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就该懒洋洋地读书 | 四月书单

本是春天时读的书,等整理出来,夏天已经快到了。

阅读的时间很少,每周只有2、3个小时,但积攒下来还是读完了几本。

×
朝花夕拾
呐喊
彷徨
鲁迅 / 1973 /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上次读鲁迅是2017年,最近又重读了先生的散文和杂文。上学时学鲁迅的课文,当时还不了解文章好在哪里,只是按照要求背诵了文章。如今再读时,那些人物形象在脑海里立体起来,祥林嫂、阿Q、孔乙己、闰土……书中的句子也在脑海里留下了烙印。
每个年龄段读,领悟到的东西都不同。比如小时候读记得最清的是少年闰土在雪中捕鸟,如今读到的是中年闰土的无奈和沧桑,记得藏在草木灰中的那个碗。以前读不懂狂人日记,觉得像是胡言乱语,如今理解了何为吃人的社会。一方面是理解能力更强了,另一方面,也经受了社会的洗礼。
魏连殳的悲剧,初看时会感受到孤独,再看时的感触比孤独更甚,被孤独刺伤,文字就是匕首。
中国的历史上不会再有鲁迅,无论是从文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上讲。他是时代的产物,但是又高于他所处的时代,因此他是清醒而痛苦的。
几十年过去了,社会变得更好了吗?也许并没有,该吃人还在吃人。但是这个时代不会再有鲁迅了。
这一生我还会继续读鲁迅,让我的孩子也读下去。
×
秋园
★★★★★8.9
杨本芬 / 2020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对女性故事的偏爱,让我选择了这本书。
这是一位八十多岁的奶奶写的自己的母亲的故事。没有经过科班训练的人写出来的作品,有时候反倒更打动人。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这是奶奶写的一段话,文字朴实,却不是文学性。
我是在漫长的公交车途上读完这本书的,读完时窗外灯光迷离,我却久久不能将思绪从书中拔出来。
透过这本书,能看到一个人的命运,也能看到一代人的命运,也许你会其中发现自己父母的影子。
×
小鸟睡在我身旁
★★★★☆8.4
黎戈 / 2018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我会记录自己孩子成长的故事,有时候也会好奇其他妈妈记录的是什么样的。这本《小鸟睡在我身旁》,就是一位妈妈记录的自己女儿的故事,巧的是我们的孩子重名。
这不是我第一次读黎戈的书,但第一次读的时候就不喜欢,说不出来原因,就跟我不喜欢民国作家董桥的书一样吧。
但是这本讲自己孩子的书,读来还是蛮轻松的。柔软的妈妈,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吧,敏感而且敏锐,被爱着,所以有一颗平静的心。
如果只是写了自己的孩子,略显单薄,书中穿插了自己的母亲,让人能感受到母亲的爱是传承下来的。
×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7.8
[美]比尔·博内特 [美] 戴夫·伊万斯 / 2017 / 中信出版集团
有时候需要一些鸡汤,当然,不是几年前流行的那种几个故事组成的鸡汤文,我需要的鸡汤是《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这样的,它和鸡汤的效果是一样的:给人一种生活随时都可以推翻重来的幻觉。
比如书中提到的人生设计的过程中,你需要:
  • 保持好奇。激发你的探索欲,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 不断尝试。将目标付诸行动,不断尝试,切忌空想。

  • 重新定义问题。重新审视目前的状况,转换思维模式。

  • 保持专注。学会放手,专注于过程。

  • 深度合作。与他人合作,适度求助。

都是一些正确,但是如果仅仅是看过不去实践就毫无用处的话。
但读这本书倒是真的为我在某个问题上打开了思路,那就是:不再期盼稳定的工作,做好随时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在此之前我一直担忧自己的行业和职位会被淘汰,四五十岁时候失业。
时代确实不同了,即使是进国企进体制,而不一定能保证这辈子就“妥了”,与其追求稳定,不如把自己一直置身在不断学习的环境中,处于成长中,才会不惧变化。
×
女人的重建
★★★★☆6.9
[美] 路易丝·海 / 2010 / 华文出版社
如今市面上女性主题的书很多,这本并不出彩,但是我却非常想推荐我的妈妈读这本书。
书的作者五岁被性侵,十六岁做了未婚妈妈,之后经历了离婚、得癌症,七十多岁时写了这本书。
书中说到女性要爱自己、要独立自强,这些观点看似无奇,但考虑到这本书创作的年代和作者当时的年龄,就觉得很不容易。
想推荐给妈妈,是因为我自己已经觉醒了,我希望她也能冲破女性身份的束缚,不管多大年龄,都活出自己的精彩。
×
孩子是个哲学家
★★★★★8.8
[意]皮耶罗·费鲁奇 / 2016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这是一位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位从业三十年的心理治疗师的著作,是他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感悟。
有孩子以前,我对于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有种刻板印象,似乎有了孩子后,会过上缺觉、脱发、没有娱乐、无法游戏的日子。但其实有了孩子后,看待世界的视角也会发生变化,比如这位作者的视角,是透过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的。
有孩子前,无法用想象力去构建孩子出生后的生活,比如,在此之前我无法想象,原来孩子也会成为家长的老师。这是我意识到的,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主题:孩子是可以引导家长认识世界的。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有一种等级关系的,毕竟“父父子子”是和“君君臣臣”并列放的。但是这本书的角度,父亲和孩子是平视的,孩子望向一个方向后,父亲会蹲下来望向同一个方向,这种视角是难能可贵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