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古洋寻新法•平生最忌食残羹——追忆著名国画艺术家杨之光先生

一起涨姿势~
《集邮》2016年第6期,刊发国家级邮展评审员、福建省集邮协会副秘书长宋晓文先生的最新力作——借鉴古洋寻新法·平生最忌食残羹——追忆编63《矿山新兵》的原画作者杨之光先生。经授权,小编抢鲜发布,以飨读者……
借鉴古洋寻新法
平生最忌食残羹
——追忆著名国画艺术家杨之光先生
5月14日晚上十点多,我收到在广州的朋友发来的一条短信:“惊闻家人告知:杨之光老师……刚刚驾鹤西去……”是夜无眠,与杨老的神交情景像一幕幕电影镜头浮现在眼前:
我是因为自幼喜欢画画而爱上集邮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中国美术红色年代,集邮也是借此有了一些艺术珍藏。十年浩劫的画坛虽不能说不是万马齐喑,但也确是晨星寥落。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人们对《矿山新兵》《激扬文字》《不灭的红灯》《红日照征程》等中国画作品仍然记忆犹新:这些作品或都塑造伟大领袖形象,或刻画普通工农群众,技法上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我在学习美术课中,临摹过《激扬文字》;在集邮收藏中又珍藏了编63《矿山新兵》邮票,因此记住了这个名字——杨之光。
杨之光擅长人物肖像,尤其是用国画技法为名人造像可谓是出神入化、精妙绝伦,如《石鲁造像》、《恩师徐悲鸿》。由于画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准确、个性突出、神采逼真,就连老一辈画家也赞叹不已。著名国画家李苦禅在杨之光为他画的肖像画上题曰:“之光为我造像,不知像是我,我是像矣,大家均以为苦禅真庐山也!”蒋兆和则曰:“之光教授为我传神,年近八旬,何神之有?然妙笔生辉,神采奕奕,自不惭其形秽耳!”1984年,杨之光应邀到香港讲学,一个濛濛细雨的春晨,他在台湾画家刘国松的陪同下来到了八十高龄的赵少昂大师的家。谈话间,杨之光发现在赵老的厅堂中,挂着一幅他老师徐悲鸿为年轻时代赵少昂画的铅笔素描人头肖像。他想,我作为徐悲鸿的学生,如能再为赵少昂晚年画一幅像,岂不别有情趣?他向老人提出要求,赵老欣然同意。很快,在画稿的右下角,赵老的头像跃然纸上,杨之光以简练的笔墨画出了老画家晚年的神采风貌,但画纸上却留下了很多空白。原来,他想得到赵老的真迹,有意留白,请赵老补笔。熟悉赵老的人都知道赵老一般是很少与人合作绘画的,平生更是没有与人物画家合作过。但终于这幅传神的画像打动了赵老,他落笔挥毫,为画像补画了上半身,在背景上画了翠竹,并题词:“之光过苑清话之余,以其神来之笔为余写照,惟妙惟肖,自竞约邀予以竹作背景成之并记。”这幅画的笔墨、色彩都很协调、和谐,不失为一幅成功的合作。赵老乐得合不拢嘴,高兴之余,还请杨之光、刘国松两人上街吃西餐,逢人便说:杨之光给我画了像,传神,传神!
正是基于上述对杨之光先生的崇敬之情,1984年6月23日,我写信给杨先生,寄去了他设计的编63《矿山新兵》邮票,请其为我签名题词。当时,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一来杨之光先生工作教学极忙,二来他在美术界名声鹊起,所以并没抱多大的希望。出人意料的是,仅不到半月,7月7日,我就收到了杨先生的回信。他用广州美术学院公函封给我回信,连信封上的地址都是用毛笔书写。他在我寄去的贴有邮票的明信片上为我题词:“请晓文同志指正”,落款:“杨之光一九八四年七月一日”,并钤盖了印章。这对我后来从事邮票设计艺术研究不啻是个巨大的鼓舞!1988年初,我因创作《新中国画家与邮票》一书,再次写信给杨之光先生,请他提供相关的美术作品做图书的插图。他不仅按要求寄来了照片,还寄来了他设计的两枚明信片《牧羊女》和《印度民间舞》(明心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供选。画家严谨、认真对待集邮者的态度,令我感动。
杨之光先生对艺术的执着精神与他待人的认真严谨是一致的。杨之光自幼酷爱绘画,在上海读中学时就积极参加课余书画和话剧活动,并拜著名书法家李健为师,系统地学习书法篆刻。中学毕业后,他赴广州当了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的关门弟子,画艺大有长进。不满20岁的杨之光就出版了个人第一本画册《杨之光画集》,后得到徐悲鸿的赏识进入中央美院绘画系学习,兼学中西绘画技法,在人物造型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1954年,他的处女作《一辈子第一回》一鸣惊人,参加了全国美展;1958年,他创作的《雪夜送饭》获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次年,他又完成了为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创作的巨幅国画《澎拜》。杨之光并未因此停住自己的步划。他要求自己“笔墨服从生活,用新的笔墨去反映新的生活。”“借鉴古洋寻新法,平生最忌食残羹。”他走的是一条反映现实生活,创作上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路。为此,他经常深入厂矿、部队和少数民族地区,画了数以千计的速写,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他的人物画速写多是直接用毛笔工具创作的,这当中不仅有领袖、名人,还有工人农民少年儿童,也不乏反映各族同胞典型形象及生活图景的创作。其题材之光,接触生活面之宽,刻画当代人物之多,是画家中少见的。他的这些创作精华集中在他的巨型人物画册《当代文艺家画像》上。
作为一位邮票艺术研究者,我一直为自己未能当面采访杨之光先生创作《矿山新兵》的心历而深感遗憾。九十年代末,我多次有机会赴广州出差,但都与杨之光先生擦肩而过,未能谋面。在拙著《新中国画家与邮票》一书第一次再版之际,只好再次写信请杨之光先生提供详细的资料,但不巧他出国,信由他的妻子(也是著名的画家欧洋)代复。几经周折,《新中国画家与邮票》一书1999年再版,参加了当年在北京举办的世界邮展并获奖。我第三次写信给杨之光先生,这回不仅受到了他的复信,还收到了他寄来的《矿山新兵》创作访谈录文字稿。他在来信中写道:
晓文先生大鉴:
我刚由美国归来,见到寄来邮书一册,十分高兴。文中有两处有误:①印度民间舞(题)误写为“中国民间舞”;②“矿山新兵”创作年代应为1971年。
今附上有关“矿山新兵”创作经过资料,供参考。
谢谢!
           杨之光2000.3.24
杨之光先生提供的详实的《矿山新兵》创作史料虽然无法编入《新中国画家与邮票》再版本,但却为邮坛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矿山新兵》创作于1971年,是杨之光对中国画的人物画探索成熟的标志,此作也成为1972年全国美展中影响最大的人物画之一。这幅画描绘了一位刚刚穿好矿工服、戴上矿工帽的女青年形象,英姿飒爽,精神抖擞,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画家吸取了西洋画中的明暗法,借用逆光来强调对象的体面关系,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新一代矿山女工的自豪感。画面的构图也明显地受到了西洋肖像画的影响,背景是充满生机的矿山,并点缀以简易的井架和火车。画家自己是这样评述这幅作品的:“《矿山新兵》是我一度中断了创作五年之后的重新创作,可以说是《一辈子第一回》、《雪夜送饭》的延续。”“我就不画黑洞洞的煤矿,我把煤矿生活挪到阳光底下来表现。”“我就表现阳光灿烂的场面,她的人也像朝阳,背影也是朝阳,逆光表现。这也是我在创作上第一次追求逆光表现人物。所以当时的影响除了题材之外,表现技法也是一个影响,同行非常高兴说我这是开了一个先声。”“这张画画的过程中,我画了一大摞女矿工的肖像,而最后的定稿的形象是我创作出来的。那么多的肖像我没有如实画哪个,的确是创造了一个典型。里头的一些细节,你仔细分析就可以看到我都用心良苦。比如农民的内衣衬衫,她还是农民,可是做了工人,她还不适应穿工作服。不习惯怎么扣扣子。这工作服穿在身上完全是新事物,土土的,可是她跨入了工人阶级的队伍。墙上还有她农民的斗笠帽子,可是她已经是一个工人。喇叭,还有背后的大报纸,一切一切组成了当时的真实环境,很有代表性的,这个年代,这个环境,比较典型的环境,比较典型的人物。”
经查,1973年出版的《美术作品介绍》第一辑署名易水的文章《笔饱墨酣画新兵——谈<矿山新兵>》,这样写道:“它以简洁的构图,清新的笔调,生动的形象,概括了社会主义伟大时代青年人朝气蓬勃、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郭跃进著)在谈到“文革”美术模式时说,“文革”美术模式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样板戏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如戏剧化的造型、人物组合的“三突出”构图、英雄人物的“高大全”、色彩上的“红光亮”等。美术家们在谈创作体会时也会涉及美术创作如何向革命样板戏学习的话题。实际上,样板戏的某些因素对“文革”美术模式的影响是非常具体的。并以杨之光的中国画《矿山新兵》为例,在采用逆光塑造形象上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可以推测它们可能受到样板戏的用舞台灯光塑造舞台英雄人物形象的影响。革命样板戏特别注意用强烈的侧光和正面的追灯来增加英雄人物的立体感,并使其响亮明快,把这种方法用于美术创作,效果也是一样的,由于两面都有光的照射,这样可以使英雄人物造型显得高大厚实,充满力量,富有立体感,同时也能使其显得明快而响亮,这无疑是“文革”美术的一种独创。
据此,我将上述相关内容收入2011年出版的拙著《方寸美术六十年》中。但遗憾的是近十年我一直未能见到或联系上杨之光先生。
2014年9月,《“美在花城”杨之光作品展》在花城美术馆举办,获悉杨之光先生将出席开幕式,我托在广州的朋友送去了《方寸美术六十年》一书,朋友来电告我,杨之光先生居然还记得给我回信的事,并十分高兴地收下了图书。
这就是我与杨之光先生的神交——虽未谋面,却心灵交融。谨借此文献给杨老,愿他安息,在另一个世界快乐!
邮情服务……
《方寸美术六十年》作者为国家级邮展评审员、福建省集邮协会副秘书长宋晓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第2版第2次印刷,定价60元,16开288页,450千字,全彩印刷。无锡第27届亚洲邮展银奖。带精美藏书票。有作者亲笔签名、钤印和题词……
福利来了……
欢迎各位读者在文章末尾留言处写下您的评论并告知收件名址,将有机会送入妈祖带来的文化遗产日祝福,仅限前50名,如下图……
宋晓文的邮票艺术人生
CK566
公众号PTCKBM
472582468
18905945763
1
莆田长谷邮友之家公众号
2
八闽文献邮会官方公众号
3
八闽极限邮会官方公众号
杨利民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长
(0)

相关推荐

  • 「岭南大家」赤诚之光——杨之光

    杨之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水墨人物画家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1930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揭西.历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画系系主任.教授,杨之光美术中心创办人.曾荣获首届" ...

  • 杨之光 | 矿山新兵

    据杨之光先生介绍,20世纪50年代末,为解决新中国"北煤南运"的难题,广东肇庆建立了马安煤矿.到20世纪70年代,马安煤矿发展成为广东矿山企业的一面旗帜.杨之光为了艺术创作来到马安 ...

  • 杨之光先生的人物肖像画,笔墨生动且极富有感染力,人物栩栩如生

    "师从高剑父的杨之光,走的是徐悲鸿的路,深受蒋兆和的影响,绝对是中国画人物画的一流画家." -- 美术史学家 迟轲曾 评价杨之光 杨之光 (1930-2016) 师从岭南画派创始人 ...

  • 现代画家杨之光国画人物作品欣赏杨之光教授...

    现代画家杨之光国画人物作品欣赏 杨之光教授1930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揭西.1949年师从岭南画派高剑父.1950年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接受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老师指导,1953年毕业后任 ...

  • 著名人物画家杨之光先生精品人物画欣赏

    杨之光教授1930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揭西.1949年师从岭南画派高剑父.1950年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接受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老师指导,1953年毕业后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历任教 ...

  • 安丰探古,寻砖雕(五)/吴文嵩

    安丰探古,寻砖雕(一)/吴文嵩 安丰探古,寻砖雕(二)/吴文嵩 安丰探古,寻砖雕(三)/吴文嵩 安丰探古,寻砖雕(四)/吴文嵩(点击链接阅读) 安丰探古,寻砖雕(四) 文︱吴文嵩 2020年夏的一天, ...

  • 安丰探古,寻砖雕(四)/吴文嵩

    安丰探古,寻砖雕(一)/吴文嵩 安丰探古,寻砖雕(二)/吴文嵩 安丰探古,寻砖雕(三)/吴文嵩(点击链接阅读) 安丰探古,寻砖雕(四) 文︱吴文嵩 2014年秋的一天,原宝应建管局的同事陈以建主任,给 ...

  • 安丰探古,寻砖雕(三)/吴文嵩

    安丰探古,寻砖雕(一)/吴文嵩 安丰探古,寻砖雕(二)/吴文嵩(点击链接阅读) 安丰探古,寻砖雕(三) 文︱吴文嵩 1997年春,我被安排到深圳工作,因对古建筑和文物收藏颇感兴趣,就常去深圳书城看文哲 ...

  • 安丰探古,寻砖雕(二)/吴文嵩

    安丰探古,寻砖雕(一)/吴文嵩(点击链接阅读) 安丰探古,寻砖雕(二) 文︱吴文嵩 现存史料中,对"安丰"有史实记载的文字,最迟始于西汉.现今的我们,站在西安丰苍老而深厚的土地上, ...

  • 古文观止60: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1.邹忌 ...

  • 安丰探古,寻砖雕(一)/吴文嵩

    安丰探古,寻砖雕(一) 文︱吴文嵩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宝应的乡镇中学开办过职业教育,有机械.财会.建筑等专业的职业高中.电视中专班,这些职业班的文化课由学校在职老师授课,而专业课师资就缺乏了.西安 ...

  • 姜恩大原创丨话古村寻古庙

    话古村寻古庙 文/姜恩大 古村巡检,西临章丘第一漯河,东依章丘八大美景黉塘岭,北望章丘第一大山长白山(山东境内),南傍小泉城之称明水,济青高速铁路从村前过,距古章丘县城五六里路. 据济南市文物局考证, ...

  • 南胜田坑东古洋土楼

    法华田坑原先分成三个小村落:北地.田坑楼.东古洋.北地是进入田坑的第一个小村落,一座依山而建座西朝东的小畚箕楼,是个冬暖夏凉的好地方,一面朝阳,三面树木蓊郁,十分宜居,可惜留不住热衷向往城镇的人们,原 ...

  • 【活动】2月24日周三 迤腊古茶山寻茶(2021-018)

      迤腊古茶山寻茶 2月24日周三 昆明站-乐善村-绝情谷-迤腊古-汤池 25日逢汤池街子天(带泳装) 特别要求:谢绝国外.边境以及国内中.高风险疫情地区到昆明不满一个月人员参加本群活动,其余人员请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