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阿根 | 扠桅灯
【往期回读】
大桥镇 卞阿根
在1962年前,农村中的每个村落上都有土地庙,逢每月的初一、十五,村民们就会去给土地神上香,祈祷保佑一方太平和家中平安。1963年,这些土地庙在“破千年旧俗,立一代新风”中被拆除了。
那时候,各村的土地庙大小是不一样的,一般高两米至两米五,用砖砌成,座北朝南,龛正中间摆放着一尊土地公公的塑像,下面摆放着香炉蜡烛台,门边贴有对联,每年大年三十换一次新写的。对联的内容大多是保“太平”、祝“丰收”、劝世和警示的话题,如“安泽天下,永保一方”、“庙小神通大,天高日月长”、“敬公公田苗茂盛,谢娘娘五谷丰登”、“看看人心摇摇手,望望世界点点头”、“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逢人只说三分话,作恶空烧万炷香”、“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莫笑我庙小神小,不来烧香试试;休仗你权大势大,如要做恶瞧瞧”等。横批有“永安境”、“太平村”等。
每年的正月十三是上灯的日子,除了孩子们晚上玩兔儿灯外(过去不像现在,孩子们玩的灯品种十分多,以前只有兔儿灯和用淡黄色的油纸糊的灯笼),这天村上的人也要为土地神上灯。上午就有专门的村民去土地庙把香炉蜡烛台擦净,清理香灰,把前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到了下午,太阳快要落山时,五六个村民,有的扛着一根七八米长的杉木桅杆,有的拿着一根很长的绳子和大小直径不一样的十几个竹篾圈,有的提着高约30公分的椭圆形红灯笼,有的拿着爆竹,在前来看热闹的村民们的簇拥下,一起来到土地庙前。先是放鞭炮,竖桅杆,系绳子,接着在灯笼里插好蜡烛,再一个个系在竹篾圈上点燃,扠上桅杆后形如宝塔香,一圈一圈的,灯笼在渐渐降临的夜幕中,放射着耀眼夺目的红光。站在远处看,桅灯好似悬挂在空中的一盏红色的珠帘天灯,甚为壮观,增添了节日浓郁的氛围。也有的村庄直接把灯笼按同样的距离系在绳子上,扠上桅杆后,光芒四射,犹如一条系水的赤龙,深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蕴意。我们小时候,还常听老人们说,每年看七次扠桅灯,对眼睛视力十分有益。因而,每次扠桅灯时,村民们都会前去观看,使扠桅灯的场面热闹非凡。
第二天晚饭前再由四五个村民到土地庙前,放下桅杆上的灯笼,插上点燃的蜡烛,把灯笼扠上去,每天依旧,直到正月十九早晨把灯笼放下收回。每次扠桅灯前都要放鞭炮。在农村中,传统的习惯是,人们把正月十八视为小落灯,二月初二视为大落灯,到了二月初二这天晚饭前,还要再扠一次桅灯,二月初三早晨连桅杆一起收回。
正月十三扠桅灯的费用有两种来源,一是全村家家户户募资,家境好些的就多出一点。二是视全村的户数,每年由五户或十户人家轮流出资。对这个费用,大家小户都乐意出。对各家各户共同出资的村,收回的东西由专人保管。轮流出资的村,则把收回的东西交接到来年负责扠桅灯的人家。这样一年中在土地庙前扠桅灯到此就算结束了。
土地庙始建于哪个朝代,出自何人之想,这个历史是无从考证的。但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那是古人们以信奉神灵而为之事。对于土地老爷(也叫土地公公),人们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上天所封的小神仙,直接负责一方百姓的平安;一是说不是上天所封,而是大统帅所封。比如说,古时候,谁为这一方人保平安,造了福,谁为这一方人抵御外来侵略抗争而牺牲,功劳特大,就被封为当地的土地神。“一方土地保一方平安”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的。高灯节在土地庙前扠桅灯,实际上就是作为一种对他们的纪念。
至从土地庙被拆后,正月十三扠桅灯的传统习俗就离我们远去了。
更多作者作品,请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