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箱前的瞩目与沉思
文/李小强
瑰丽夺目的晚霞,映红了西天的斑驳云彩,如落英遍地,似金鳞泛波,绚烂多姿,赏心悦目。
此刻,学校第一届以“欢乐迎国庆·激情颂祖国”为主题的体育艺术节,经过为期三天的精心筹备、尽情展演和激烈角逐,终于圆满落下了帷幕。师生们怀着激动愉悦的心情,意犹未尽,谈笑风生,络绎不绝地走出了校门。敞亮美丽的校园,渐渐人去楼空,归于寂静。然而,耳畔似乎还回荡着《义勇军进行曲》那雄壮高亢、激动人心的旋律,和惊雷排空、万马驰原、怒涛轰鸣般激荡铿锵的“安塞”鼓点,以及此起彼伏、婉转动听的欢声笑语……
几日来,起早贪黑,忙于班级学生的组织管理、汇演参赛和学校文艺节目的主持等事宜,实在感到身心疲累。带着无限欣慰与几多疲惫,原本想乘兴回家,好好放松,准备享受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但看到办公室门背后因为活动期间人来客去而积攒的满满两塑料袋垃圾,还是不由自主地弯下了腰,提起它,经过“厚德”楼长长的廊道,走向教学楼后面的垃圾箱。
巨大的天蓝色方斗形垃圾箱,经风雨侵蚀而锈迹斑斑。各种杂物塞得满满当当,几乎要冒出来。其中烂纸屑、断彩带、碎花瓣、空瓶子、牛奶盒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成群的蚊蝇嗡嗡嘤嘤,无拘无束,飞来飞去。整个箱内腌臜不堪,腐臭味扑鼻而来,令人有些窒息。所有的垃圾杂物错综复杂地堆积、纠缠在一起,被一层层深深浅浅的尘土覆盖,面目全非。但其中有几样东西却十分的突兀和刺目——那就是四五塑料袋油饼子(每袋大约三四个,或四五个不等),散乱地堆杂在污秽脏物之间。尽管大多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尘,但定睛看去,黄亮亮的油馍皮和夹杂了葱花与苦豆粉的层次,仍然依稀可辨。我独自一人,站在垃圾箱前,注视着这“可口”的橙黄油润如中秋圆月般的油饼,顿时陷入沉思,好久好久,不肯离去……
毋庸置疑,这就是近几天学生的营养早餐——学校提供的早餐,诸如油饼、花卷、包子、牛奶、小米粥、鸡蛋汤、醪糟汤、黑米粥等,可谓品类众多,色鲜味美,营养丰富。每天清晨,教师都要早早地组织学生,端吃掌喝地陪餐、进餐。孩子们叽叽喳喳、无忧无虑、尽情享受,幸福和满足之情,溢于言表。然而,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尤其是没有经历过艰难寒苦的孩子们,已经有好多因为国家的富裕、人民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对如此美味的早餐,早已是带吃不吃,或不屑一顾。如果稍有督导疏忽,每天放学之际,都会发现桌斗里遗留下不少的油馍、包子、鸡蛋或半盒半盒的纯牛奶,甚至有的已经在桌屉旮旯里发霉变质,黑毛红胡子的,着实让人可惜和心痛。每每此时,我总是习惯性地督促孩子,将吃不了的带回去,拿给家人享用,切莫浪费和遭罪。
是的,随着国家的不断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近年来精准扶贫等诸多惠民政策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业已消除了绝对贫困,并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巨大胜利和人类减贫的丰功伟业。饥饿和贫穷渐渐离我们远去,人们不断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国家实施的“两免一补”及营养早餐计划等,更是让无数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受益良多。同时,作为新世纪、新生代的儿童,大多早已不知“饥饿”为何事(它们,似乎只存在于共和国百年屈辱的近代历史里,存在于我们的祖父辈们历经苦难贫寒的岁月里,尤其是他们对于“六零”年代饥荒刻骨铭心的记忆和七八十年代物质匮乏、省吃俭用的印象里……)。不可否认,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是许多家庭儿童生活的常态。而物产丰饶,丰衣足食,国富民强,文明和谐,安居乐业,这却是一代又一代先辈们自力更生、流血流汗、艰苦创业、不懈努力的结果,实属来之不易。当然,这也是曾经多少代人多年来的梦寐;更是家国之幸、民族之幸、时代之幸、人生之幸!
然而,好长一段时间,我们却有点“好了伤疤忘了疼”。铺张浪费,大行其道。好在国家积极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渐次成为社会共识及其清风正气。“光盘行动”,更是不断深入人心。古语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要人人自觉树立节俭意识并切实付诸行动,依然任重而道远。此刻,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尤其是出身农村且经历了诸多贫苦的农民子弟来说,我该做些什么呢?我能做些什么呢?我知道,那三四摞油饼子到底是不能食用了。而我想,此时,要是在乡下,该有多好——我会毫不犹豫地把它提出来,然后掰碎了扔给院子里几只咕咕追逐觅食的小鸡,或圈栏里哼哼唧唧拱墙根的猪崽,让它们美美地饱餐一顿,继而报以感恩的亲昵和鸣叫——但,这仅仅是想象里一抹美好而诗意的图景。我居住在了狭小的格子楼里,已多年不曾耕耘,稼穑。我不需要太多的食粮。我顿时感觉到了自己的无奈、无力和无用。但我突然想到了小时候忍饥挨饿的清贫日子——尽管作为80后,与我们的祖父辈们吞糠咽菜、啃树皮吃“灰熟面”的艰难岁月相比,无疑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对于曾经好多乡下人平时缺衣少食、经济捉襟见肘的记忆依然如在目前。记得那时,经常没有可口充足的早餐或干粮,书包里背半个“黄团长”(包谷面馍)或豌豆面“瘪瘪”,空着肚皮上学。中午回家,多时候就是啃食灶台铁锅里的两个冷煮洋芋、捞点厨房墙角大缸里的酸菜、或者母亲做的半碗杂粮面片充饥。课间,饥乏无力时还会讨要或瞅空从书包里偷吃其他学生的白面馍馍等;我还想起了曾在大街小巷的垃圾桶边,偶遇的一两个披头散发、衣衫褴褛的拾荒人,寻寻觅觅捡食饭店餐厨残羹冷炙的情景;我也想起了个别贫困地区依然忍饥挨饿、饥寒难耐的鳏寡孤独或留守儿童;我甚至想到了非洲等好多国家在战乱、饥饿和贫病线上苦苦挣扎,居无定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无药医治乃至疲于逃荒奔命或“抟土为食”的难民……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原本可早早乘兴而归,回忆满满;我却迟迟悻悻离开,郁郁寡欢。很久很久,那几摞油饼的影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闪现,挥之不去。我想:幸福的国度,和谐的社会,美好的时代,我们既需要灿烂的鲜花、响亮的掌声和高歌的赞美。同时,也需要心灵的震颤、必要的疼痛和不时的省思。“勤俭节约,人人有责。”大力营造人人节俭、艰苦奋斗的良好社会风气、加强全社会行业监管和奖惩,加大学校营养餐管理和家校宣传合作,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是“道德教育”、“生命教育”、“饥饿教育”等,有效构建实施良好的家风家教,不仅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回荡在悠悠千年的经典诵读里,图文并茂地粘贴或镶嵌在明丽的橱窗和墙壁上,更要根深蒂固地铭刻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实实在在付诸于日常生活行动中。俗话说得好,“饱汉不知饿汉的饥”。无论小家还是大国,纵有“金山堆银山”,如不视珍惜节俭而随心所欲铺张浪费,不日便会坐吃山空,付之东流。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何况,作为自然之子,我们不知道,“意外,哪一天、那一刻会突然不期而至”。而只有倍加珍惜,忆苦思甜,居安思危,奋发图强,防患未然,我们才能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经济社会才可真正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祖国才会更加繁荣昌盛,并岿然屹立于旭日喷薄的东方……
——202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