宋人高处方可入门
本文来源:当代艺术家画廊
20世纪中国画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在这段历史里,顾坤伯先生占有重要的一页。
他不但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当今许多中年山水画家,皆得力于顾坤伯教授的言传笔授。他的作品,现在仍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最理想的教材。
顾坤伯先生(1905年至1970年)
江苏无锡人。原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曾自谦地赞誉“顾先生功力至深,吾所不及”。
顾坤伯先生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留校任教,1929年创办奇峰国画函授学校,1935年起任上海美专和新华艺专教授,1957年奉调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彩墨画系教授,至谢世,可谓在中国画教学的岗位上辛劳—生。
顾坤伯先生调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的时候,大山水画家、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黄宾虹先生谢世两年许,新中国的山水画教学工作刚刚开头,百业待兴。顾坤伯先生在这历史关键时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是新中国山水画教学的主要奠基者。
中国画在20世纪前一直是以师徒相授的方式传承。1912年刘海粟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即上海美专)和1928年蔡元培提案创办的杭州国立艺术院(1929年改称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开始有了中国画课堂教学的模式。
然而,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系在几十年中道途坎坷,或者被并入绘画系,或者改称为彩墨画系,中国画系统的专业教学体系难以确立。1957年,潘天寿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彩墨画系改称中国画系。
1958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改称浙江美术学院,潘天寿先生任院长。这时候中国画教学的情况才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潘天寿先生对改进中国画的教学,有一个清晰的思想和一套明确的计划。顾坤伯先生与潘天寿先生志同道合。他将潘天寿中国画教学思想在山水画领域付诸实践,在新中国山水画教学的这个重要时期,为培养中国山水画的后续人才,为推动中国山水画的现代转型,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 、重临摹
顾坤伯先生教授中国山水画,一是重视临摹古典作品,重视打好传统基础。他年轻时师事江南名画家吴观岱、陈迦庵,从清四王处得规矩法度。接着便超越四王藩篱,上溯五代、北宋南宋诸大家、元四家、明四家,以至清石溪、石涛、梅清、龚贤、吕潜等,还有现代黄宾虹。
由于广泛涉猎,深入钻研,于各家各派体会深刻。他将自己学习这些画家的体会在课堂教学中传播给学生。他说过:“四王规规矩矩,有法则,但不必入四王之门。入门还是要找南北宋诸大家。”此既是他经验之谈,也是他带领学生所走的路径。
顾先生心仪之梅清,王渔洋称其山水入妙品,画松入神品,所作极备烟云变幻之妙。龚贤其作深得北苑、米颠法,无论粗笔细笔,各极其妙。其人胸次高旷,因此泉石膏肓,烟霞痼癖,走毫使墨,必见性情。用笔如草如篆,元气淋漓,沉雄深厚,茂密苍老。吕潜,号半隐,所作点法圆厚,仍是董北苑一路。王渔洋说他魄力雄浑,最难在空处多。而其作气势磅礴,画石则多皴而少擦,画树则多老杆而少枝叶。
至于当代大家黄宾虹,其作品浑厚华滋,则是非常突出的典型,现在的中国画界可谓尽人皆知。朱金楼先生说,大约1960年,一次在公共汽车上碰到顾坤伯先生,顾先生一路与他谈黄宾虹的笔法墨法问题,可见此时他于黄宾虹先生处用功之深。
顾坤伯先生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已开始在苏州各名胜处写生,后来又到北京颐和园、故宫、长城、内蒙古及哈尔滨等地写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954年与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先生与同道、学生结伴南下作山水写生,北归后举办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作品展,是当时震动了中国画界的重大事件。此时,南京傅抱石先生也开始了写生活动。而杭州的顾坤伯先生写生活动,正与李可染、傅抱石先生同步。此可谓李、傅、顾三家遥相呼应,同时揭开了新中国山水画写生活动序幕。
三 、重示范
顾坤伯先生上课,言语不多。当时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学生也不多。顾坤伯先生到教室,总是把笔画给学生看。无论哪家哪派,不管山石树木、亭台人物、流水行云,他伸笔接墨后,就开始耐心地慢悠悠地在纸上画起来。中锋为主,气象端正,从浓到淡,从湿到枯,常常是画到笔尖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墨水了,而手的动作还没有停止。一直画到景物粲然,构图完整,笔洗里的水还是清的。中国的毛笔“毫软则奇怪生焉”,以“笔”立骨,由“笔”运墨,若用笔方法不对,易入歪门斜道。顾先生多用示范,引领学生走正路,其意义不言而喻。
潘天寿曾自谦地赞誉“顾先生功力至深,吾所不及”。而顾坤伯众多弟子中的佼佼者孔仲起、童中焘、曾宓等在评价先师的成就时,无不以恭敬和赞美的口吻予以肯定,其中以极负盛名的国画大师程十发先生的评述最为贴切:“他的画不是深海狂涛,而是江上清风,那么的平静,那么的恬淡。因为对美的追求与表现,因各人性格、修养不同而不能强求一律……世界上追求惊世骇俗的画风易,而欲造平淡天真的境界难,因为他的人品高洁、画艺深厚,才达到‘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