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派哲学家们的针锋相对
《哲学家都都干了些什么》作者:林欣浩
上一次说到,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笛卡尔反对经院哲学和神学,他的继承者斯宾诺莎完美的按照演绎推理的方式建立了整个哲学体系。
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代表的是数学派哲学家,以他们为代表的理论是理性主义。他们不但展现了哲学的魅力,还大大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他们认为如果其他哲学家可以像做数学研究那样,按照逻辑规则修改、补充前人的成果,那人类找到哲学的终极答案不过就是时间问题。
但是,很快就有人站出来反对数学家们了,那就是以科学派为代表的哲学家,这些人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从各方面对数学派哲学家进行打击。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科学派哲学家们的观点。

在科学家看来,数学只是一个工具,不能被当作真理,因为数学派的哲学家们创造的不过是能用来衡量世界,随便可以用其他系统来代替的尺子罢了。而数学家们崇尚的演绎推理有一个巨大的漏洞——不能给人们带来任何新知识。
科学就不一样了,科学强调的是重视事实,靠的是归纳法,借此来获取新知识,更有说服力。还记得我们之前所说的洛克吗?他就是典型的科学派哲学家,代表经验主义。
洛克是个公务员,还是个医生,他具备了一个合格的科学家应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从一开始他就认为笛卡尔是胡说八道。

在洛克看来,人的内心就像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人的思想都是靠后天学来的。而人的本能是一种生理、心理上的习惯而已,并不是什么比客观世界高一等的理性,更不可能由此建立起一个哲学世界来。
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这和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背道而驰。于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就这样“打了起来”。
科学派哲学家斥责数学派哲学家是无根之木,数学派哲学家则攻击科学派哲学家得出的真理顶多算是一种概率,根本没法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你已经做过十亿次的实验,所得到的都是同一种结果,你也没法保证第十亿零一次的实验还会如此。可能有人要说,这不就是抬杠吗?但哲学家们就是喜欢钻牛角尖,不然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了。

就在数学派哲学家和科学派哲学家不分伯仲的时候,一个重量级选手出现了,他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提到牛顿,你一定会想到万有引力,就连小孩子都知道苹果掉下来砸到牛顿脑袋的故事。可如果我告诉你,这个旷世天才牛顿其实是个小心眼儿的男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你还会敬佩他吗?
牛顿不仅倾向于经验主义,还是洛克的好朋友。既然洛克和莱布尼茨吵得不可开交,那朋友的敌人也就是自己的敌人,所以,牛顿对莱布尼茨没什么好感。
但牛顿和莱布尼茨是有交集的,微积分的基本定理叫“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就是用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合在一起表示的。
据说当时,牛顿和莱布尼茨都发表了微积分论文,而且牛顿的论文发表比莱布尼茨晚了三年。莱布尼茨向英国皇家学会申诉这件事,可他没想到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就是牛顿。这也让牛顿顺利地获得了微积分发明者的身份,他自己起草调查报告,自己写匿名的辩护文章。

当然,不管牛顿的人品怎么样,其成就还是无人能敌的,他对力学的研究解决了很多人们的困惑。
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没有生命的物体必须受到外力才会运动,有生命的物体自己就能运动,灵魂是负责“驱动”身体的。而牛顿的研究表明,生物运动可还原为纯粹的力学现象,并不需要灵魂的“驱动”。换句话说,物理学可以用来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这种观点被称为“机械论”。
机械论者幻想着,在医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领域,都可以像牛顿力学那样用几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去解释。可是,机械论虽然可以条例清晰的解释这个世界,但按它的说法,我们的意识不过是一系列物质作用的效果,随时都会消失,更谈不上什么人生的意义。长此以往,很容易使人们成为虚无主义或享乐主义,后果将不堪设想。
除此之外,可怕的决定论也同样威胁着人们的走向。决定论认为,既然世界万物都可以用物理规律来解释,那么每个事件之间必然要遵循严格的因果律。可一旦我们接受了决定论,就意味着人类没有自由意志了。既然一切都是从出生起就决定好的,那我们努力还有什么用呢?如果按照决定论的想法生活,人类的一切工作都会变得没有意义,那人活着就真的没什么意思了。
很显然,这些理论是存在弊端的,可在那个时候,科学家盛行,没有人敢轻易和他们作对。直到一个充满勇气,敢挑战整个科学体系的人出现,哲学才又发生了变化,这个人就是休谟。

休谟可以说是个天才,12岁就进入了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23岁的他完成了名著《人性论》,但是这本书因为理念太超前了而没人愿意出版。一年后,他去掉了其中超越时代的观点,把它改写成更浅显的作品才得以出版。
虽然休谟也是经验主义者,但他公正地认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都有缺陷。至于谁也说服不了谁,那是因为双方讨论的问题超过了人的经验范围,与其硬答,说的驴唇不对马嘴,倒不如老老实实回答不知道。
休谟还反驳了因果关系具有真实性和必然性的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但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
举例来说,在一项调查大学生体重和交友数据的实验中,数据表明,越是胖的人身边朋友越多。于是,大家就堂而皇之地认为身体胖是朋友多的原因。

可事实上,这两件事还有一个共同的第三方原因,比如这些人都喜欢参加饭局,而饭馆的饭菜油水比较大,所以这他们比较胖。同时,参加饭局的人社交范围比较广,因此朋友也多。你看,虽然“胖”和“朋友多”这两件事总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但这两件事之间并不是直接因果关系。
这一刻,休谟也被苏格拉底附体了,他开始用怀疑论来抛掉前人所有不可信的经验,而他只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
休谟在理性主义一方挑选了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却忽视欧式几何公设的合理性。他还在经验主义一方肯定了经验的价值,认为因果律无法从经验获得,因而不属于可信的知识的范畴。
好,今天的共读就到这里。通过这次共读,我们见识到了数学派哲学家和科学派哲学家的激烈“斗争”。现在,让休谟这么一搞,数学派哲学家们和科学派哲学家们都懵圈了。毕竟,失去公设的逻辑推理,只能作为理论工具;而没有因果律作为根基,科学便沦为有限经验的集合,失去预测未来的能力,那哲学不就完全被毁了吗?
下一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节共读。